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官道

第39章


  “大牛是做得太过份了,叔婆,你也是无能为力的啦,想开些吧。哦,那杨家十六兄怎样了?”月娥见她又要伤心不得不赶紧岔开话题。
  “凄惨着哩,不死不活。肋骨断了三根、一边身的腿脚骨、臂骨都裂缝碎了,头骨也受了伤,动也不能动只剩一口气啦。”
  “伤得这样重?太可怜了,这手机之冤哪,怕是也因我连累才横祸从天降哩,我真该去给他道个歉,是害苦他了。”幸好,还有得救,天可怜见,象那小公鸡一样快点起死回生吧,真是个多灾多难的家伙,快把我急死了知道吗?
  “阿娥哎,难得你有这菩萨心肠,我侄儿也该知足了。你们不是一刀两断了吗?你再去见他,你妈又要急坏了。”老太婆也是菩萨心肠哩,这时候还首先为别人着想。
  “就是哩,所以不敢去呀,叔婆你不会骂我嫌贫爱富、薄情寡义,没心没肺吧?”月娥是巴不得有这杆往上爬呢,送来了那不正好?
  “唉,现在的人呀,还有几个讲情义的?都喜欢落井下石。你们两个,一是个侄女、一个是侄儿,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希望侄儿幸福,但是我也不愿看着侄女受苦。我侄儿命衰、福薄不应该连累你,一刀两断也没什么错。难得你还念青梅竹马之情,我又怎么能骂你薄情寡义呢?”
  “叔婆过誉了。侄女已沦为畏狼畏虎、嫌贫爱富之人,实在羞愧难当,你在戳我的良心呢。”这话半真半假,但老太婆听了却很受用。
  “阿娥哎,你能这样想可见你善良贤淑,谁都明白你情非得己,你兄弟有你品质的百分之一我也不会想到去死了。”
  “叔婆呀 ,怎么又想到死呢?你还不算老,你要好好活着,等以后的好日子才是啦。”
  “以后?以后还有好日子吗?怕我老太婆是看不见到的啦。”
  “当然有好日子啦,这乌烟瘴气那能一直这样下去?菩萨都没有眼睛了、天上也没有雷公了吗?阴雨下得再久日头会永远不出来吗?你老一定会看到它的。”话是说得实在不错,只是连月娥自己都还在怀疑呢。
  “那样敢情好啦,我老太婆半截已经埋在黄土里了无所谓,你们年轻一代能过上好日子就可以宽心啦。”
  两个女人越说越投机,心中沉重的石块已经变轻了不少,人也清爽多了。心情是要人来宽慰的,生活中相互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第13章 第一节:诗是这样写出 1
  :李月娥鸿雁传诗,石十八大权独揽
  1 :诗是这样写出的 1
  李月娥探过李三婶的口风,确认她是一个善良正直、通情达理之人。她不会坏自己的事当信使是最佳人选。然而秘密向她公开还是不好,她要是在言谈无意之间泄漏出信息来,那也会引起大麻烦的。要让亚伯发觉了那一定跳脚大骂、捶胸顿足,如何收场?还得想办法在不知不觉之间达到目的才好。这怕太不容易啦,先考虑这信息怎么写吧。
  写信,李月娥老早就想到这个了,两千年来人们都用信件作私人之间交流工具,鸿雁传书古以有之。近来却又发现它也可以作为反革命串联、罪恶阴谋的传达。因此扣押检查就是天经地义、事在必行。只要收件人不是头面人物、惹不得的主,拆开检查没商量。因此邮政的道路行不通。
  其次是信件的内容,即使是极普通话语,当人沦落到“敌人”圈子的时候任何简单的事也可能复杂化。比如写付春联贴门边吧,“人勤三春早,地肥五谷丰”这也很平常。但是一分为二起来:为什么不写“拥护共、产、党,紧跟毛主席”或者“坚持社会主义,高举三面红旗”?而去写什么早什么丰,这就是别有用心。这“用心”要是认真分析起来可以吓你跌个斤斗呢,所以沦落人若非不得己,谁想把白纸黑字留在世间?
  李月娥不在沦落人圈子,只想如何把自己感情浓缩到一两句子话里,别人看不出什么端倪,十六兄一看就明白。这样既能瞒天过海、又能暗渡陈仓。她在搜索枯肠,词汇象走马灯似的在脑子里转。可是一句什么话能有这么大的容量,可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错宗复杂、汹涌澎湃的情感和那急切的希望?
  “我爱你”简单是够了只是词尚难达意。而且人看了一目了然,和直接去见十六兄无异。这肯定不成。那么“后山巨石峰”?不好,只要有点脑筋的人一想就会明白,这等于告诉人约会地点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比喻太经典明白了,这个已经家喻户晓。“千里共婵娟”呢?不是现在的心情,人都奄奄一息了那还有心看月亮的么?那么“画眉深浅”?更不对头,人命关天谁有心画眉邀功请赏!正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要搜求一句切题合意、言简意骇的话实在不容易呢,此路不通只有他求了。平常不是这样,人一急就笨了吗?
  古人遇到难以释怀的事或者 情便写诗言志言情,诗在文学领域应该是语言最简、容量最大的了,所谓言外之意不就存在于诗中吗?况且见仁见智全凭个人理解。不明其事难通其理,委宛之处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这岂非绝妙?古人之作难切今天之题,我何不自做它一首?旧体诗极不易写好,写成不伦不类要诒笑大方的哩。管他呢,不伦不类就不伦不类,又不是参加赛诗会,只要他看懂就成了。要笑就笑,反正只有他一个知道怕什么?况且读得多写得少那不是眼高手低吗,凡事有个开始练一练又有何妨?管他呢,就写诗。那么第一句是?要命,想不出合适的,这第一句是什么来着?
  李月娥还没想停当,出工的钟声就响了。什么佳句也没想出来,把她气得直想骂人。
  午后天空灰蒙蒙的,云头沉重地压在山头上,山也好象喘不过气来的样子。阴云也似乎压在李月娥心头之上,她也觉得沉重难当。而且呼吸道不畅达,满心烦躁。
  李月娥一边劳动一边还在想她的佳句,一心两用好象失魂落魄、郁郁寡欢的样子。对于劳动工作中别人精彩的打趣浑然不觉。她那些闺密们心中思忖:如此发呆该是“官姐”事受到了剌激,正在吃后悔药呢。要不何以今天突然反常了呢?别听她嘴上说的堂堂正正,人嘛,口中一套心中另有一套司空见惯。谁不趋利避害?堂皇之话说说而已那能当真。因此也就理解她的发呆,不再和她闹着玩了。
  云层越来越浓重、天空已经看不到一点蓝色,雾气山岚充斥山沟、林木之间的空隙。团团乳白的雾气在山头沟谷之间慢慢吞吐,时浓时淡;远处山林若隐若现、似有还无。不知是鱼龙漫舞搅起的熠熠水汽,还是山肖巡回升起的袅袅轻烟?景色美极了。江南的“烟雨楼台”为之逊色。但是劳动的人们司空见惯毫不稀奇,无人欣赏佳境。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诗人眼中是千古壮丽,但在戈壁牧民眼里,不过在一片荒凉中意味着有一个帐蓬而已。倒是那湿漉漉的水汽让他们衣服受潮,浑身不舒服。要咒骂这鬼天气呢。
  毛毛雨有越来越下大的迹象,稀疏的小雨点不时落在人们身上和竹笠上。慢慢地竹笠开始滴水,人们衣袖、裤腿已经半湿了。远处山头云色越来越 深,小雨点也越来越密,提前收工避雨已经在所难免。
  人们慌忙收拾东西,在山沟石块参差的小路上急走,抡在雨下大之前回家。李月娥因发呆迟了半拍,走在最后成了后卫。忽然她不小心脚下踩上了一块石头,脚向前一滑、身体向后一仰失去了平衡。她急忙把扛在肩上铁锹一丢,伸手抓住身边大石,但是石头上有一层薄苔、又落下雨水比较滑,手找不到着力点身体还是倒下去了。幸好这一抓让她争得一点时间,另一只手伸到了地面撑住了倒下的身体。当她一弹身跳起来时,两只手都脏了,只好下到山涧去洗手。真倒霉人不走运喝水也要噎着,没法想认栽吧。
  大雨没下,山涧水很少但很清沏,涧底大石头半露出水,上面长满青苔,软茸茸的象地毯。细雨淋在上头让人看到了勃勃生机。李月娥洗着手在青苔上摸了几下 ,突然灵感一闪:这不就是诗吗?“细雨绵绵石生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用在诗的第一句不是正合气氛么?下一句,下一句是什么,她仰望天空一会,顿悟,下句是:“怅望星河月不开”。牛郎织女星河之隔,霪雨霏霏星月遁形。连遥遥相望都要办不到了。这不正是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吗?把第一句的细字改成霪字就更贴切了。乍一看象一首古诗,天衣无缝绝妙佳作。谁说我李月娥江郎才尽写不出诗来?我呸,这不就是好诗么?正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么下一句呢,下句是什么?哎呀,还是什么哩,就要成落汤鸡了,快溜倒是真的!
  、
        
第13章 第一节:诗是这样写出 2
  第十三章 第一节:诗是这样写出 2
  哎呀,就要成落汤鸡了,快溜倒是真的。 李月娥抬头四看,人都走远了,她急忙起身上岸抄过铁锹,连跑带跳一溜烟回家去了。那雨追在她的身后越来越大。
  李月娥回到家中,到房间换去湿衣服继续做她的诗。灵感已动,开了头顺着思路走就比较容易了。她坐在窗前看着下得越来越大的雨,窗外不远处是几株芭蕉,雨点打在那巨大芭蕉叶上卟卟有声。这就是“雨打芭蕉”了,她心中续出了下联:“夜栏听雨芭蕉动,石峰茑语入梦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