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明朝

第58章


 
  
八三、达延汗
  在宪宗、孝宗、武宗、世宗,以及穆宗、神宗之时,北元对明朝的威协一直是很大。
  其中的关键,全在于丢了河套。英宗土木之变,使得“京军”的精锐化归乌有;复辟以后,元气始终未复。到了天顺六年,翁牛特部的部长毛里孩等人,便先后进出于河套(绥远黄河南岸,今天的鄂尔多斯各旗所在地);其后,在宪宗成化五年,来了以后便不肯走。
  王越在成化九年,突袭北元各首领留在红盐池的妇孺老弱,使得他们一时稍存顾忌。然而,未出十年,河套又成了蒙古人的牧地。
  余子俊在成化十年所筑成的边墙,保障了今日的陕北。但是它的功用,是帮助守,不是帮助攻。以当时的情势而论,余子俊可谓尽了最善的努力。
  北元的达延汗在成化十五年即位,年方五岁,国事掌握在他所接收的“太太”,亦即满都鲁可汗的寡妇之手。夫“妇’二人以太太娘家土默特部的兵为主力,对瓦剌作殊死战,战到成化二十一年瓦剌的领袖亦思马因去世,才获得胜利。
  三年以后,明孝宗弘治元年,达延汗遣使与孝宗通好,自称“大元大可汗”。达延汗的“达延”二字便是这“大元”二字的讹译。明廷在答报的文书上,只肯称他为“伯颜·猛可王”。
  《黄金史》与《蒙古源流》,均说他的父亲的名字是“巴延·蒙古”,而他自己是“巴图.蒙古”。是不是这两种史料有误,或明廷“父冠子戴”,待考。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弘治元年和明廷建立友好关系的,是达延汗,而不是他的父亲孛罗忽。孛罗忽被逐于满都鲁可汗,是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孛罗忽之为永谢布人所杀,是在成化十五年或其以前。
  达延汗对明孝宗翻脸,是在弘治十四年。有一位火筛,邀了他,“大入延绥”。到了弘治十七年,两国一度言归于好。明廷准许他按照弘治十一年的例子,派遣二千名贡使来(据《明实录》,是年三月壬午日条)。
  次年,达延汗在正月间围攻宁夏的灵州,打进花马池,劫掠韦州、环县,又占了清水营。其后,转而东向,横扫内蒙,在五月间到了宣府,饱掠一顿.又回师西向,骚扰大同。
  明廷派去抵御他的主帅,正如在弘治十四年的一样,是朱晖。监军是宦官苗逵。朱苗二人只会报功领赏,保举亲戚朋友部下,不会打仗。上次杀了十五个敌人,保举了二百一十个官,这次杀了八十几个敌人,保举了一千五百六十三个官。
  达延汗在弘治十八年的正月劫掠宁夏,五月劫掠宣府大同,十月又回到甘肃。他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唐朝设在黄河北岸的三个受降城(东边在托克托,中间的在五原,西边的在临河),久已成为废墟。明朝的所谓九边,除了辽阳、宁夏以外,其余七个皆在长城之南,以守待攻,分散了兵力,丧失了主动。而且这七镇的总兵官只有“延绥”的一个驻节于长城边子上的榆林,别的都驻节于离开长城有相当距离的“安全所在”。
  达延汗于明孝宗之时,藉着对明友好,赢得了充分时间,把蒙古各部一一征服,也胁从了一向最忠于明的朵颜三卫,与远在松花江与辽河之间的若干蒙古部落。
  因此,他在明武宗之时,便能以全力对明侵扰,极占上风。明武宗在位十六年,差不多每年均有边患。本来,达延汗在弘治十四年曾经放弃河套,把套内的蒙古人带走。现在他又把一万户的蒙古人于正德德六年带进套内长住,称为鄂尔多斯部,与绥北的土默特部的一万户,与察中及热南的永谢布部的一万户,合称“右翼”,交给第三个儿子巴尔苏·博罗得管辖,封巴尔苏·博罗得为副王(济农,即《明史》上的“吉囊”。明朝官史误以吉囊两字为人名。)左翼也有三个万户,由他自己直接统率。这三个万户,是察北的察哈尔部,热东的兀良哈部,辽河与松花江之间的喀尔喀部。
  外蒙古的户数不详,人民也分作三部,称为车臣部、土谢图部、札萨克图部,都交给另一个儿子(可能是第八个)格埒森札管辖。
  他如此措施,为的是防免子孙因争夺汗位而内哄。事实上,他给蒙古建立下一个维持了几百年的封建制度。游牧的部落,由于得到了固定的活动范围,开始和_土地发生关系,渐渐地生了根。
  到了明世宗之时,达延汗的江山久已坐稳,对明朝的进攻也较前更加猛烈。前后死在他刀下的明朝军官,有指挥使殷隆,都指挥王纲,参将王经,参将关山,指挥赵源。
  他死于嘉靖十二年。继他而作为入侵明边的北元首领,是“吉囊”与吉囊的儿子俺答。 
 
 
  
八四、俺答
  达延汗的长子图噜·博罗得,死得很早。次子乌鲁斯·博罗得为仇人伊巴里(亦不剌)所害。三子阿尔苏·博罗得便是《明史》上的“吉囊”,被谷应泰误认为俺答的父亲。
  俺答的父亲是达延汗的第四个儿子,巴尔苏-博罗得。此人勇敢善战,受封为右翼三个万户之长,赐号济农,《明实录》与《明史》,以为他的名字便是所谓“吉囊”。吉囊比不上达延汗,对明军作战有胜也有败:他的军队杀了指挥赵镗、参将张国辅、都指挥周冕、指挥周岐、参将郑东,却也一再败于王效、梁震、任杰、鲁纲、姜奭、刘天和、周尚文、赵卿等人之手。
  吉囊驰骋于明朝北疆之上,前后有八九年,从嘉靖十二年到嘉蜻二十年。
  他的长子,叫做衮·毕里克,袭位为济农,在《明史》中被称为“吉能”。次子阿勒坦.比吉能厉害,在《明史》与《明实录》之中被称为“俺答”。俺答是明朝的劲敌:一度在嘉靖二十九年兵临京师(北京)城下,饱掠而去。另一次,在嘉靖二十一年,进雁门关,捣穿了山西省,兵锋及于太原、潞安、沁州,襄垣,长子、临汾。风驰电掣,很像后来的多尔衮与阿巴泰,使得山西的人民吃了很大的苦,也使得明朝的朝廷大官相顾失色。
  俺答的其他活动,和这两次入侵比起来,反而箅不了什么了。石州(灵石)、朔州、宣府、大同、宁夏(银河)、延绥(榆林)、松子岭、清平、怀仁川、灵邱、广昌、广武、古北口、蓟州、土木堡、万全、隆庆,都被他占领过;其中以大同遭殃的次数为最多。其次,是宣府。明朝重要军官之死于他的军队之手的,单就世穆二宗的本纪所标出的而论,计有:
  总兵官四人——张达、李涞、岳懋、郭江。 副总兵二人——林椿、郭都。
  参将六人一一张世忠、史略、冯恩、赵倾葵、李光启、崔世荣。 指挥二人——顾相、董旸。
  指挥佥事一人——王恭。
  游击四人——高极、张宏、董国忠、梁平。
  守备四人——张文瀚、鲁承恩、祁谋、韩尚忠。
  俺答在最后受封,与明廷言归于好,是在穆宗隆庆年间,张居正当国之时。
  张居正于穆宗隆庆元年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到了隆庆二年十一月,便有宣府总兵官马芳,连败俺答于长水海子及鞍子山的胜利。次年正月,大同总兵官赵岢又大败俺答于弘赐堡。四年四月,俺答攻大同与宣府,均被马芳与赵岢挡住。 半年以后,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带了部下阿力哥等十人,到大同来投降。巡抚方逢对予以接受,报告总督王祟古。王崇古向明廷建议,封把汉那吉以官爵,让俺答知道,如果俺答肯归顺,便叫他把赵全等九个汉奸捆了送过来;如果俺答不肯归顺,便说要杀他的孙子把汉那吉,来恐吓他。
  明廷批准王崇古的建议,封了把汉那吉为指挥使,阿力哥以下十人也分别封了千户等等官爵。
  把汉那吉为什么离开了俺答,向明朝投降呢?因为,他的未婚妻“三娘子”被俺答霸占了去。论辈分,这三娘子还是俺答的外孙女呢。
  在把汉那吉降明受封以后,俺答约集了各部人马,大举压境,见到明方有备,便派了一个使者来见王崇古,王崇古也派了一个翻译官鲍崇德去答拜,把归顺的利与不归顺的害,向他说明。
  俺答听了,很高兴。他向鲍祟德说:“我本不想作乱,是赵全等人教我的。倘若皇帝封我为王,镇守北方的各个部落,有谁再敢作乱呢?我死了以后,我的孙子继位受封,衣食仰给予中国,也不会忘恩背德的。”
  王崇古把交涉的经过报告明廷,同时也提出具体的封赏与贡市的办法。明廷照王崇古的办法实行,于隆庆五年三月封俺答为“顺义王”,他的部下与儿子等人,如昆都力哈(老把都)、黄台吉、宾兔台吉等十人,那木儿台吉等十九人,打儿汉台吉等十八人,阿拜台吉等十二人,恰台吉等二人,都分别授了官爵。昆黄二人,授为都督同知,宾兔等授为指挥同知,那木儿等授为指挥佥事,打儿汉等授为正千户,阿拜等授为副千户,恰台吉等授为百户。到了秋天,俺答的哥哥吉能,也被授为都督同知。
  赵全等九个汉奸,都已经在隆庆四年十二月被俺答捆了送来,斩首。把汉那吉也被明廷送给俺答;祖孙二人晤面以后亲爱如旧。
  入贡的办法是,每年贡使不得超过一百五十人,其中许六十人进京,其余的只准留在边境等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