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

第66章


前者是宣武帝的头号亲信,后者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物。扳倒了这两个,就可以取而代之。
  赵脩原来是宣武帝做太子时的侍从,“不闲书疏”’(《魏书·恩律传·赵格》),大概是个文盲或者半文盲,然而深受宣武帝信任。宣武帝即位后,让他做到从三品的散骑常侍。他在家中宴会,皇帝会带着许多王公贵族官僚去参加。他仗着皇帝宠信,横行不法。父亲落葬时,他毫无悲痛的神情,宾客在路上掳掠奸淫民间妇女,甚至把人家的衣服剥光,观看戏乐。小人得志,总是会忘其所以,他连王公也敢欺凌,积怨日深,一旦爆发起来,就无法招架了。高肇利用众怒,把赵脩的过恶揭发出来。一向依附他的官僚怕遭连累,也争先恐后告发他的罪恶。景明四年(503年),宣武帝不得不把他交给尚书元绍审问,结果下诏打一百鞭,徙敦煌当兵。这一百鞭,由五个力气大的汉子轮流动手,实际打了三百鞭。这个家伙身体十分粗壮,吃了这顿打,还没有死,不过到底走不得路了。接着,把他缚在马鞍子上,加上一鞭,赶马飞跑。浑身是伤的赵脩经过八十里路的颠簸,终于死了。事后,宣武帝还怪元绍为什么不重新奏报一次,意思想免他一死。元绍说:“臣若不借此机会把他除掉,恐怕陛下要受万世之谤。”赵脩在朝廷中积怨之深,由此可见。
  赵脩死时,已近年底。过了几个月,正始元年(5以年)四月,高肇的毒手又伸向北海王元详。他诬告元详与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四人“谋为逆乱”(想谋杀皇帝)。茹皓等四人都是宣武帝的侍从人员。茹皓善于布置园林,设计楼观;刘胄本由元详推荐,做到将军直周;常季贤长于训练马匹;陈扫静能为宣武帝梳头发。谋杀大人物,特别是皇帝,利用他的侍从来动手、是最有效的办法,何况四人中还有是由元详推荐的,所以高肇一告,不由宣武帝不信。他立即命中尉(管治安的官)崔亮弹奏元详贪淫奢纵,和茹皓等仗势贪横等罪,表面上不提“谋为逆乱”字样,用意想必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
  这四个人在当天被抓,第二天即处死。茹皓的妻子是高肇的堂妹。这天,行邢的官员押茹皓到他家里,令他服毒而死。茹皓的妻子见丈夫到家,披头散发,便哭将出来,眼睁睁地看他死掉。他们不可能知道下毒手的就是高肇。茹皓这种人自然该死,而高肇的狠毒,实在比茹皓之流厉害不知多少倍。
  北海王府当天被一百名虎贲(禁卫兵)围住,元详看了差官拿来的中尉弹文,心里有数,就说:“如果只有这点内容,毋须着急,倒是只怕另有大罪名横加于我!”果然,接着就有一辆车子把他押往华林园,看守起来。宣武帝召集高阳王元雍(元详之兄)等几个宗室商议处理办法。五月初,宣布将其免为庶人,送太府寺圈禁。不久,几个家奴想把他劫走,因密谋泄露,他哭了几声便死去。这自然是被杀害了。
  北海王死后,高肇劝宣武帝加强防范宗室各王。宣武帝听他的话,派宿卫军官带兵驻守各王府第,从此亲王的处境几乎与囚犯相同。彭城王勰劝谏无效,他心中苦闷,只能闭门不出,与人不相往来。
  高肇的气焰越来越高,他官居尚书令,娶宣武帝的姑母高平公主做妻子;侄女进宫做了贵人,于皇后死后,进而立为皇后。于皇后死得很突然,当时人都说是被高夫人害死的。
  永平元年(508年)八月,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宣武帝叔,彭城王勰等之弟)在信都称帝改元。这件事很复杂,有元愉本人的因素,如嫌自己的官职地位不及两个兄弟(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有宣武帝和他的矛盾,如他因不爱妃子于氏(宣武帝于后之妹),被宣武帝打了五十杖,爱妾李氏也被于后打了一顿;但也有被高肇谗毁的因素。这次叛乱很容易平定,朝廷的军队很快就到达冀州。九月,元愉抵敌不住,逃遁被擒。宣武帝不想杀他,命把他押解到洛阳,但半路上被高肇派人把他杀了。
  在元愉败死之前,彭城王勰,也受到牵连而遭杀害。长乐太守播僧固是彭城王推荐的人。长乐与冀州的治所都在信都,叛乱爆发后,潘僧固无法脱身,被卷了进去。高肇本来最忌彭城,多次向皇帝进谗,皇帝都不相信。这次他说起来就仿佛有根有据了,说彭城王不仅北通元愉,还联络南边的少数民族。彭城王部下的魏偃、高祖珍被他收买,忘恩负义,出头做证人。宣武帝开头还不相信,见有证人,才信以为真,于是设下酒席,召高阳王雍、彭城王勰、清河王怿、广平王怀弟兄四人,以及老长辈的广阳王嘉和高肇赴宴。酒阑席散之后,他令各王分别择地休息,然后遣一名差官带了武士送上毒酒,逼彭城王自杀。彭城王不肯喝,说“至尊圣明,不会无故杀我,定是有人诬告”。他再三要求和告发人一辩曲直。差官不肯,令武士用刀环击他。彭城王无奈,大呼:“冤哉皇天!忠而见杀!”在刀环的重击下,他只能把毒酒喝下。差官怕他不死,还命武士加上一刀。天明以后,只说酒醉去世,派人用一床锦被裹了尸体,送回府第。宜武帝还假装哀痛,企图掩人耳目。然而天下人谁不知道“高令公枉杀贤王”!
  高肇直做到车骑大将军、司徒,名列“三公”(魏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之中。他爬到顶了,但摔下来也快了。
  延昌三年(514年)十月,他以司徒出任大将军、平蜀大都督,领兵攻取益州。四年正月,宣武帝病故,年三十三岁。太子元诩即位,年才六岁。领军将军于忠与侍中崔光等商议,请高阳王雍、任城王澄出来主持政事。
  高肇接到幼君具名告哀并召他回京的文书,知道不好,但是无计可施,只得回京进宫。高阳王雍和于忠早已布置好,埋伏了十多个武士,等高肇哭拜先帝完事,就把他杀了。
  高肇专权,从宣武帝亲政算起,首尾十四年,北魏的政治风气败坏已极。以后更是问题成堆,再也不可能恢复太和时期的盛世了。 
 
 
  
四一  梁初与魏争夺淮南的战斗
  在东晋、刘宋之际,也就是北魏初年,南北对抗,黄河沿岸的金墉、虎牢、滑台、碻磝四镇是必争之地。几十年后,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四镇都变成了北魏的内地,这时南北对抗,重点在淮河一线。从西往东,义阳(今河南信阳)、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淮阴(今属江苏)是淮南四处重镇。南朝保有这几个重镇,淮南、江南可以高枕无忧。北朝争夺到手,就可以进而威胁长江沿岸,使建康的朝廷难以安稳。
  北魏迁洛之后,就在太和十九年(495年)攻南齐的义阳、寿阳、赭阳、南郑等地,都没有得手。二十一年,再次攻齐,围南阳、新野,二十二年攻占两城,然而义阳仍旧没有得手。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怕遭昏君东昏侯杀害,向北朝上表投降。这对北魏无异于一个“天落馒头”,即使彭城王勰和王肃领十万大军前往,但嫌大部队步兵多,走不快,又再派奚康生领一千羽林骑兵赶往寿阳。南齐也立即派崔慧景、萧懿、陈伯之等军前去争夺。这时,魏军势大,崔慧景却志在推翻东昏侯,他便转过头去攻建康,结果,北魏不仅牢固地占有了寿阳,还打败陈伯之等,进而攻占了合肥。
  景明四年(梁天监二年,503年),魏元英等攻梁义阳。梁司州刺史蔡道恭以不满五千之众,从十月到次年(梁天监三年、魏正始元年)五月,杀伤了大量魏军。他病重将死时,把守城重责交给堂弟灵恩。灵恩守到八月上旬,因援军马仙琕部兵败,城中势穷力竭,才开城投降。义阳以南有著名的义阳三关: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在今河南、湖北两省界上。三关守将见义阳已失,也都弃关逃走。梁朝只能在关南的南义阳设置司州,把防线移到今湖北省的境内了。
  这时梁朝初建,梁武帝力争改变这不利的态势。北魏也企图扩大有利的局面。景明三年〔梁天监元年,502年),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本打算用十万兵在一百天内玫占钟离,后因无法征集所需粮食,只得作罢。但在以后两年中,魏军几乎不间断地攻略钟离及其附近各城:梁将姜庆真也于天监二年二月一度袭占寿阳外郭,其时魏任城王澄率军在外,太妃孟氏亲自登城指挥作战,一度出现很紧张的局势。
  天监四年(魏正始二年,505年),梁武帝决心大举攻魏,使兄弟临川王萧宏任统帅,出屯洛口(今安徽淮南市东,为洛涧入淮处)。这次梁武帝是用了全力的,军容之盛,北朝人士认为是一百多年以来不曾有过的。
  有篇与这次战争有关的文章,即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写得十分优美,至今为人传诵。陈伯之是个反复无常的武将,南齐末任江州刺史,降萧衍;梁天监元年起兵反梁,兵败投魏,以后屡次从魏军攻梁。丘迟字希范,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当时在临川王宏手下做记室、咨议参军。他奉临川王命,写这封信招陈伯之反正。信写得文情并茂(不过陈伯之是个文盲,不但要让人读,且非解释不会懂),江南故土的风物何等美妙,陈伯之在梁的亲属如何受到优待,投降北朝如何不值得,很能动人:陈伯之被这封信打动,率众八千人投降(以后梁朝自然不让他再带兵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