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

第65章


裴叔业在北兵渡淮前病故,否则他一定要后悔不该不听萧衍之劝了。
  萧衍的主意早已打定。兄长萧懿解除益州刺史东还时,萧衍就说建康去不得,萧懿不听。萧衍在襄阳招募晓勇之士,积储战争物资,积极做东征的准备工作。
  裴叔业降魏后,朝廷命崔慧景率水军讨裴。他不北上寿阳,而是回师打建康。这次是萧懿替东昏侯出力,在台城被围十二天之后击败崔慧景军,崔慧景逃走被杀。此时的东昏侯比以前更昏,经常到街上游走,每次出门,前面击鼓,听到鼓声的人家,都要离开,只留下空房子,来不及走避的,看见就杀。有一次,一个妇女临产,无法走开,他命人剖腹看是男胎还是女胎。有个老和尚生了病,不能走,躲在草丛之中,他命左右上百人,把他乱箭射死。这样一个昏君,萧懿为他效劳,忠得实在太愚。
  他不出门游走,百姓也不安宁。他大兴土木,最著名的便是把黄金凿成莲花,贴在地上,命得宠的潘妃在上面走路,叫做“步步生莲花”。赋役繁重到空前的地步,到处可以听到百姓号哭的声音。
  萧衍得到兄长入援建康的消息后,立即派人劝他,得胜之后,或随即废立,或回师历阳,千万不可以留在建康。萧懿不听,受东昏侯任为尚书令,没有多少时候,便被毒死。他的兄弟侄子除一人被捕杀外,其余都避匿在百姓家里,但没有人出头告发。百姓怨恨东昏侯之甚,由此一例可知。
  永元二年十一月,萧衍得萧懿死讯,即与荆州刺史萧颖胄联合,以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东昏侯的兄弟)为名,立即在襄阳起兵。由于早有储备,三千只船很快就装备齐全。
  永元三年(501年)三月,南康王在江陵即位,改元中兴,是为和帝。十月,萧衍大军进迫建康。十二月,城中内变,东昏侯被杀。萧衍以皇太后命追废东昏侯。次年四月,萧衍即位为帝,把齐中兴二年改为梁天监元年。萧衍就是梁武帝。他和南齐萧氏本系同族,不过不属一支。齐和帝与他的兄弟们难免一死,但是齐高帝和武帝的后裔倒有了出头的日子。《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就是齐高帝的孙子、豫章王萧嶷的儿子,在梁朝做过国子祭酒、吴兴太守等官。 
 
 
  
四十  北魏宣武帝和高肇
  齐末梁初,北朝是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在位之时,外戚高肇擅权是宣武帝一朝的特点。孝文帝尽管喜欢接近中州儒士,然而他晚年最信任的却是两个宗室——任城王元澄和彭城王元勰。任城王澄支持变革旧俗,已见第三十八篇。彭城王勰是孝文帝的兄弟。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出兵攻齐,使任城王澄主持留守事宜,使彭城王勰为中军大将军,随同出征。二十二年,孝文帝在外地生病,彭城王勰内侍医药,外总军国之务。二十三年,他从南方北还,途中病重时嘱咐元勰道:“嗣子幼弱,社稷所倚,惟在于汝。”元勰是个极其小心谨慎的人,他苦苦推辞,说这样会得到“震主”的名声,“取罪必矣”。他举史事为例,说“昔周公大圣,成上至明,犹不免疑,而况臣乎!”(《魏书·彭城王传》及《通鉴》卷一四二)孝文帝想了好大一会,觉得他说得有理,于是亲手写了一道诏书给太子,要他嗣位,让叔父辞官归隐。
  彭城王勰的顾虑是不错的。孝文帝死在回洛阳的路上,身边亲贵只有任城、彭城二王,彭城王的身份又是“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休说东宫属官怕他有野心,连自己的兄长咸阳王元禧也防他搞政变。宣武帝即位后,请他做宰相,他再三请求照遗旨行事。最后,宣武帝让他到定州做刺史。这时的宣武帝,对这位叔父是理解的。也是尊重的。
  孝文帝指定的顾命大臣有六个,他们是任城王澄、咸阳王禧、北海王详(咸阳王之弟)、广阳王嘉(太武帝孙,宗室中的老长辈)和王肃、宋弁(李冲已在太和二十二年去世,宋弁是补他的缺)。宋弁随即去世;元嘉因辈分受人尊重,和别人容易相处。王肃从南齐奔魏,极受孝文帝信任,因而在孝文帝死后就容易受人排挤。任城王澄并不是妒贤嫉能之辈,但是对王肃很不服气。孝文帝尸骨未寒,他就根据一个降人的诬告,上表称王肃谋反,并且立即限制他的行动。咸阳王禧对这位才干出众的堂叔存着畏忌的心理,便利用查明王肃并未谋反的机会,以“擅禁宰辅”的罪状,罢了任城王的官,不久又派他到雍州去做刺史。几个顾命大臣之间,矛盾重重,靠他们去辅佐少主(宣武帝即位时十七岁),要办好国家的事情,显然是不可能的。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南齐寿阳守将裴叔业降魏,魏命彭城王勰和王肃领兵到淮南。不久,彭城王勰取寿阳的功劳回洛阳任司徒;王肃任扬州刺史,镇守寿阳。景明二年七月,王肃在寿阳去世。这时洛阳的政局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宗室诸王的地位一落千丈了。
  少年天子最容易和辅政大臣发生冲突,如果有人从中挑拨,就更加容易发生问题。
  景明二年(501年)初,咸阳王禧派家奴到领军于烈处,向他要羽林军人做自己出入时的仪仗队。于烈不给。元禧再派人去,说他是天子的叔父,说的话同诏书没有什么区别。于烈仍旧不给。元禧发火,调于烈当恒州刺史。于烈推说有病,闭门不出。于烈的儿子于忠是宿卫兵的将官,常在宣武帝的身边。于烈就叫儿子劝宣武帝及早亲政,以防意外事变。北海王详和元禧是亲弟兄,但是意见不合,他也向宣武帝揭发元禧专横不法的过恶,又说彭城王勰很得人心,不宜长期捕政。
  这些话,有一部分是对的。咸阳王禧骄奢淫佚,贪赃不法,如上述索取羽林做仪仗队,显然是错的。然而,由一个人的问题而扩大到别人身上就不对了,至于把“得人心”当问题看待,更是荒谬之至。但是皇帝听得进这些话,因为他只着眼于一个“权”字,为了争权,就不分是非了。这种情形,历代常见,绝不是魏宣武帝一朝的特例。
  宣武帝宣布亲政的举动是有点令亲王们害怕的。他命于烈带直阁(宫中卫士)六十多人,宣召元禧、元勰、元详三人进宫,宣布亲政,勰依照高祖遗敕被解除职务(这是客客气气的);禧进位太保(这是在升官的同时夺权);详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这是重用)。
  这天早晨的气氛非常紧张。领军带几十名卫士送亲王进宫,听到、看到的人都觉得像是“押解”,神经过敏一点的人都猜想是发生了宫廷政变。尚书张彝、邢峦怕有牵连,一度逃出洛阳城,事后受到诏书切责。
  宣武帝亲政了。然而,由贪得无厌的北海王详做宰相,少年天子的左右亲信茹皓、王仲兴、寇猛、赵脩、赵邕和外戚高肇等又都弄权用事,魏的政治越弄越糟。
  高肇以后专权多年,是这些人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是宣武帝的舅父。宣武帝的生母高氏,勃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西)人,太和二十一年(497年),从平城往洛阳,在途中突然死亡。这是冯皇后下的毒手,原因是高氏的儿子已立为太子,把她杀了,以后就不会同自己抢皇太后的位子。她的心思白用了,因为她以行为不端,于太和二十三年先被废黜,后遗诏赐死。宣武帝即位前,从来没有与高家的人见过面,即位后,才召见高肇、高显和两人的侄儿高猛,都封公爵。三个人从来没有进过宫,见了朝廷的排场,都慌慌张张,出了不少洋相(可惜不晓得到底是什么模样)。几天之中,就大富大贵,变成朝廷上的红人。
  景明二年(501年)五月发生的咸阳王禧谋反事件,使宣武帝更加疑忌宗室,赵脩、高肇等的权势也因而上升。
  元禧失势后一直担心自己的命运,手下的斋帅(诸侯王的护卫、服务人员)刘小苟又常常告诉他一些据传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消息”,说是皇帝的左右主张杀他。元禧更加害怕,便同妃子的兄长李伯尚、氐王杨集始等商议造反。五月中,恰巧宣武帝到北邙打猎,他们紧闭城门,商议起兵,同时使大儿子元通到河内起兵。元通走了之后,他们反复商量,意见不一,元禧只得决定暂不起事,叮嘱大家不要泄密后才散去。不料杨集始一出门,便赶往北邙告发。元禧派人追元通回来,又没有追上。元通进了河内城,便释放囚徒,发给武器。宣武帝得讯,使于烈派人率卫士逮捕元禧。宣武帝亲自审问后,责令自杀,并处死同党十多人。元通也被河内地方官杀死。
  宣武帝虽猜忌宗室,但是对北海王详还是信任的。元详把华林园的西部作为自己的别墅,常到那里居住。宣武帝也喜欢到那里去,同他饮酒作乐。将作大匠(掌修建宫室的主官)王遇见他有权有势,常常随他所欲,把公家的东西给他。于忠为了此事,曾当着元详的面,痛责王遇。元详因此对于忠不满,在皇帝耳朵里灌输于忠不可靠之类的话。宣武帝相信他的话,不叫于忠继续带宿卫兵,改任他为太府卿(管金帛财物的官)。
  元详有本领排挤于忠,但是敌不过高肇。宣武帝杀咸阳王禧以后,越来越倚重高肇。高肇因在朝中的亲族极少,就设法拉拢一批人,打击一批人。散骑常侍赵脩和北海王详两个,是他必欲去之而后快的对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