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野获编

第163章


先一日。刑科都給事中龐泮等。監察御史黃山等。論救內臣何文鼎。素著狂直。請宥其罪。上嚴旨切責。謂事在內廷。何由而知。令其回話。次日。四臣召對。而不敢及此事。召對之次日。禮部主事李昆。吏部主事吳宗周。又各特疏力救何文鼎。上報聞而已。四輔臣終無一言。蓋鼎疏正糾張鶴齡兄弟溷濁宮闈。中宮方盛怒。必欲殺之。以故大臣杜口。文鼎竟死於杖下。焉用彼相哉。其負孝宗恩禮甚矣。
  △桂文襄受賂 
  【桂文襄受賂】雲南巡撫傅習者。桂少保 【 萼】 同鄉進賢人也。在滇時。令僕以金寶二罐通於桂。求內轉。標題曰黃雀銀魚。桂時方秉銓。受而語僕曰。語爾主。此處來不得。南京去罷。踰月遂擢南廷尉。行至鎮遠而死。此嘉靖戊子年事。時人紀以一絕曰。黃雀銀魚各一罌。長安陌上肆公行。若教冢宰持公道。安得南京大理卿。滇人至今能道之。舊傳桂見山有素絲之節。謬矣。
  △閣臣奉使 
  【閣臣奉使】輔臣出使者。人知嘉靖中楊文襄之督關陝。翟文懿之閱九邊。而不知二公之前。景泰五年命太子少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江洲往山東河南撫安軍民。時洲以故相從丁艱服滿至京也。又命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翰林學士王文往江南諸處撫安賑卹。時文正居三揆。從閣中出。俱許便宜行事。較之改官兵部行邊落閣銜者又不同。然江、王之前。又有永樂十年諭德楊榮之經略甘肅。雖係閣臣。亦因邊事。與嘉靖同。
  △閣臣奪情奉差 
  【閣臣奪情奉差】閣臣百僚師表。奪情不喪。何以示天下。成化間李南陽。與今上張江陵。俱以此蒙大詬。然在先朝則有之。永樂間。楊榮先丁父憂。繼丁母憂。兩情俱奪。黃淮母喪。胡廣母喪。俱以特旨奪情。宣德初。金幼孜母憂。張瑛父憂。楊溥母憂。亦遵眷留之旨起。未嘗終喪。內惟張瑛無所建立。若諸公俱表表人傑也。自以主上心膂所寄。不忍恝然。猶為有說。未有借綸扉而就軺車者。惟景泰間。閣臣江淵以憂請。景帝留之。不數月即以江淮大祲。奉敕往賑。時同使者為閣臣王文。亦以奪情賑濟江南。皆同時報命。又二年而英廟復位。淵以出理工部僅謫戍。而文則西市矣。輔臣苴麻。下充賑使。寧不汗顏。此景泰四年事。是年巡按陝西御史王越聞父喪。不候新任御史戚寧交代。為右都御史羅通所糾。命宥之。以王威寧生平有此一事。人固不可量。至若李南陽甫為羅倫所糾。即持節立皇貴妃萬氏。張江陵甫為吳、趙等所糾。即持節立今上中宮王氏。無論於國家吉典為不祥。且何顏對同衙門建言三詞臣。較之江、王。抑更異矣。
  △成化三相之去 
  【成化三相之去】憲宗中葉。自首揆商文毅去後。則萬眉州 【 安】 代之。最為不才。次揆為劉壽光 【 珝】 。三揆為劉博野 【 吉】 。雖貪險稍亞於萬。其為庸碌一也。三公自成化十三年同執政。直至二十年壽光始行。二十三年眉州亦逐。時去憲宗升遐僅匝月耳。惟博野在孝宗朝當國。直至弘治六年始去位。然壽光以受德王名酒。眉州以認萬貴妃同族。且進淫藥。俱見擯於憲宗末年。及孝宗初政。為天下所快。博野因撰壽寧侯張巒誥命。稽遲忤旨。正在極治之世。反得美名以行。真小人之幸也。
  △正德三相之去 
  【正德三相之去】閣臣自三楊以後。體貌漸成真相。拜罷俱以禮。惟天順初元。王千之、陳芳洲誅竄。最為重典。然鼎革之際。所不論也。其後則萬眉州之斥。狼狽為甚。至孝宗一朝。而隆禮輔弼有加矣。正德初年。逆閹竊柄。如焦、如劉、如曹。固廝劣下材。品尤在眉州之下。然泌陽稔惡最久。其敗乃在逆瑾之前。雖云致政。毫無禮遇。鈞州入閣僅三日。亦為張綵所擠。借省墓以行。未幾瑾誅。而二公削奪及之矣。曹含山拜相最後。不三月而去位。自知為瑾親舊。上疏願赦罪為太平之民。遂斥為編氓。是三人者。即僕隸亦羞稱。然而黃扉之體。糜爛已盡。馴至嘉靖中葉。貴溪檻車之徵。今上初元。新鄭羸車之譴。已權輿於此矣。至若往年翟諸城之削籍。擠由同列。近歲張新建之閑住。指出內廷。雖俱踉蹌就道。識者皆知其故。
  △隆慶七相之去 
  【隆慶七相之去】穆宗初政。在揆地者凡六人。江陵張公為末相。次揆新鄭高公。既與首揆華亭徐公失懽。南北言路。連章攻之。張故徐門生。為之調停其間。慫惥高避位。三揆安陽郭公。為公同鄉厚善。亦非徐所喜。張亦佐徐逐之。未幾。徐首揆被言。張又與大璫李芳謀令歸里。興化李公代徐為政。益為張所輕。乃市恩於高。起之家。且兼掌吏部。而次揆南充陳公。與興化俱為張與高所厭。相繼逐矣。其最後入閣者內江趙公、歷城殷公。趙有時譽。時時凌高、張二公出其上。殷人在下中。且與高隙。張既乘間擠去。趙亦與高爭權。張合策排之行。至穆宗憑几。僅高張二公受遺。而仁和高公入不兩月。悒悒不得志卒於位。蓋隆慶一朝。首尾六年。與江陵同事者凡八人。皆以計次第見逐。新鄭公初為刎頸交。究不免嚴譴。此公才術。故非前後諸公所及。
  △閣臣賜蟒之始 
  【閣臣賜蟒之始】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初。始以賞虜酋。其賜司禮大璫。不知起自何時。想必王振、汪直諸閹始有之。而閣部大臣。固未之及也。自弘治十六年二月。孝宗久違豫獲安。適大祀天地。視朝誓戒。時內閣為劉健、李東陽、謝遷。俱拜大紅蟒衣之賜。輔弼得蟒衣自此始。最後賜坐蟒。更為僭擬。嘉隆間。閣臣徐、張諸公。俱受賜。至三至四。沿襲至今。此前代所未有也。至於飛魚斗牛等服。亞於蟒衣。古亦未聞。今以頒及六部大臣。及出鎮視師大帥。以至各王府內臣名承奉者。其官僅六品。但為王保奏。亦以賜之。濫典極矣。○大帥得賜蟒。始於尚書王驥。正統六年南征麓川時。次年即封拜。此雖邊功。實係恩澤。且出自王振。不可訓也。
  △閣臣橫恩之始 
  【閣臣橫恩之始】閣臣預邊功。始於正德初年。然云帷幄之勞。猶為有說。至嘉靖中葉。遇萬壽聖節。加恩閣臣。如夏貴溪之加宮銜。嚴分宜之由宗伯進閣。及後拜上柱國。徐華亭之子進璽卿。俱以此得之。嚴雖辭上柱以傾夏言。而其子世蕃亦因以進太常卿。其他聖節進秩加祿。則與華亭歲歲拜命。已可異矣。至主上婚禮。何關臣下。而嘉靖十三年立孝烈后。首揆張永嘉以少傅進少師。次揆方南海、李任邱。禮卿夏貴溪。俱以宮保進少保。至今上戊寅大婚。次輔呂桂林以少傅進建極殿三輔。張蒲州以宮保進少保。首揆江陵雖力辭。而取償於服闋之日。此何說也。至壬午年。今上元子生。首揆蒲州公以少傅進少師。次揆吳縣公以宮保進少保。三揆鄞縣公以尚書進太子太保。儼然與戚畹及大璫輩同拜恩命。尤本朝所未聞。○弇州謂輔臣受大婚之賞。始於江陵者誤。若邊功武廕。則自華亭後。惟江陵受之。其後皆力辭以至於今。
  △贈上柱國 
  【贈上柱國】弇州述異典。大臣為上柱國者。生拜則夏貴溪 【 言】 。歿贈則張江陵 【 居正】 。按生拜者固止夏一人。而贈官尚有江陰侯贈特進江國公吳良。以開國公歿於洪武年。得追崇上柱國。其生前勳號。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僅襲一輩。至永樂失侯。又太子少師姚廣孝。以靖難功歿於永樂年。得贈推忠報國協謀宣力文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少師榮國公。其生前以未開五等。且無子不襲。蓋得上柱國於身後者共三人。一文一武一僧。其後人俱泯泯。亦異矣。○吳良贈上柱國。見吳伯宗所撰神道碑。廣孝贈上柱國。見文皇御製神道碑。
  △內閣失印 
  【內閣失印】文淵閣印一顆。用銀鑄。玉筯篆文。乃宣宗所賜。止許閣臣用以進奏。不得施於外廷。歷世相傳珍護。至萬曆十四年四月廿六夜。忽為何人連篋盜去。大學士申時行等上疏請罪。上命窮追嚴治。竟杳無蹤跡。上不得已重鑄以賜。今所用者是也。自此閣權漸輕。宮府日以隔絕。至今日而天顏咫尺。輔臣不得一望清光。或云失印致然。恐亦揣摩之說。當失印時。典籍吳果司其事。僅奪俸兩月而已。識者以為罰太輕。果、杭州人。後加官至太僕卿。按失印一事。與唐裴度中書印相類。但裴旋得之。而此終於失耳。○嘉靖十一年。大學士李時藏上所賜圖記所謂忠敏安慎者於內閣。亦被竊去。具疏以聞。上命所司遍緝。亦不得。
  △閣臣久任 
  【閣臣久任】自永樂以後。閣臣始專為輔弼。而在事久者。如胡吉水 【 廣】 在閣十七年。楊建安 【 榮】 在閣三十九年。楊太和 【 士奇】 在閣四十三年。金新建 【 幼孜】 在閣三十年。此輔政之最久者。次則楊石首 【 溥】 兩任。實在閣十六年。正統以來。則陳太和 【 循】 十四年。而不免於戍。彭安福 【 時】 兩任。實在閣十八年。高興化 【 縠】 十三年。商淳安 【 輅】 兩任。實在閣十九年。李南陽 【 賢】 十年。萬眉州 【 安】 十九年。劉壽光 【 珝】 十一年。劉博野 【 吉】 十八年。徐宜興 【 溥】 十二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