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浴血

第2章


母亲去世后,麦克阿瑟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一直带着母亲的胡桃木拐杖,还把母亲用过的《圣经》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都要读几页,用这种虔诚的方式缅怀深爱的母亲。       
第3节:菲律宾浴血(3)       
  菲律宾还是麦克阿瑟挥之不去的伤心地。   
  1935年年底,麦克阿瑟作为军事顾问一踏上菲律宾土地,就着手加强这个热带岛国的防务。他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近海防御”计划,声称日本人占领菲律宾至少要付出50万人和50亿美元的代价。然而他的雄心却因岛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和缺少得力人员的落实而一一落空。1941年7月,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预感到与日本打仗将不可避免,决定在菲律宾成立远东陆军司令部,任命麦克阿瑟为司令,统管远东地区的陆军和陆军航空兵部队。但这个新职务也没能让他为保卫菲律宾做更多的事情。战争爆发时,他手里的兵力只有13.4万人,其中美军1.2万人,菲律宾军队1.2万人,民兵11万人。作战飞机只有150架,其中B-17轰炸机35架、P-40战斗机72架,剩下的则是老掉牙的菲律宾空军飞机。可供B-17重轰炸机使用的机场只有一处,即马尼拉西北约50英里的克拉克机场。美国驻菲律宾的海军部队——亚洲舰队虽赋有协助麦克阿瑟守卫菲律宾的任务,但是只有3艘巡洋舰、13艘驱逐舰、29艘潜艇以及其他小型舰艇若干,除了一部分潜艇是新造的,其他舰艇都较陈旧,战斗力极其有限。   
  1941年12月9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战争降临到菲律宾人民的头上。日军第14集团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一上来就向麦克阿瑟连砍两大板斧。第一板斧砍掉了麦克阿瑟的空军,第二板斧砍掉了麦克阿瑟的海军,使麦克阿瑟痛失左膀右臂。   
  日军出动300架飞机袭击了马尼拉的克拉克机场。整个袭击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日机在几乎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摧毁了停在克拉克机场上的全部飞机,其中B-17轰炸机18架、P-40战斗机55架。麦克阿瑟赖以防守菲律宾的空中力量在开战的第一天便被歼灭过半,日军赢得了入侵菲律宾的制空权。   
  12月10日,日军出动80多架轰炸机、52架战斗机袭击了马尼拉湾的甲米地海军基地。轰炸持续了2个小时,大火蔓延到基地弹药库,引爆了潜艇部队储存的233枚超级磁性雷管鱼雷。经过此次空袭,美国海军亚洲舰队元气大伤,根据地被毁,不得不带着劫后余生的舰只仓皇南逃,退向荷属东印度。   
  接着,本间雅晴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下第三大板斧——多点强行登陆。   
  12月22日,本间雅晴陆军中将亲率日军第14集团军主力5万余人,分乘80艘运输舰,在马尼拉西北110英里处的林加延湾登陆。作战仅仅进行两天两夜,菲律宾守军就全线崩溃了。为避免全军覆没,麦克阿瑟主动撤退到有坚固设防的马尼拉湾西北面的巴丹半岛,准备在那里固守待援。然而,华盛顿当局坚定地奉行“欧洲优先”的原则,对这个日本人迟早要夺取的岛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除了开出一个又一个空头支票之外,所做的惟一一件实事就是给他的领章上添加了第四颗星,使他成为四星上将。   
  1942年2月22日,罗斯福总统亲自致电麦克阿瑟,命令他尽快转赴澳大利亚,准备担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3月11日晚,麦克阿瑟乘坐巡逻艇离开即将陷落的科雷希多要塞,从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溜出菲律宾,来到澳大利亚。这使他的勇士形象再次蒙尘。在途经阿德莱德车站时,麦克阿瑟应邀向闻讯赶来的新闻记者发表讲话,作了一个世界军事史上非常著名的凯撒式的声明:“据我所知,美国总统命令我冲破日本人的防线、从科雷希多岛来到澳大利亚的目的是组织对日本的进攻。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解放菲律宾。我脱险了,但我还要回去!”   
  他的“我还要回去”(I shall return !)这句话,在1943年8月以后被菲律宾反战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广为宣传,几乎家喻户晓,成为菲律宾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的精神食粮。   
  想到这里,麦克阿瑟喃喃自语道:“我还要回去。我的历史性承诺一定要实现!”   
  7月26日,刚刚接受民主党提名、参加第四次总统竞选的罗斯福乘坐“巴尔的摩”号重巡洋舰徐徐靠拢珍珠港码头。       
第4节:菲律宾浴血(4)       
  码头上穿着耀眼白色军服的美军高级将领,在笛声、鼓声和喇叭声中排成一排,走上跳板,向舰长舱里的罗斯福总统致敬。让罗斯福有点失望的是,在前来欢迎的高级将领的行列里没有发现麦克阿瑟。   
  就在这时,令人注目的一幕出现了:一辆红色高级敞篷轿车在护送的摩托车尖厉的警报声中停靠在码头上,从后排座上跳下来的麦克阿瑟,身穿土黄色的军裤和棕色的飞行员夹克,头戴菲律宾总统特别授予的“元帅帽”,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大模大样地走上跳板。这一身装束在奉命一律着白色制服的珍珠港美海军官兵中实在抢眼,以致于以总统参谋长身份陪罗斯福前来檀香山的麦克阿瑟的老朋友莱希将军私下悄悄地问他:“道格拉斯,你来这里看我们,为什么不穿适合这种场合的衣服?”“嘿,”麦克阿瑟一语双关地回答说,“你没到过我们那里,那里的天气可冷啦!”    
  第二天,麦克阿瑟和尼米兹陪同总统乘坐当地消防队长的红色五座敞蓬汽车视察部队。一路上麦克阿瑟充分发挥了他善于演讲的才能,与罗斯福大谈参观感想,把挤在后排坐位上、夹在总统与麦克阿瑟之间的尼米兹凉在一边。   
  当天傍晚,总统作东,在他下榻的寓所——一幢面对怀基基海滩的美丽房子里举行了宴会。饭后,罗斯福、麦克阿瑟、莱希、尼米兹来到悬挂着大幅太平洋地图的会客厅。   
  麦克阿瑟明白,珍珠港之行的真正“唇枪舌剑”开始了。   
  罗斯福首先说明此次会面的目的是“决定太平洋战争的下一阶段行动计划”。总统举起竹节教鞭,指向地图上的棉兰老岛——这是大家都同意收复的岛屿。   
  可他问的却是:“道格拉斯,我们从这里再奔向什么地方?”   
  麦克阿瑟回答道:“莱特湾,总统先生,然后是吕宋岛。”   
  但代表海军方面意见的尼米兹显然不同意这个计划,他端出了金海军上将攻打台湾的计划。为了说明这个计划,有备而来的尼米兹拿出了随身携带的各种地图、计划、手稿、各种统计表及其他形象化的东西。这令两手空空的麦克阿瑟十分吃惊。不过,尼米兹在内心深处对这个计划也没多大热情。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样,他也怀疑这个计划的可行性,现在的程序和内容多少有点奉命行事。   
  据麦克阿瑟后来回忆说,按照金海军上将的计划,麦克阿瑟应当在棉兰老岛上建立强大的作战基地,以削弱日军在菲律宾的空中力量,但菲律宾的其余部分应该绕过,为在1945年的夏季前做好进攻台湾的准备,只能把西南太平洋的美军“象征性”地留给麦克阿瑟两个师和几个飞行中队,其余部队都交给尼米兹指挥。   
  接下来轮到麦克阿瑟发言了,他要鼓起如簧之舌,把罗斯福拉到自己这边来。早在盟军士兵艰难跋涉于新几内亚从林之际,他就命令手下的参谋们拟制了一个名叫“雷诺”的计划。该计划列举了盟军占领新几内亚之后,一鼓作气地攻占菲律宾并把它作为最终进攻日本的跳板的种种利点。由于来珍珠港之前,马歇尔没有明确告诉他会议的议题是什么,麦克阿瑟没有像尼米兹那样携带大量的地图和资料,但“雷诺”计划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却记得清清楚楚。   
  “你不能把1700万虔诚的菲律宾基督教徒留给日本人。”麦克阿瑟首先从政治的角度说服罗斯福。他知道,总统对政治问题远比军事问题更感兴趣,尤其是罗斯福刚刚接受民主党的提名,准备进行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第四次总统竞选。他强调说:“总统先生,那时如果美国公众舆论谴责你,那也是有道理的。”   
  麦克阿瑟接着说,把菲律宾丢下不管,在远东人民的心目中也会引起强烈反响。他们会相信日本人的宣传,认为美国人不会为拯救他们的东方朋友而自己去流血。他还谈到了被拘押在吕宋岛上的3700名美国战俘,并且说,如果在北面攻打台湾,在南面攻打棉兰老岛,就会使菲律宾中断外界的全部供应。到那时候,日本占领军自己都没有吃的,大批菲律宾人和美国战俘就会活活饿死。       
第5节:菲律宾浴血(5)       
  至于军事上的理由,麦克阿瑟也颇为理直气壮。他指出,攻占菲律宾后,在日本和荷属东印度之间设立封锁线,将切断日军继续作战所需的石油和金属等资源供给。这将会卡得日本天皇喘不过气来,迫使他因此而投降。对于下一步首先进攻的目标,麦克阿瑟表示,不赞成为了配合攻台作战而攻占棉兰老岛,而是出于占领菲律宾群岛的需要,必须首先攻占莱特岛、民都洛岛,将其作为上岸的踏脚石,或者在两个岛上同时修建机场,一旦机场修好,他的部队就可以在林加延湾登陆,并在5周内进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