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

第608章


    他确认他的腿断了,两条腿抬不起来。他感觉不到骨头,好像只剩下一层皮连在一起。
    他不知道明军士卒要把自己抬到那里,听说明军抓住女真俘虏一律集中斩首,不留活口。他不怕死,但他还是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
    “启禀将军,鳌拜带到”
    他感觉那两个人把自己放在地上。
    一个很轻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鳌拜,睁开眼睛吧”
    那不是一个勇士的声音,倒像是喜欢无病呻吟的汉人士子。鳌拜本着好奇,睁开的眼睛,他看见了一座宽大的帐篷,两侧肃立了十几个神色恭敬的武将,对面正中的主座上坐着一个消瘦的将军。
    他个头不高,两肩消瘦,没有戴头盔,发髻整齐的挽在脑后,身披一件灰白色的布袍,看上去有些旧,有明显水洗过的痕迹。他在看着自己,但好像有些心不在焉。
    “逢将军?”鳌拜不确定,他不相信这就是逢勤,这就是击败自己的大明将军。
    这样的汉人扔到一堆人中不会起眼吧。
    “鳌拜,你败了”逢勤觉得问这句话很无聊。他把鳌拜带过来是为了给诸位总兵副将看看,以振军威。
    “不错,我败了要杀要剁,随你的便”鳌拜不会服软。他是那种刀加到他脖子上也不会皱眉头的人。
    “我不会杀你,摄政王会处置你”逢勤的回答有些木讷。
    鳌拜无法相信,射出那样猛烈炮火的军队是这样一个人带出来的。
    他不甘心的想:“如果我有明军的铁炮,我也能横行天下”可惜那些永远只会是一个想法。
    大帐中诸将都兴高采烈,只有李志安像一颗白杨树站在逢勤左下手,目不斜视。他不愿看鳌拜,他是鳌拜的手下败将。
    “抬下去把”逢勤摆手。
    两个士卒抬着鳌拜走出大帐,里面的气息更加热闹。
    “满清第一勇士也被咱俘虏了”元启洲乐颠颠。今日统计战果,四位总兵他损失的士卒最多,但斩首清虏也最多,逢勤给他记了个头功。
    “野战小胜算不了什么,从明日起就要攻城了。尔等回去不可放松守备,别让清虏寻到可乘之机”
    这句话说的毫无新意,诸将知道军议就要结束了。跟着这位木头般的主将打仗,少了许多乐趣,但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就像昨日鳌拜攻破李志安军时,他们回头看见逢勤军的旗帜立在那里,就不会惊慌。
    逢勤道:“大营初立,军中事务繁忙,你们回去吧,下午我会去巡营”
    “遵命”十几个武将声音洪亮。他们相互交换眼色,元启洲则直接龇牙咧嘴,都是拜逢勤最后一句话所赐。
    他们扎的营地,再怎么工整落在逢勤眼里都有问题。
    逢勤从来不是一个善于激励将士战意的主帅。他就像一个严谨的工匠,把各部兵马,各类兵种组装成一个整体,他连各部挖掘陷马坑的深度和宽度都有固定的要求。只要各部根据他的指令行事,明军的大营便无懈可击。
    两日后,明军在淮安城外布置好炮阵,那不是逢勤军中的小铁炮,而是真正庞大、沉重的红夷大炮,轰出去的铁球比头颅还大。
    清虏骑兵一直没有出击。那日虽然是夜幕时分,他们都见识了逢勤军炮火的威力。鳌拜挟大胜余威,面对逢勤军时就像往溪流中扔进去一块石头,一片水花后便没了踪迹。
    淮扬军中,还有谁敢自称本军比鳌拜军的实力更强?
    济尔哈朗站在淮安城头,用千里镜眺望城外忙忙碌碌的炮兵阵地。汉人喊着号子把数千斤的巨炮抬到高处,炮手比划双手指挥民夫调整大炮的角度。
    “开炮”
    淮安城头的炮响了,这注定没有什么用处,唯一的作用是能延缓明军布置炮阵的速度。但等明军布置好炮阵,城头这些守城炮与一堆破铜烂铁也没什么区别。
    “什么时候我大清也要靠守城与明军抗衡了”济尔哈朗心中涌上一阵悲哀,“也许鳌拜是对的,关内的土地我们是守不住了”
    他回想起那夜的炮火,轰击了那么久,得花费多少火药、铅子和炮弹。他离开北京城不足两个月,知道许多朝政的内幕。
    大清连年征战,军饷钱粮耗费无数。偏偏各旗贝勒贝子占据了京畿和山东许多田庄,不缴纳赋税。其他如河南山西,都是盗匪丛生,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左若在陕西闹了一圈,别说征税了,还要往里面贴钱。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愿意放弃河南和陕西与明廷议和。
    在来淮扬之前,济尔哈朗还没有那么悲观,他不同意那些两黄旗中激进的将士的意见。但见识了鳌拜被击溃一战,他觉得从前自己错了。
    鳌拜当然不知道自己一败竟然让摇摆不定的济尔哈朗改变了主意,但是他现在没机会找济尔哈朗共谋大事了。
    三天后,他举得自己的腿稍微好些,可以杵着拐走两步。
    明军共抓了一千多俘虏,他不在俘虏营中,被单独关押。他有自己**的小帐篷,虽然又矮小又潮湿,还不通风,但毕竟是单独的小帐篷。
    帐篷门口守着十个士卒,每两个时辰换一拨人。
    他坐在帐篷里裸露的泥土上,有大把的时间想着北京城的局势和自己的前途。苏全额和索尼听说自己战败了,会怎么想?
    有人掀开了肮脏的帐篷门帘,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走了进来。他穿着袍子,面料是针织密集的锦缎,富丽光滑,弓腰时不起褶子,胸口的位置刺绣了碎花。
    “鳌拜?”
    鳌拜瞪着牛眼:“要杀我了吗?”他看这个人衣着华贵,不怒自威,想到自己那天在军帐中没见过,好奇问:“你是何人?”
    “我……?”来人有片刻的迷惑,许久没有人问他是谁了,“我是翟哲”
第711章 大汗的悔意
    张家口外的议和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破旧的集市里终于有了人气,伙计们无精打采的清扫铺子里的灰尘,把盐巴、茶叶和糖摆放在柜台上,仓库里空空如也。
    半上午光景,北方来了一队骑兵,在集镇外下马。
    一百多个察哈尔人冲入集镇,守住各处紧要位置。蒙古人用警惕的目光扫视每一个汉人伙计,有人爬上街道边才开业的茶楼。那里没有一个客人,只有小伙计在趴在桌子上打瞌睡。
    黄云发躲在柜台后,双目无神,看气势汹汹的察哈尔人从米店门口经过。
    张家口的八大家,被卢象升斩首抄家一家,翟家和范家去了南方后,还有五家。没了张屠夫,也不会吃带毛猪,张家口的生意还在继续。
    外面街道上好像来了察哈尔的大人物,但黄云发没什么兴趣,嘴里嘟嘟囔囔:“真是倒霉,偏偏是我当值的时候来事”
    商家嗅觉敏锐,眼下大清与蒙古之间的战争还没结果,没人敢冒险出塞经商。至少,各位东家不会来这座危险的集市。但因大清与蒙古议和,察哈尔大汗额哲要求通商,多尔衮给山西总督下令,强行命张家口商铺开门营业,表示互市的诚意。
    于是,五家商号商议决定,由五位东家轮流当值,每人在张家口集市守三天,负责与蒙古人贸易。他们都没想着挣钱,只要能安安稳稳熬到议和结束,便是皆大欢喜结果。
    额哲走进集市,跨进这里第一步,他就皱起眉头。
    他不是第一次来张家口,还记得十几年前这里繁荣热闹的景象。那时,集市里到处是卖力的叫卖声,牛羊的哞哞叫,还弥漫着牲畜新鲜的粪便气味,驱赶马匹满载而归的牧民脸上荡漾着满足的笑容。
    如果不是汗帐侍卫向他禀告,他还不知道满清要求议和,就拿出了这样的诚意。
    街道上七成的店铺只是开着门,货柜是空的,汉人的伙计站在门口怯生生的看着他。
    他迈动步子往里走,斜对面是一家皮毛店。
    他走过去:“你家掌柜在哪里?”
    伙计眼睛盯着脚尖:“在……,在宣府。”
    “这里谁管事”额哲双拳击打在柜台上。木板和粘泥搭建的柜台猛然一震,阳光中扬起细小的灰尘末,洋洋洒洒往下坠落。
    “黄东家”那小伙计说话突然变得流利,他伸手指向不远处的米店,“黄东家,黄东家在那里。”
    额哲转身大踏步往米店走去。
    黄云发到底见过点世面,走到门口向额哲跪拜行礼:“拜见大汗”
    额哲弯腰伸出右手揪住黄云发领口,手臂上青筋快要跳出来了,把他提起来。两人的脸庞相距半尺,他的吐沫喷在黄云发的脸上。
    “我要粮食,要盐巴,要铁锅,要箭头,要兵甲你都给我带来些什么?”
    黄云发眉头蜷缩,双目紧闭,腰下的裤子被一种黄色的液体浸湿。所的安稳和镇定都跑到九霄云外。
    “吾命休矣”
    “说话啊,别装死”额哲心中泛出厌恶,把黄云发扔到地上。
    “大汗饶命,大汗饶命”
    “三天后,我要找个集镇里摆满我想要的东西,否则,我会在集镇外面给你建一个大大的草冢”额哲张开双臂敞开胸怀,“……可以埋许多人”
    蒙古人走了,黄云发立刻命家丁套好马车,往宣府逃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