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二月,阳明先生丁父忧,退居家乡。
他在家乡一住便是六年,朝廷对他十分冷淡。主要的原因是,大学士杨廷和对兵部尚书王琼有意见,认为阳明先生是王琼的人。(当年保荐他充任南赣巡抚的,是王琼。)
到了嘉靖六年,思恩与田州的“土酋”卢苏与王受二人造反,朝廷这才任命阳明先生以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筹兼巡抚,对卢苏、王受用兵。阳明先生到任以后,不费一兵一卒,将这两人招降,安抚了两人的兵卒七万。思田两州的善后事宜,他也处置得很妥当
断藤峡的瑶民,占据着三百多里的地域,“上连八寨,下通仙台花相”,造反了几十年。阳明先生出其不意,把瑶洞瑶寨一一“削平”。为了这一件事,阳明先生几乎获罪。原因是,吏部尚书桂萼对大学士刘璁有意见,以为阳明先生只肯听刘璁的话,不肯听他桂萼的话。(他曾经暗示阳明先生去打交阯,阳明先生不肯。)于是,他就向朝中的诸大臣说:“王守仁把不该招降的(卢苏、王受)招降了,把不该征讨的(瑶民)征讨了。”
这时候,阳明先生已经病得很厉害,一面上疏请求辞职回乡“省亲”,一面把公事交给在身边的郧阳巡抚林富,请林富代理,不等到朝廷准辞便启程东归。
这最后一点,确是阳明先生的错。于是,虽则他走得不多远,便病故在南安,桂萼却不饶他,振振有辞地参他一本,说他“擅离职守”。世宗很受桂萼的影响,叫廷臣公议对阳明先生死后的处分。桂萼却又作了好人,说阳明先生“功有足录,宜免追夺伯爵,以章大信。”但是,他又说:“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予,则为朱熹晚年定论之书。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桂萼的结论是:“宜禁邪说以正人心。”看样子,他是希望世宗把阳明先生的著作一概焚烧,毁板。
世宗根本不懂得桂萼所痛斥的,是怎么一回事,因此也就未加理会,仅仅不让阳明先生的儿子袭继伯爵之位。
其后,穆宗追赠阳明先生为新建侯,准许阳明先生的子孙世袭伯爵。
神宗在万历十二年依照大学士申时行的请求,以阳明先生、白沙先生,及胡居仁,从祀文庙。(另一位儒者薛瑄,已于隆庆二年由穆宗下旨从祀文庙,)
阳明先生的事功,比起诸葛亮来,毫无逊色。他的德行与学问,可说是上追孔孟,与朱熹相比肩。
想详细研究他的思想,必须读他的全集(《王文成公全书》,明穆宗隆庆六年刻本,收在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
阳明先生是“诗礼家庭的宠儿”,幼年没有衣食之虞,加以天性豪迈,很想做世间“第一等事”,作世间第一等人。成年以后,接触到当时士夫夫的以程朱为道统的气氛,努力于“格物致知”。曾经用了七天功夫,“格”庭院前的竹子,格不出一个所以然的道理来,于是,在回到家乡以后,便住到阳明洞里去,出入于释老二氏(研究佛家与道家的书,并且打坐,导引)。那时候,他的年龄是三十一岁(弘治十五年)。他学仙学佛不到一年,由于割舍不了对祖母与父亲的孝心便毅然决然放弃了作仙作佛的想头,重行研究儒家的道理。
此后,他颇劝人“立志”。从弘治十八年起,便有人愿意执贽受教,使得他开始了二十三个年头的授徒讲学的生活。古语说,“教学相长”。他一面教人,一面也教了自己。
老天爷似乎也特别看中了他,送给他若干艰难,挫折,委屈,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无非是为了动他的心,忍他的性,补充他以他一向所尚未曾有的本事。武宗正德元年,他以兵部主事的资格上疏请求释放被刘瑾滥捕的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二十余人。疏中说:“铣等以言为责,其言如善,自宜嘉纳,如其未善,亦宜包容。......伏愿追收前旨,使铣等仍旧供职。扩大公无我之仁,明改过不吝之勇。”末了一句之中的“改过”二字,稍许重了一些,使得武宗与刘瑾有藉口把阳明先生也关下了诏狱,打四十下棍子,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龙场是今灭修文县的县治,在当时还是个充满了“蛇魅魍魉,蛊毒瘴疠”,很不卫生的所在,居民也什九以上是苗胞,言语不通。全场连一座房子也没有。阳明先生到了那里,真是苦不堪言,却能慢慢地从苦中获得磨练,找到出路。他教导苗民识字读书,也教了他们架木盖屋。更重要的是,他悟出了“知行合一”的大道理。
这知行合一的大道理,发前人所未发,帮助了他自己后来为人为学,立功立德,也影响了几百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家及学人。
所谓知行合一,便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阳明先生的这种发明,在伦理的范围内容易讲得通。譬如,孔子说某人知礼,决不是说某人单单懂得条文,而是说某人在实践上合乎礼的要求。我们说,某人懂得了孝道,也是在说某人已经在行为上尽到了一个孝字。
阳明先生不仅是要人行善,也要人“不行不善”:“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自己]却[以为是]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澈根澈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阳明先生在江西平了宸濠之乱,几乎反而招祸,忧谗畏讥,在思想上多了一番磨练,才把“知行合一”的观念,发展为“致良知”的教训。“致良知”,是除去“不善的念”,也就是“去人欲’。去了人欲,天理自现。这天理,便是“良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良心”。“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然在常人不能胜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可见他对于《大学》一书之中“格物致知”四字的解释,与晦庵先生(朱熹)的迥不相同。晦庵先生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阳明先生似乎是把格字当作去字讲,物字当作欲望讲。关于理字,晦庵先生以为是“事物之理”,阳明先生则以为是“天理”也就是“良知”;“心即是理”,这便是朱王二家相异之处。
阳明先生因此而颇受朱派的人攻击,被批评为立异鸣高。他愤而抄集了晦庵先生晚年的若干话语,题为“朱子晚年定论”以证明他自己的思想与晦庵先生晚年的并无十分抵触之处。例如,晦庵先生在《答吕子约》的信中说:“文字虽不可废,然涵养本原而察于天理人欲之判,此是日用动静之间,不可顷刻间断底事。”这样看来,朱王一家,形虽小异,实则大同。
八一、世宗
世宗朱厚熄,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之中,是在位最久的两个之一。他在位四十五年,神宗在位四十七年。以享寿的长久而论,他也仅次于太祖成祖。他死时年已六十,太祖死时年七十一,成祖死时年六十五。
他生于湖北安陆,父亲兴献王朱祐杭的府邸之中。十三岁,袭封为王;十五岁,被迎到京师,入承大统。祖母,宪宗的贵妃邵氏,这时候还活着,眼睛已瞎,很高兴孙儿当了皇帝,把他从头顶到脚跟摸了一遍。他尊她为皇太后(应该称为“太皇太后”才对),次年(嘉靖元年,1522年),加号为“寿安皇太后”。她在当年的冬天病故。
世宗的母亲,兴献王的王妃蒋氏,被接了来,尊为“兴献皇后”。至于孝宗的皇后张氏,原已于武宗即位以后,尊称为“慈寿皇太后”,世宗再给她加上两个字:“昭圣慈寿皇太后”。此人死于嘉靖二十年。
武宗的皇后夏氏,在辈分上是世宗的堂嫂,被世宗尊为“庄肃皇后”。此人死于嘉靖十四年。
祖母与寡嫂,均不曾给世宗惹出若何麻烦。成为问题的,是伯母与母亲之间的地位的高下,连带地也牵涉到伯父孝宗与父亲兴献王之间的地位的高下。
这问题,在世宗即位以后的第六天便发生了。他下诏给群臣,共议如何尊崇本生的父母。大学士杨廷和引据汉哀帝与宋英宗的故事,认为世宗既已作了孝宗的嗣子,应称孝宗为“皇考”,本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本生母为“皇叔母”。世宗懂不了这个大道理,说:“伯父母变成了父母,父母变成了叔父母,要换得这么多吗?”下旨叫群臣再议。
杨廷和坚持自己的主张,多数的大臣也附和他,世宗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无可奈何。母亲蒋氏北来,中途留在通州,不肯进京,向人家说:“他们怎么可以把我的儿子,算作别人的儿子呢?”世宗在宫里也向孝宗的皇后张氏(昭圣慈寿皇太后)说:“我情愿回安陆,仍旧作一个兴王,皇帝的位置请您另找别人。”
小说推荐
- 照水红蕖细细香
- 《照水红蕖细细香》作者:香江伊人(完结)_TXT下载爱情,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爱那平淡中的妩媚妖娆,我爱那聚散离合中的肝肠寸断,我爱那与子偕老的美丽神奇,我更期盼,能在这遥远的古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作者:所写的《照水红蕖细细香》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穿越架空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79章
- 细说宋朝
- 本书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16章
- 细说两晋南北朝
- 从泰始元年十二月普武帝司马炎代魏起,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前后共有三百二十三年(公元266年2月到589年2月 这是一个交织着光明和黑暗的历史时期 三百多年间,除西晋统一后的二十年外,分裂、割据、混战,迄无间断。数十万以至上百万人颠沛流离的惨状竟屡屡出现。长安、洛阳、邺、建康、江陵等名城都曾茂草丛生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97章
- 细说清朝
- 本书是“黎东方讲史丛书”之一,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建立清朝至清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yapian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119章
- 细述唐朝
- 历史其实应该很好玩!权谋、宫斗、战争,父子相残、兄弟相煎、君臣反目、忠诚与背叛 如果把这一切串起来,那历史将是一个非常非常吸引人故事《细说唐朝》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李渊起兵反隋的真正原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究竟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李显是否死于老婆韦氏和女儿之手?开元盛世的唐朝有多强盛?安禄山和杨贵妃
- 穿越架空曾经很酷连载中
- 最新章:(23)东突厥的崩溃(2)
- 细说三国
- 细说三国 作者:黎东方 西洋人谈西洋史,常常有某一民族衰亡,另一民族继起的说法,或是某一文化崩溃,另一文化诞生的说法。汤因比(A#8226;Toynbee)与前人不同的地方,是改用“社会”一词,代替民族或“文化,并且补充了一点:某一社会崩溃之后,其构成要素可能被次一社会所局部保存。汤因比喜欢说“中国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71章
- 细说隋唐
-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达数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国家,其根本在于有着凝合力极强的文化道统,在于这个文化道统派生出来的大一统的国家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观,由此,中西方的历史学家在研究统一问题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非但是重视,且作为经典的现象来加以阐述 中国的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91章
- 细说民国大文人
- 民*国版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众多民*国大师的妙言异行、趣闻逸事 书中所叙,皆从三百多部书籍,上千篇文章中采撷而来,作者加以斟酌、选捩、修改、增删、归类、排序、承启,终成此书 作者希冀用逸事的路径,轻盈的写法,笔记的形式,尊仰的灵魂,来对其人其事进行梳理,重现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那些唾珠咳玉,环佩叮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56章
- 细说抗战
- 本书由旅美着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壮烈历史。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着作 作者:所写的《细说抗战》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5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