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其实很有趣儿

第53章


再回过头来看戚继光的鸳鸯阵,就会发现一件要命的事——戚继光的鸳鸯阵中,有持矛的,有操盾的,还有纯属多余的扛狼筅的,唯独没有操弓之士——为什么戚继光不将弩弓手设置于其中?要知道,戚继光是自幼长于军中,深谙战争规律的军事行家,他不可能不知道,在当时的战场上,强弓硬弩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把话说明白点,如果戚继光真的敢把他的鸳鸯阵拿到战场上去,对手只需要对方出动几个弓手,就会箭射鸳鸯,将他的阵势彻底击碎。
戚继光不设弓手,并不能证明他缺少军事思想,而只能证明他有过人的政治头脑。替大明天子想一想,天子高坐龙椅,方园千里之内禁绝铁器,这才让皇帝获得了稍微的安全感,可如果有谁扛一堆强弓硬弩跑来,你想皇帝心里会怎么想?
抄家灭门那是一定的!
谁敢用强弓硬弩来威胁皇帝,暗示皇帝说他的小命并不安全,随时随地都会“嗖”的一声,不知从什么地方射来一支翎箭,恰好结束了皇帝的小命……你想此时皇帝的心里,是何等的悲愤,不宰了这人的全家,确属皇恩浩荡了。
所以你看大明时代的军事体制古怪,但这却是一支政治正确的部队。政治上要正确,这支部队首先就不能够沾手远程兵器,另外不可以有丝毫的战斗力——你战斗力越强大,射程越远,对皇帝的人身安全威胁就越是严重。
而戚继光的历史任务,就是要达成大明军队的政治与军事的统一。
而要提升部队的战斗素质,于大明时代而言,就意味着降低军队的政治化程度——完成了这个任务,戚继光就可以留芳千古,万一没弄明白,史书上就多了一个奸佞之臣的名字。
戚继光与其说是一名军事家,莫说是一个政治家。
所以关于戚继光,军事学专家都搞不大懂他,只有政治家才能够理解他——军事学专家永远也搞不明白,你打仗就打仗,搞仪仗队花架子有什么用?而且,只要你翻开古来战史,说到战场之上,“弓马娴熟”这个技术标准,绝对是不可或少的。可是戚继光回避了实际战争的态势,而是纵情讴歌兵部及工部的伟大成就,目的只有一个,妥协!
妥协是政治家玩的花活,政治就意味着妥协,而军事则走的是极端路子,讲究一个你死我活,不死不休。在人类历史上,政治是军事的极端态势,而军事则是政治的极端态势,军事家要死趴在自己的极端位嚣不挪窝,誓与敌人血战到底,而政治家则以此为筹码,强迫对手让步。如果政治失败了,就把军事端上来跟敌人死磕,等到战争打得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时候,就轮到政治家出来收拾残局了……总之,军事是政治家的大杀器,徜若军事实力不足,政治家饶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咒可念的。
所以戚继光的主要历史任务,是通过(>文人书屋<)满面涕泪交加,然后朝中再派出高官,把倭寇喝斥一番,勒令对方交出战犯,交给人民审判,就算是齐活了。可眼下的局势是,戚继光若然足要和敌人对打,就必须遵守工部和兵部的严格要求,高高地举蓿一块大铁疙瘩,光着两只脚板,向敌人的铁骑前进,前进,前进进,用他的血肉让倭寇剁个痛快。
然而戚继光真的不缺心眼,他一看这情形,噢,人家倭寇纵马弓刀,凌厉无匹地杀来了。你这可妒,不让我们骑马,不让我们用弓箭,还要高举一个铁疙瘩,这仗还怎么打?
还有更糟糕的,人家倭寇个个吃得脑满肠肥,身体精壮,而明军这边,自打隆庆皇帝以来,就将所有边关士卒的饷银克扣了。戚继光手下的士兵,多有三五个月没发薪水了——全靠了士兵们八仙过海,自谋生路。有的士兵改行当了小偷,有的战士兼职做了乞丐,满大街端着要饭的破碗冲老百姓磕头:“大妈大婶可怜可怜我吧,我也就是一时缺了点心眼,放着安生的日子不过,非要为国效力投笔从戎,谁料到朝廷这边工资一拖欠就是几年,大妈大婶行行好,给点吃得吧……”
这就是说,朝廷果断地切断了明军的粮草与饷银,让这支曾为朱元璋征讨天下的百战之军,彻底沦为了乞儿和小偷。而戚继光的光荣使命,就是带着这些饿到快要发疯的乞儿们去上战场。
撇开坊问对于战争的美学艺术不谈,单只是实事求是地谈及战争,古今中外,对于战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三个:
第一个是饷银和粮草!
第二个是饷银和粮草!
第三个还是饷银和粮草!
……总而言之,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饿着肚子是绝对不可能的。再说到整体战局的配合,大抵是需要三支到五支军队相互配合的,一支要以绝对优势,去欺负数量少,兵员不足的敌人;另两支军队一支佯攻,迷惑敌人;另一支牵扯敌人的增援部队,让敌人无法会合。这种配合作战的方式,始终能够形成局部战场上的优势,才能够打败敌人。
想象一支半年没有吃过饱饭,饿着肚子,举着沉重狼筅,光着脚板的部队,你让他们在指定时间抵达指定地点——自古皇帝不差饿兵,这些当兵的肯定不会干的。再者说了,明军的敌人机动性超强,这边兵部却禁止战士骑马,所以但凡交火,百分之一百的,士兵一听说敌人来了,就端着要饭碗掉头就走。饭都不让人家吃,你凭什么要求人家乞丐浴血沙场?
所以戚继光要想打赢他的战争,就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要吃饭,二要骑马,三要张弓——只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明军才能由丐帮转型为一支战斗军团。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戚继光的这三个要求,又是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政治上不正确,仗打赢了也没用。
所以戚继光一琢磨:“咋整呢?这仗不打是个输,打也是个输,要怎么样,才能够避免输到家的惨局呢?”
“要不我干脆上书吧!”戚继光想。
上书,就不能说上级领导的决策不对,你一个小小的下级军官,敢说上级领导不对,嫌命长了是不是?
可也不能说上级领导正确——正确你还不快点去执?要你这些当兵的,就是替领导执行的,虽然你在执行的过程中肯定会死掉,可这跟领导有什么关系?领导照旧是英明神武的。
所以戚继光要上书,要纵情讴歌各级领导的英明决策,还要不去执行领导的决定——若然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的是一个灵敏的政治头脑。
如此一来,戚继光就让自己从一名军事家进阶到了政治家的行列之中。
政治家戚继光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充分肯定朝廷不发士兵饷银,不许战士骑马,不许战士用弓箭,强行让士兵高举狼筅等一系列政策的前提之下,想办法忽悠朝廷给士兵发点饷银,让士兵临战时骑马操弓,扔了缺心眼的狼筅……只要完成了这几桩历史任务,明军到了战场上,决没有输的道理。
要知道,大明时代,明军与倭寇的战斗兵员相比,是数万甚至数十万比一的比例。实际上大明是没有任何理由闹倭寇的,撂着数以百万之计的军队放在这里,谁活腻歪了敢闹什么倭寇?可是大明王朝出于稳固江山的考虑,有意地废除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数以百万之计的明军沦为乞丐,没的吃也没的穿,平时不许操弓,战时不许骑马,尤其是那要命的笨重狼筅,明摆着是大明朝廷想借助倭寇的力量,铲除自己的军事武装。此时来了个戚继光,由于他不断地纵情呕歌各级领导,歌颂领导们的丰功伟绩,让领导们一犯迷糊,就跟戚继光“妥协”了。妥协的结果是戚家军的兵饷照常发放,士兵们不用端着讨饭碗四处要饭了,只管吃饱了饭,去操场上演练。而且戚家军平时可以操弓,临上了战场还可以骑马,最重要的是戚家军的战士不用高举着狼筅——都不举狼筅也不行,领导不傻,看你戚家军一根狼筅也不举,肯定会发火的。然而戚继光技高一筹,弄出来个鸳鸯阵,硬生生地骗过各级领导,把狼筅的数量降低了五分之四。他的鸳鸯阵实际上不过是唬弄各级领导的,真正的目的是减少军队中狼筅的数量,增加长矛和盾牌的数量。
戚继光很成功,于是就活该倭寇倒霉了。
有关战争,民间有句真理性认知: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意思是说,战场上一旦发生对砍,双方的兵员损耗基本上是等同的,你若想砍掉对方一个兵员,自己这边肯定也要搭进去一条人命。哪怕是你数万人打人家一个,只要对主方情急拼命,你这边照样也得申报一个烈士名额。
这种战争态势,描述的正是吃饱了饭后的戚家军的作战实力。由于戚家军这边人数众多,听到倭寇杀来,大家就呜嗷怪叫着,冲上前去狂砍。而倭寇说到底也只不过是小股流匪,今天砍掉仨,明天剁掉俩,兵员又得不到有效地补充,但凡与戚家军交手,势必要吃大亏。
由是戚家军之名,不胫而走。
尽管如此,戚家军仍然有搞不明白的时候。有一次,戚继光奉命配合友军,合围劫杀倭寇,却没有能够在指定时间抵达指定地点,这下子戚继光麻烦了,朝中百官疯了一样地上奏,强烈要求将戚继光宰了。不要以为朝廷官员好糊弄,戚继光表面上歌颂上级领导,实则却是阳奉阴违。一边拿花架子鸳鸯阵忽悠各级领导,一边偷着在战场上大肆使用战马和常规性武器,这些事儿,朝中群臣心里跟明镜似的,早就看得一清二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