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真故事

第22章


我一定尽力而为,姥姥也请放心就是了。” 
  刘姥姥得了此言,也不再多话,向平儿深深万福,转身辞去了。 
  平儿独自夜晚思想今日的事情,心里似潮水翻腾,一宵不曾安睡。 
  后半夜刚刚觉得要睡着了,忽见刘姥姥一掀门帘又进来了,便问道:“怎么姥姥还没走,忘了什么没有?”只见姥姥不答。便又拉着姥姥低声说道:“姥姥你看人情世事,一家子骨肉,大奶奶的哥儿,大姐儿的哥哥,竟然疼那几两臭银子,见死不救!比起你老人家来,可就一天一地了呢!” 
  只见刘姥姥脸变了气色,下死狠向地上唾了一口,听得一句话——“叫他爱语音一落,平儿睁开眼看时,并无姥姥的踪影——原来是一个倏忽的梦境。          
(一)真宝玉的下落    
  话说荣府败落之后,应了“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那话,众人散尽,谁也顾不得谁,真好似秋风落叶,纷纷坠地飘散流转去了,也难一笔叙尽。这都中酒楼茶肆中,却把他家的事当个题目讲论不休,像说书的一般,有真的,也加上了渲染附会编出来的,沸沸扬扬,传遍了九城内外。其中更免不了说那十几岁的哥儿,竟然做了叫花子,又跑到西山当了和尚——成了仙佛一流人物,又说他那块通灵宝玉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独一块无价之宝物,不但连城珍贵,得了的就可以成佛作祖,神通广大……,种种市井间的无稽可笑之谈。于是有一班异想天开的人,便仿造出“通灵宝玉”来,冒充那失落的宝贝,以希重价牟利。这些人原未见过通灵玉是何形色,便凭空假想出许多样式,也有圆的,也有方的,也有如意头的,也有鸡心佩的……,又不明原刻何等字句,以致胡乱镌上了一些俗常的吉祥语,如“长命百岁”“吉祥如意”“金玉满堂”等等,都在市上古玩店里出来了。一时竟成了京城中的新奇风气。 
  单说宝玉,虽到了庙里存身,却还带着冯紫英等好友为他仿作的通灵玉佩,虽是假的,到底比市上胡乱冒充的精致可爱,也是件东西。但那块真灵玉究竟落在何处,是谁也无法知道的了。 
  再表凤姐,贫病交加中,被遣还了金陵,无以过活,只得将身边偶存的一些细小无用的饰物变卖些零钱度日。不想这日忽从一个布包中捡得一枚小石,细看时,不禁如梦方醒——原来是她那日在府中穿堂里扫雪时拾得的宝玉丢了的那真正通灵玉。凤姐又悲又喜,重新把它包好,放在内衣密处。 
  这一日,凤姐觉得身上略好些,挣扎起来到院中散闷。忽见门外来了一个年轻人,不过二十以内,生得十分清秀,衣服却很敝旧。凤姐一见,大吃一惊,脱口叫道:“宝兄弟!你怎么到的这里?” 
  那年少之人茫然不解,手足无措,半晌说道:“奶奶你是哪位?怎么晓得我的名字?我姓甄,名唤宝玉,从未拜见过你老的。” 
  凤姐闻言,恍然大悟,这并非自己家的宝玉,乃是江南甄家的哥儿,当日老太太等人常说起江南也有个宝玉,生得相貌也一样……。心里也早知甄家获罪抄家已久,也是家亡人散,却不知甄宝玉竟然此处相遇。 
  原来甄宝玉也因生计无着,幸还有几家亲友暗中扶持,不致沦为乞讨。今日他到王家来办些琐务,却被凤姐见着,错当了贾宝玉。从此,倒叙起老亲旧话来,彼此相怜相叹,甚是亲切。 
  几次熟识以后,凤姐忽一日想起问他道:“我那宝兄弟的一块玉,人人称是件奇物,古今少有第二个。不知你也有什么玉没有?”甄宝玉笑道:“我如何也有那稀罕宝贝?只是从小家里人都提起来,当一件新文故事讲说,我只半信半疑。后来知是真有的,却恨不能亲眼一见。” 
  凤姐听说,不觉触动了兴致,即便叫他稍候,回屋取出那块通灵宝玉,亲手捧与他看。甄宝玉接在手中一看,果然名不虚传:那玉虽小,却是异样晶莹鲜洁,五彩动目,向所未见!不禁赞叹说道:“佩带这样宝物的,岂是寻常卑琐俗陋之人,真是非凡之宝!我见了此玉,更是极慕贾家宝玉兄的为人了,我从今立个誓愿:千山万水,也要寻着他的踪迹,睹面一会,方了平生大愿。” 
  凤姐听得此言,眼中落泪。随说道:“你哪里知道我们那宝兄弟的好处!”甄宝玉道:“人传荣府公子是个疯疯傻傻的呆子,这话真吗?”凤姐叹道:“这就是世上没见识的人的胡话了。宝兄弟是个小圣人,没有他不懂不知的,凡百事情,一心为别人,从不管自己,吃亏受辱,甘心乐意。人们不知这种人的心是难得少有的,倒说他傻了。我不读书识字,也听人讲过一句,就是‘大智若愚’的意思吧?” 
  甄宝玉益发倾倒赞佩不已。将作辞时,凤姐嘱咐道:“今日这一段话,没第三个知道的。若你果真到北上寻他时,我就将此玉托付与你,务必还给了他——他若复得此玉,必然不致久在难中,还有后缘结果。我这病已难望好,大谅今生今世我是再不能看见他了……”说着泪如雨下。 
  甄宝玉说道:“今日此情此语,牢记在心,决不负你老嘱托之重。”拜别而去。          
(二)南帆北舶    
  自从甄宝玉发下愿心,立意务必将凤姐托付的通灵宝玉访着物主贾公子亲手交还,可巧过了些时便有请他书写帐目的东家要进京经营贸易,邀他随船一同北上帮助文书等事。甄宝玉喜出望外,便来向凤姐告别,说知了进京之议,并从凤姐手中接了通灵玉,珍重藏在内衣里,说道:“我此去不惜千方百计,也要寻访着贾公子,将玉交了,回来再向你老细叙详情。”然后二人洒泪作别。 
  那甄宝玉随东家择日登舟,进入大运河,扬帆北上。他原是没出过门的人,到了河上,见那千艘大小舟船,真是帆樯如林聚,篙橹似兵交,船夫呼叫之声鼎沸。一时忽见水中众船都纷纷争向近岸两边分靠,众声传呼,说:织造进鲜的龙船来了!果见一队大船,插着黄旗,在河中心浩荡而行,十分威赫。 
  龙船刚刚过完,众船家便又争路开帆,可巧正值来到一处河面甚窄处,两岸的芦苇,森森交翠排青,那南北上下分行的船,离得比先近多了。甄宝玉便立在船上向对面观望景色,十分赏悦。猛然间听得有人叫道:“二哥哥,宝玉!你怎么在这里?想得我好苦……”甄宝玉闻声一看,却是对面船上,舱窗内有一红衣——心中吃了一惊,不禁想起凤姐初见自己,也误认贾宝玉的光景,便应声答道:“姑娘是谁?——我姓甄,不是贾公子,我正是上京去寻访他,务要相会。……” 
  那女子听了流下泪来,说道:“我叫湘云,姓史,是宝二哥哥的表亲。被人卖做了丫环,回江南去。公子你若寻着贾二哥哥,告诉他我到江南了,叫他来救我!……” 
  说时迟,那时快,不容那女子说完,两船上下早已错开了,越离越远了,那凄切的女子声音已被河水浪花淹没,听不清了。 
  甄宝玉目送那船渐渐远了,看不见了,还立在舱外,像是在一场梦中,又很真切不虚。河中乱篙激起了一个浪花,水沫似雪珠般洒到身上,连脸上也溅着了。 
  他才从“梦”中出来,痴痴的,惘惘然,不知自己心里的滋味是什么,该如何化解这一番诧异惊奇,辛酸苦楚。          
(三)访玉逢缘    
  甄宝玉随人入都以后,在宣武门外一处赁居寄寓。离寓不远,便是一条长街,两侧都是文玩书籍的老店铺,墨彩书香,琼光铜耀,目不暇给,他也是个有心之人,便时常在闲中来逛逛,意欲寻觅贾府抄没之后流入市肆的书画陈设之物。 
  一日,在西街尽头处一家小店铺内闲看时,忽见有几枚玉佩,做得甚是不俗,因顺手逐件取阅审玩。翻到底下,却有一枚带字的,忙细看时,却是镌的通灵宝玉四字篆字,虽不精致,倒也十分可爱。因问价多少,竟索十两银子。甄宝玉道:“这只是仿制的玩器,如何能值这多钱?”店主见说破了,便改口说客官可以出价商量。便以纹银二两成交。 
  这时甄宝玉对这位待访的贾公子已是倾倒备至,务欲寻觅他的踪影。可巧临走时抬头见那架上有一个敝旧的横幅,上有尘土,久无人动的样子。便取下来看。 
  店主两手横张着让他观赏——他举目一看,工正的三个楷书大字,是“绛芸轩”,左边一行小字写的是“怡红浊玉重书”六个字,并有年月。甄宝玉也是个聪慧人,一见便知是贾公子的手笔,惊喜不已,也不多问,只花了几个钱将这书匾也买下了。心内高兴,不禁搭话,问起店主,可知城内有个荣国府?府里有个哥儿贾宝玉? 
  店主笑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再问:“可听说现在何处了?”店主答道:“这却难说一定。恍恍惚惚,有说是做过叫花子,后来到西山当了和尚,却不知此话真假。” 
  甄宝玉又问了西山古刹名庙的名称路径,谢了店主。回来益发拿定了主意,要到西山去小住几日,方可多走几处庙宇寻访贾兄。 
  及至他真到西门外奔向西山,才知道这庙可是太多了——大的金碧辉煌,钟鼓常鸣,僧众繁忙的也有,荒凉敝旧的也有,岂止几百座,山坳涧上,各式各样……,哪里去问一个新出家的小和尚?他寻访了几日,影响俱无,到处是“不知道”三个字回答他,心中不觉犯了愁,败了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