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哭泣

第32章


 
  吴三桂的求援文书到达时,福临即位才八个月,清政府才知道中国发生巨变,宁远城已空,数十年可望不可即的山海关现在大开关门欢迎他们莅临。霎时间满天云雾消散,一个新的使人振奋的奋斗目标出现在眼前,于是内争平息,多尔衮亲王下令入关。 
  李自成的农民兵团在吴兵团和满洲兵团的夹击下兵败如山倒,一年不到就灰飞烟灭。李自成兵团在撤到真定时,陈圆圆被军队冲散,夹在乱民中漫无目标地逃亡,辗转流离才回到吴三桂的怀抱。采花大盗刘宗敏在九江被吴兵团擒获,吴三桂亲手砍下了他的脑袋,报了一年前的血海深仇。吴三桂在这场美人争夺战中成了最后的胜利者,但他的民族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清帝国的满洲兵团顺利进入北京,宣称自己是中国的新主人,中国人在他们的统治下当了三个世纪的亡国奴。 
  在本文将要结束之际,有必要强调一下"美丽女人"和"权力女人"的分别。美丽女人和权力女人都对历史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权力女人是灵魂邪恶之辈,他们对历史的负面影响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魁。她们有极强的权欲,用不光彩的手段取得了不加限止的广大权力,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作威作福,制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给国家和民族造成深重的灾难。美丽女人的灵魂比权利女人高贵,她们对历史的负面影响是被动的,只能被她们所不能控制的命运摆布。她们没有权欲,不想掌握政治大权,没有利用权力去伤害国家民族的意图,她们引发的历史悲剧不是她们造成的,而是和她们有特殊关系的权力男人造成的,她们是无辜的,一样是受害者。
 ·第8章
痛心疾首说变法 
  纪元前三六一年,一位单薄瘦消的年轻人由东向西跨过了函谷关,向地处西陲的秦王国帝都栎阳走去。 
  此时的秦王国和三百年前穆公嬴任好在位时的秦国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把那时的秦国比作正午的太阳的话,这时的秦国则是乌云背后的夕阳,连一线美丽的回光返照都感受不到。嬴任好在位期间,任用两位杰出的外国人百里奚和蹇叔整顿内治,又任用他们的儿子训练秦国的军队现代化,征服了邻近的二十多个封国,包括驱使强大的周王朝东迁的犬戎部落,向西开扩疆土二百公里,向东打败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超级强国晋王国,把处于草昧时代的秦王国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嬴任好死时,百里奚和蹇叔都已去世,那些愚蠢至极的继承人竟按照秦王国先前的野蛮习俗把他们的儿子百里孟明等人赶入墓穴,为他们的英雄老爹殉葬,同时遭难的还有出生于本国的三位高级知识分子"车家三良"(车奄息、车仲行、车针虎)。秦王国的人才一下子被剪除罄尽,改革的成果全部付诸东流,秦国一夜间又回到了嬴任好之前的草昧时代。到了两百年后的战国时期,秦王国虽勉强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但无疑是七国之中最为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人看出这个蛮荒偏僻的小国有什么前途,能维持现状,不被新兴的魏王国并吞,已算是上等的运气。本世纪初期,魏国大将吴起统率魏兵团渡黄河西征,夺取了秦国河西(陕西省北部)的大片疆土,象泰山压顶一样压在秦王国的头上。秦王国的命运更黯淡了,到了秦孝公嬴渠梁即位时,他面对的已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正在加速度走向坟墓的垂死王国。 
  嬴渠梁是秦王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杰出最出类跋萃的君王,对他的王国和他的家族有强大的责任心,不能容忍他的国家一步步地向着绝望的深渊迈进。他主持的虽然是一个暮气深沉的小国,但他雄心勃勃地想恢复三百年前纪元前七世纪时他祖先赢任好的霸业。要实现这个光辉的梦想谈何容易,秦王国的基础太薄弱了,地理位置偏远不说,能够匡时济世富国强兵的人才在这个远离文明中心的草昧王国是无法找到的,因为那块尚未开化的土壤孕育不出优秀的人才。摆在嬴渠梁面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仿照先祖的作法,从国外引进人才。他在即位的明年,就发出征求贤能人才的文告,欢迎能使秦王国富强的才智超人之士光临秦国。在那个时代,各国延揽政治人才,犹如二十世纪各国延揽科学人才一样。嬴渠梁确认,人才是国家强大兴旺的决定因素。 
  招贤文告最先传到和秦王国毗邻的当时世界的超级强国魏王国,在该国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当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们纷纷束起行囊离开使之备受冷落的母邦,踏上了西去的漫漫天涯路,去寻求实现自我的舞台。前文那位单薄瘦消的年轻人就是其中最最杰出的一位,他是来自魏王国的伟大政治家公孙鞅。 
  公孙鞅本是卫国人,但卫国太小,不能作为施展平生抱负的舞台。他很早就到魏国,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很了解他,正要向国君魏惠王推荐,不巧公叔痤一病不起。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向他寻问后事。公叔痤说:"舍人公孙鞅的才能十倍于我,我死之后,请把国政交给他。魏国的前途在他身上。"魏惠王不禁大吃一惊,半晌做声不得。公叔痤看到惠王那不以为然的表情,又说:"大王如果不能委公孙鞅以重任,那么请你把他杀掉,不要让他出境。一旦被别的国家延揽,将成为魏国的第一 
大患。"惠王告辞出门后,对随行的人说:"公叔痤病势沉重,大脑已经不管事了,竟然教我把国家大权交给一个出身低下又没有任何行政经验的年轻人,而且一会工夫又劝我杀了他,这不是病糊涂了是什么。"大臣魏昂也了解公孙鞅的才能,要求惠王对他破格予以重用。可魏王国的运气太坏,掌舵人只是一个普通庸才,不是一个有过人见识的领袖,对魏昂的意见一笑置之。知商低一个级数的人永远不能领悟知商高一个级数的人的见解。 
  正当公孙鞅在魏国陷入绝望的苦境时,赢渠梁的招贤文告进入了魏国的通衢大街。他没有别的选择,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前往秦王国。 
每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离开母国都有不得已的原因。 
  嬴渠梁跟公孙鞅促膝长谈,一连谈了三天三夜,公孙鞅那精辟独到的见解使他沉浸在巨大的兴奋当中,连吃饭睡觉都忘到了九霄云外。嬴渠梁对公孙鞅相见恨晚,决定把政治大权交给这个数不相识的外国人,命他依照他的计划和步骤,对秦国的军政进行彻底的变革--当时的术语称为"变法"。 
  公孙鞅深知他的变法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在暮气深沉的秦国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阻力,没有国王始终如一的坚定支持,变法要么胎死腹中要么中途夭折。那时秦王国不但不能强大,还会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当嬴渠梁把变法的提案提交大臣们讨论时,他们死抱着儒家学说"利不十不变法"的信条,反对对秦国进行彻底的变法,只主张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几处有限的修修补补。公孙鞅告诉嬴渠梁说:"对一项学问有怀疑,绝对不能成功。对一件措施怀疑,也绝对不能成功。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必定被世人排斥。高度智慧的见解,往往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成大功的人只跟少数人相谋,不去征求多数人的意见。庸俗的大多数不可共始只可乐成。要国家富强,只有义无反顾进行彻底的变革。"嬴渠梁回答说:"我听说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孤陋寡闻的曰夫子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我把国政交给你,你放心地去干吧,不要有任何顾虑。"于是这块魏国仍掉的石头,成了秦王国墙角的磐石。公孙鞅开始对秦王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孙鞅在颁布变法令之前,先把一根十公尺长的木棍立在首都栎阳南门,下令说:"把它拿到北门的人,赏黄金十两。"当大家惊疑不定时,他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一个好事的青年姑妄把它拿过去,竟然如数得到赏金。这是公孙鞅的第一步,他先要人民信任并尊重政府,政府在得到人民的信任尊重之后才能有令必行。 
  公孙鞅的改革可归纳为下列十三个主要的具体项目: 
  一、强迫人民学习最低程度的礼仪。父子兄弟姐妹不准睡在一个炕上,必须分室而居。这时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步骤。 
  二、统一度量衡制度。强迫全国使用同一标准的尺寸、升斗、斤两。 
  三、建立地方政府组织,若干村组成一乡,若干乡组成一县,县直属中央政府。 
  四、建立社会基层组织。十家编为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其他九家有检举的义务。而检举本组以处的其他犯罪,跟杀敌立功一样有重赏。藏匿犯人者与犯人同罪。 
  五、强迫每一个国民都要有正当职业,游手好闲的人,包括世袭贵族和富商子弟,如果不能从事正当职业,一律当作奴隶,送到边疆垦荒。 
  六、用优厚的条件招请移民。不分国藉,凡到秦国从事垦荒的外国人,九年不收田赋,以求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口就是兵源。 
  七、鼓励生产。人民耕田织布特别好的,积存粮食特别多的,免除他的赋税和劳役。 
  八、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居。这是增加生产和人口的手段。 
  九、人际间争执,必须诉诸法庭裁判,不准私人决斗。私人决斗的,不论有理无理,一律处罚。 
  十、对敌作战是第一等功勋,受第一等赏赐。 
  十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必须作战有功才能升迁。贵族的地位虽高,商人的财富虽多,如果没有战功,就不能担任政府官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