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痛史 崇祯王朝

第42章


  多尔衮雄心勃勃:"汗王,乘祖象升立足未稳,我们冲杀过去,进占北京城!"
  "不!"皇太极沉思良久后摇摇头,指着德胜门朗朗一笑:"攻占北京易如反掌,但其周边兵力尚强,孙承宗据守山海关,洪承畴陕西驰援,尤其祖象升的铳枪营和关宁大军,皆不可等闲视之!"他得意地转身对诸王贝勒,"此次进入明国讨伐,战果辉煌,俘获甚多,已解辽东大灾,劲敌袁崇焕又陷入牢笼,你们还不满足吗?"
  大贝勒代善首先笑起来:"那还用说!光是粮食,躺在炕上吃一年也吃不完啊!"
  众贝勒闻言不由得也都笑了起来。
  皇太极望着开怀大笑的众贝勒,深不可测地微微摇了摇头,然后指指城内:"北京得之易,守之难,不如权当练习兵旅,留待天命之日再占北京吧!"
  在众贝勒之中,似乎只有多尔衮注意到了皇太极的那微微摇头,所以他没有像其他贝勒那样开怀大笑,而是在暗自思忖皇太极摇头的深意:是避其锋芒,惧怕祖象升的威猛呢,还是怕逼得太紧,唯恐崇祯再放出袁崇焕呢?还没等多尔衮得出结论,皇太极又朗声说道:"那就让祖象升为我八旗大军送行吧!对崇祯小儿兵礼互用,再发一封议和信,班师沈阳!"
  "嗖"的一声,一支箭信射向了德胜门城头。
  "什么?皇太极要和我议和?"崇祯一把抓起皇太极的议和信,一边撕扯,一边愤怒地宣告,"我乃天朝大国,竟遭蛮夷小邦入侵饱掠,议和即为降敌!命孙承宗统率大军驱除满虏,收复失地,壮我大明国威!"
  皇太极的主动议和,就这样被拒绝了。
  崇祯朱由检,因其年轻、草率和病态的自尊,使历史又一次失去了利用议和休养生息的机会。崇祯三年(1630年)三月二日,皇太极在沿途大肆搜刮抢掠之后回到沈阳。五月,孙承宗率师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
  皇太极率兵第一次入侵大明王朝至此结束,史称"己巳之变"。
  皇太极领兵退去,直到退出山海关,快到沈阳城时,皇太极才道出了这次撤兵的另一个原因:宸妃病重。
  皇太极共有十五个后妃,其中最受宠爱的是博尔济吉特氏。而博尔济吉特氏共有姑侄三人,同为皇太极的嫔妃。姑母因是皇太极元配,皇太极登基为后金汗王以后,她成了后金的第一夫人,中宫大福晋。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是这位大福晋的侄女,十三岁便嫁给皇太极的庄妃,这位后来在清朝历史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女人,当时的封号是永福宫庄妃。
  另一个富有戏剧性的人物,便是宸妃了。她是庄妃的姐姐,但她却是直到二十六岁方被选入宫的。由于她贤淑文静,一进宫便受到了特别的宠爱,皇太极封她为关雎宫宸妃。所谓关雎,取自于中国最早的爱情诗篇"关关雎鸠",从这个充满爱恋的取名,也可看出皇太极对她的深情。
  此次"己巳之变",正值紧张时刻,突然传来宸妃病倒的消息,皇太极决意立即启驾返还盛京(沈阳),但他为了不扰乱军心、影响斗志,密而不发,并故意将此次入侵大明戏之曰"演习"。而对于这次被皇太极称之为"演习"的"己巳之变",大明皇朝却是当做"大捷"来庆贺的。
  皇极殿内一片喜气洋洋,文武百官精神焕发。
  崇祯在鼓乐齐鸣声中,健步登上御座。
  群臣山呼海啸般地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已经完全忘却了大兵压境时的焦虑和恐慌,也不想探究后金兵撤退的本意,俨然以一副战胜者的天子之尊,发布敕旨:"满夷驱逐,国运升平!孙承宗调理有方,督师力战,赐蟒袍、白金,加太傅左柱国、太子太师,荫子世袭;祖象升军功第一,加太子太保、左都督,赐蟒袍、白金、官邸……"
                  
第77节:己巳之变(6)
  第二天,依然沉浸在胜利欢乐中的崇祯,来到御书房时,只见桌上摆放着一大堆蟒袍、白金及其他赏赐物品。
  崇祯望着这堆封赏的物品,疑惑地问:"这干什么?"
  秉笔太监王承恩回道:"是陛下给辽东祖象升、吴襄等将帅的封赏。"
  "怎么放在这里?"
  "是……是祖象升他们没有收领。"
  "没有收领?是嫌朕封赏太薄太少?"崇祯边踱步,边思忖自语,"如以祖象升等千里驰援、解救京师之功,实同再造国运升平,功在大明,功在社稷……按理也可以再加一等。"随即一声吩咐,"王承恩传旨:加封祖象升……"
  "万岁爷,祖象升等辽东将士是不求封赏,不求功名……"王承恩连忙喃喃回道。
  "那他们求什么?"
  "他们请求以全体辽东将士之功,来赎袁崇焕之罪,请求放袁督师出狱!这是全体辽东将帅的签名。"
  崇祯接过名单,见署名之多,大出意料地说:"这些将领拼死血战,竟是不为功名利禄,只求为袁崇焕赎罪?"他转向侍立的朝臣,"众爱卿,你们意欲如何?"
  范景文手持厚厚一叠疏文,出奏:"启禀陛下,近日有关袁督师通敌一案,各地奏疏不断,仅封疆大吏便有:陕西巡抚洪承畴、总兵左良玉、曹文诏,南京史可法、新科状元陈新甲……"
  崇祯扬手制止再念下去:"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范景文说:"均是替袁督师辩冤。说袁督师一战击杀努尔哈赤,多次打败皇太极,是有大功于朝廷。现今正值国家用人之际,不可冤杀有功之臣!"
  崇祯以目光寻视周延儒、温体仁:"二位爱卿,你们有何见教?"
  周延儒沉思未语。
  温体仁早已对崇祯的心态加以反复揣摩,知道崇祯此刻最怕的是在众臣面前公开认错、失去权威。因此他不待他人开口,便抢先回道:"陛下!祖象升、吴襄等人以己私功,赎他人之罪,大明律法军规,均无法可依,无例可寻啊!"
  果然,崇祯端坐龙椅,对此连连点头……
  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禀报:"万岁爷!孙承宗大人求见皇上!"
  孙承宗这次不顾年迈,风尘仆仆,实乃国之第一忠臣。崇祯一听连忙吩咐:"即刻召见!"
  孙承宗进来跪拜在地:"臣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请坐!"崇祯亲切上前,亲手扶起孙承宗。
  "陛下!"孙承宗拱手致礼后,开宗明义,"老臣特来为袁崇焕求情!"
  "哦!"崇祯虽然愣了一下,但依然亲切热情,"请爱卿明言!"
  "皇上!"孙承宗垂首恳言,"据老臣所知,袁崇焕千里勤王,广渠门大战夷贼,守城有功,何罪之有?"
  崇祯刚听了几句,便收起了可掬的笑容,脸色变得严峻起来。
  孙承宗虽然察知皇上神情的变化,明知崇祯对此不悦,但他依旧直言:"满夷再困京师,袁崇焕在狱中又一书召回祖象升数万兵马,杀退夷贼,崇焕无罪有功啊!所谓通敌之罪,纯属不实虚词,栽赃陷害!"说着从怀中掏出疏文,"老臣与首辅韩■、次辅钱龙锡联名上疏,恳请皇上明察秋毫,复官袁崇焕!"
  周延儒见满朝一片为袁崇焕辩冤之声,便也趁机进言:"孙大人所言极是!袁崇焕通敌案一日不结,一日不得安宁。上疏不断,有碍圣听,影响民心,离散士气!"
  崇祯虽然心中不快,但见众臣几乎众口一词,只好将目光转向温体仁,降旨道:"此事请温爱卿督办。有罪定罪,无罪释放!"
  京都茅元仪的住所,由于长期颠簸奔波的军旅生涯,和其他那些京官相比,陈设不只是简陋,而且寒酸。但经过巧妇杨宛素的精心修整,不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因杨宛素高雅的艺术素质,琵琶琴瑟,配之以山水诗画,使之小而简朴的居室充满了典雅和温馨。茅元仪对此极感幸福和满意,一得空闲,便急忙奔回家来,他舍不得让贤惠的爱妻一人在家,独守空房。今天,他更是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来,还未及进门,便大声喊叫起来:"宛素,饭菜都准备好了吗?"
  "按你的吩咐,早都准备好了。"杨宛素说着,从里屋端着食盒出来。
  "酒呢?"
  "还要酒?"
  "当然得有酒啦!"
  杨宛素无论是从声音,还是从神情上,都感觉出茅元仪今天是异乎寻常的兴奋。自从袁督师蒙冤入狱以来,已经许久没有见到他如此喜悦的神情了。杨宛素返回屋内,又拿出一壶酒,递给茅元仪,笑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袁督师有救了!大臣们纷纷为督师辩冤,皇上下旨,说袁督师有罪定罪,无罪释放!"
  杨宛素立时也高兴了起来!这段时间以来,因袁崇焕的冤狱,压得她夫妻俩食不甘味,夜不安寝。如今出狱有望,杨宛素一下子变得神采飞扬:"当然无罪了!袁督师在狱中还搬兵救驾,立了大功啊!"
                  
第78节:己巳之变(7)
  "所以我得约尚政兄弟一起去狱中,为督师庆贺庆贺!"
  杨宛素一听收回酒壶,改换成了一个大酒坛:"拿这个去,替我也敬督师一杯!"
  茅元仪笑着接过食盒和酒坛道:"是!娘子!"
  "干!"三只粗碗碰在一起,囚室中发出"砰"的一声脆响。
  袁崇焕噙着泪水,感动非常:"弟兄们在我身陷囹圄之时,奔走呼号,终于有望平反冤狱,情谊之深,胜过同胞手足,胜过妻子儿女,令崇焕感激涕零,三生难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