于丹反对者 批评于丹

第8章


  
  "突破"后的"士"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正是"突破"前的"士"被于丹教授当成论述的对象,于丹教授因此也因错合拍,与她前几章的心得合拍,与她这本书的主题合拍。  
  或者说于丹教授的论点需要“突破”前的“士”的概念的支撑。  
  于丹教授的理想之道原本没有多么高远的要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理想之道是什么?  
  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多么容易满足的于丹教授啊!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的结尾处,非常煽情地对大众读者说:"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越这千古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鼓励,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  
  而不至于像那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论语》传递出的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于丹教授三次提到"心",又是"心灵的仪式",又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又是“内心的关照”。  
  于丹教授乐此不疲地对“心”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地呼唤着心灵的休养。  
  可见她所追求的“理想之道”原来就是“心灵休养”之道。  
  我们终于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这一章是于丹教授读《论语》的第七个心得:《人生之道》。  
  这一章的题目会让许多人产生兴趣。  
  人生之道!是的,谁能没有人生之道呢?  
  谁都愿意有人指点人生之道啊! 于丹教授在这一章中先引用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说明人生的短促。  
  随后于丹教授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缇亍  
  于丹当然还要像前六章那样,将对这一段的理解向"心"上靠去。  
  谈到"三十而立",怎样才算立起来了呢?  
  于丹教授写道: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  
  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于丹教授还写道: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  
  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我们毫不奇怪于丹教授还是借"三十而立"来说她的"心",用"内在的心灵标准"来衡定生命是否“立”了起来。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7)    
  三十岁以后呢?  
  于丹告诉我们:"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又是"心灵"! 到了四十岁不惑之年,于丹教授解释说:"那么什么叫做不惑?  
  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即使外部世界给我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思考是要用"心"的,还是"心"! 于丹教授接着写道:"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衡量五十岁的人生是要看"内心的定力"的,原来如此! 于丹教授接着说:"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  
  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六十岁和五十岁很相似,都离不开"内心的定力"。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缇亍  
  于丹教授注释说:"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于丹教授这一次碰对了,就连孔子都说出"从心所欲"了,还能不提到"心"吗?  
  于丹教授还要把人生历程总结一番,她写道:"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  
  那么按照这种意思可以推论出:"人生之道"就是"心灵历练"之道。  
  于丹心得的危害性 我们把于丹教授的所有心得加在一起,就能清晰地看出于丹这本书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天地之道的心得:内视,去发现你的内心。  
  第二章心灵之道的心得: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三章处世之道的心得:修养内心。  
  第四章君子之道的心得:返回内心进行修养。  
  第五章交友之道的心得:修身养性才能交上好朋友。  
  第六章理想之道的心得:理想之道就是心灵修养之道。  
  第七章人生之道的心得:人生之道就是心灵历练之道。  
  看来这七项心得还不能相加,因为项与项之间十分相似,讲的都是四个字:修养内心。  
  抽取任意一项心得都能代表这本书的主题思想。  
  七项心得只是一项心得的同义重复。  
  于丹教授对“修养内心”的七次重复,是为了不断加深大众的印象,不断加强主题的重量。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论语》反映了孔子五种主要思想: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再加上他的方法论内容可谓非常丰富。  
  但是于丹教授的这本心得只是谈到四个字“修养内心”。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她的“修养内心”的心得来得也很勉强,《论语》的原文很难支持她的心得的获取。  
  认真推究起来,我以为于丹教授先有了一种“修养内心”的想法,然后去到《论语》中寻找根据,难免牵强附会,难免无意误解、无意曲解和有意曲解《论语》。  
  于丹教授知道如果她个人去宣讲“修养内心”,动员大众“返回内心”去过“内心安宁的生活”,就很难被大众接受,当然更无法登上电视的百家讲坛。  
  她完全可能像孔子一样四处碰壁,学说不被各国执政者接受,只得郁郁不得志地周游列国。  
  于丹教授不愧是一位“知名影视策划人”,经过一番策划,她用《论语》包装了自己,告诉大众是孔圣人要求你们返回内心去修养,不信请看我读《论语》的七项心得。  
  此法果然奏效,于丹教授不但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一连讲了七天心得,而且她的这本仅有六万多字的心得一下子印了六十万册,签名售书还“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8)    
  她一下子成为了文化名人,一夜之间名利双收。  
  当大众将于丹教授的书纷纷购回家中读时,于教授嘴上还给大众读者一个甜甜的高帽子戴:“不是我个人的魅力,是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信仰。  
  我看着读者,不亚于看着圣贤。”  
  (见2006年12月1日《北京晚报》)教授眼中的大众读者成了圣贤,那大众读者眼中的教授又该是什么?  
  该是被圣贤崇拜的顶级圣贤了。  
  这次策划,获利的是出版社和于丹教授。  
  对了,于教授除了获巨额稿酬,还获了大名呢!名气不亚于余秋雨、易中天、刘心武等经常上央视的文化名人。  
  于丹教授一定捂着嘴偷乐呢,心想:这是一次多么成功的创意策划呀! 受害的当然是大众读者了 于丹教授只从《论语》中取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边缘思想,不能代表《论语》的主要思想。  
  而她取的这一点儿有关“内心修养”的思想也是对孔子“内圣”与“外王”思想的割裂。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孔子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思想,曾对古今中外启蒙思想家的反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有孔子在教育、政治、哲学、伦理、经济等方面的论述中,都阐述了一些客观真理。  
  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最为成熟和发达的思想体系,然而于丹教授对此却没有一点儿心得和感想。  
  我在前面说过,于丹教授所理解的"士"是孔子"突破"前的旧概念,新的"士"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