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

第145章


而日军的灾情惨重,百倍于当地的中国 
百姓;他们的车辆、大炮、坦克,皆尽陷于泥沼,动弹不得, 
不但阻遏了日军对武汉的攻势,而且逼迫日军修改作战计划, 
并改组华中的战斗序列。 
    这对刚刚开始的"宇垣工作",虽说是兜头一盆冷水:但 
也有好处,那就是正好配合宇垣的"低姿势",在6月17日, 
他就任外相后所举行的第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中,公开修正 
了第一次近卫声明,说"大局根本变动时,可以重新考虑日 
本的态度。"在此以前,中国政府已获得情报,宇垣就任外相 
有4个条件:加强内阁统一;对华外交一元化;迅速决定和 
平方针;不拘泥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近卫完 
全接受。因此,本乎谋略战的原则,中国国防会议秘书长张 
群,以私人身分向宇垣发了一个贺电,宇垣复电道谢,并建 
议可否请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到日本商谈谋和的可能性?及至 
6月17日的公开声明,无异进一步表明求和的诚意;于是,10 
天以后,孔祥熙的代表乔辅之首先在香港与日本总领事中村 
丰一会谈,为孔祥熙赴日的行程作安排。 
    当然乔辅之首先要探明的是,日本方面的条件;乔辅之 
问:"日本是不是会要求蒋委员长下野?" 
    中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急电外务省请示。宇垣亲自拟 
了复电,明确指示:"以蒋介石下野为条件。"外务省东亚局 
长石射立即提出警告:倘或如此,和谈一开始就不必希望有 
结果。 
    宇垣的答复是:"最后并不以蒋介石下野为条件;但目前 
日本朝野反蒋的空气很浓厚,所以不能不在一开始作一个姿 
态。" 
    事实上是很清楚的,蒋委员长已成为中国唯一的领袖,不 
论和战,都非他主持不可。但石原莞尔所策划的谋略战以暂 
时"倒蒋"为整个谋略的核心;其中包含着亦和亦战,对内 
对外的重重阴谋: 
    第一、如果蒋委员长"下野",中国再无第二个人能领导 
抗战;那时中国战场将形成一片混乱,日军在华中、华北、华 
南、河东——山西各个战场,发动全面攻势;或许杉山元所 
作"3个月内结束战争"的狂妄大言竟得实现。这也就是统制 
派甘于退让,容一个长于设计,一个重在实行的石原与板垣 
这一对搭档,来试一试的主要原因。 
    第二、即或不能达成使中国订立"城下之盟"式的"和 
约";但打一个大胜仗,不会成问题,"和片"亦一定可以实 
现。 
    第三、军部虽知数十万陆军陷入中国战场这个大泥淖的 
危险;但下级军官至士兵,以及民间为数众多的狂热右派分 
子,对战略上的严重危机,不会了解,只看到"皇军"节节 
进展,会反对谈和。鉴于日俄战后,订立《朴资茅斯条约》引 
平民间大暴动的往事,就必须在"反蒋的感情"上,使大家 
有所发泄,才能接受与中国谈和这一决定。 
    因此,以宇垣出任外相,决非偶然,而是出于精心的设 
计;因为宇垣以"倒蒋"出名,但其他中国政府的要人,则 
颇多为宇垣的旧识。是故,打出宇垣这张牌,在一般的感觉 
上,便有"日支终必和平;但蒋介石不会再成为中国领袖"的 
印象。 
    石原的谋略最深刻之处,便在不独要造成日本人有此印 
象;同时要使中国的政府,亦能产生这样的误解——汪精卫、 
周佛海便是有此误解,怦怦心动,钻入石原的圈套,旋即省 
悟,而悔之已晚的人。 
    至于石原谋略的具体手段,是建立一个"内阁中的内 
阁",由首相及陆、海、外务、大藏四大臣,组织"五相会 
议",作为"最高国策研讨机关",6月10日成立,在一个半 
月中开了4次会议,制订了"今后支那事件指导方针";"因 
应时间的对支谋略";"支那政权内面指导大纲"3个文件。 
    "指导方针"是"集中国力于1938年内达成战争目的"。 
如何"达成",就要看"对支谋略"了。 
    "谋略"的核心,即是使中国"中央政府崩坏,蒋介石下 
台"。主要的手段一共6项;尤其重要的3项是:起用"支那 
一流人物",酿成"新中央政权"的机运;利用并操纵"反蒋 
实力派",在敌中树立"反蒋、反共、反战政府";促使中国 
法币制度崩溃,取得中国在外财产,从财政上去彻底击败中 
国。 
    至于第三个文件,所谓"支那政权"是指日本炮制的 
"新中央政权"而言;既有"内面指导",则此"新中央政 
权"必成傀儡,自不待言。 
    不过宇垣虽建议请孔祥熙赴日本会谈,但以孔祥熙对国 
家的纪录,及与蒋委员长的亲密关系,绝不可能期望他能为 
"新中央政权"的领导者;而且亦难望与孔祥熙的谈判中,获 
致如何有利于日本的和平条件。因此,虽然乔辅之与中村丰 
一第二次在香港会谈,大致已达成可由孔祥熙前往长期谈判 
的结论;但板垣一变初衷,认为这样的谈判,并无好处,便 
趁近卫请假休养的机会,利用"帷幄上奏权",谒见昭和后, 
接见外国记者,发表"倒蒋"的声明,接着进一步表明了强 
硬的态度,明白反对宇垣的外交方针。石原的谋略,遭到严 
重的挫折;同时这对策动"九一八事变"的亲密搭档,亦就 
此分道扬镳了。 
    促使板垣态度变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 
"支那一流人物",就是汪精卫。他早就在唱"低调"了;当 
"宇垣工作"刚开始时,想去说明蒋委员长,放弃"抗战到 
底"的决心——那天蒋委员长因为重感冒,必须卧床休息,便 
在病榻前面,接见汪精卫。 
    慰问了病况以后,汪精卫有片刻的沉默。他一向以长于 
词令见称,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冷场的局面,当然是有一 
句非常重要而难于措词的话在考虑。蒋委员长虽在发高烧,却 
是神智湛明;见此光景,便从床头柜上拿起一杯白开水,喝 
一大口,舒口气说:"如果我们接受了日本的和平条件,将来 
喝口水都不会有自由。" 
    汪精卫默默不答;敷衍了一会,告辞离去;他已知道蒋 
委员长的决心是决不可动摇的,与日本谈和的话,不必再提。 
但日本方面积极"引诱"的手段,终不免使他"春心荡漾"了。 
    就在板垣发表强硬声明,亦就是"芦沟桥事变"将届周 
年的前两天,近卫销假视事;同时昭和分别召见了板垣、宇 
垣、近卫及参谋总长闲院宫亲王,决定了扶植汪精卫的路线。 
平时高宗武已私下到了横滨;由于扶植汪精卫的路线已经确 
定,所以高宗武才得由影佐祯昭的引见,与近卫及板垣会谈。 
他要求近卫亲笔写一封"日本政府愿以汪精卫为和平运动中 
心"的保证函;这是国际交涉惯例绝不容许的事,结果改由 
陆相板垣出了这样的一封信。 
    但高宗武这条路线,还是表面的;另外有条秘密路线,由 
石原亲自领导,出面执行的则是参谋本部情报课的中国班长 
今井武夫中佐,早在宇垣、板垣未入阁前的4月间,便跟汪 
系的梅思平,在香港作了秘密接触,那是典型的特务政治,一 
切表面文章都不必谈,赤裸裸地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 
需"的"合作"计划。但梅思平知道汪精卫多少还有点"头 
巾气",所以他跟今井武夫接触的结果,报知汪精卫的只是比 
较冠冕堂皇的一部分;真正的秘密,只有陈璧君一个人知道。 
    当然,日本方面希望高宗武这条路线能够成功,也就是 
一反近卫的第一次声明,以蒋委员长为对手,谈成"中日和 
平"。但一方面鉴于蒋委员长的意志坚决;另一方面发觉高宗 
武并不如梅思平那样纯粹以拥汪为目的,而他另有他的一套 
想法,希望以汪精卫为过渡,影响蒋委员长,改变政策,愿 
意谈和,所以起初虽是擅自行动,未经政府许可,秘密赴日, 
但回国以后,整理出《东渡日记》、《在东会谈纪录》、《个人 
观感》3个文件,函呈驻节汉口的蒋委员长,并特别陈明: 
"倘有可供钧座参考之处,则或可赎职擅越之罪于万一。"在 
日本军部看来,高宗武便是相当危险的人物,因为跟汪精卫 
的秘密交涉,蒋委员长都会知道;从此对高宗武器了戒心,同 
时也决定了加紧利用秘密路线的原则。 
    由于对这条秘密路线,深具用心,因而以统制派为主的 
对华事变扩大派,采取了两项重大行动:对外是加速进行对 
武汉的攻击,由东久迩稳彦中将的第二军,及冈村宁次的第 
一军,配合海军第三舰队,分两路进攻,水路十一军自安徽 
入江西,在九江突击登陆;陆路由第二军自大别山北侧,直 
指汉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