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路人来见

第71章


  
  “嘉……”一个苍老的颤声将我的视线引了去,只见一位发色胡须星白的老者气宇儒雅地恭敬站在赵祯身后,眼眸似有泪光闪烁,我瞧仔细了他的模样,不禁脱口叫出:“张伯伯!”
  
  这声“张伯伯”一出口,老者一僵,眼神灰败下去,恢复了从容,慈祥道:“原来是染夕……”
  
  赵祯将外袍一解,搭在了我身上,关心道:“在这儿站了多久了?怎么不进去?张大人的家丁可是为难你了?这九月下旬的天儿,也转秋了,别寒着了。”
  
  昨晚淋了一夜的雨,若着凉,早病了。但,此时此刻还有这样一个人,愿意悉心呵护我,说不感动是假的。
  
  然而,这感动中却带着细微的疏离,像是不愿意将自己的心尽数感动了去。
  
  张士逊大人走上前来,皱眉呵斥门前侍卫:“怎么不放这位姑娘进去?”
  
  “张伯伯,”我抢道:“是我刚刚来,他们并没有为难我。”
  
  “那就好。”张士逊点点头,然后朝赵祯微微一躬身,“公子请。”
  
  赵祯领着我大步流星走了进去,熟练穿过亭台,走向大厅。
  
  “染夕,你来这么些时日,怎也不来找我?”路上,赵祯好气地抱怨。
  
  我微笑摇头,“小受哥哥日理万机,染夕怎敢耽误了国家大事。昨日见了卓侍卫,才听他说小受哥哥在找我。这不,大清早我便来了。”
  
  赵祯点点头,想起什么,问道:“说起来,你昨夜对阿逸说了什么,他回来时全身湿透了,模样呆呆的,我唤他几声才应。”
  
  “……”对赵祯这样不会武的人来说,这还真是不太好形容的一件事,我含糊道:“卓侍卫正遭遇人生巨大的转折点。”悟透了,他便是江湖顶尖高手。
  
  “巨大转折点?”赵祯愣了下,微笑猜测:“可是遇到了心仪的女子?”
  
  “……”看来我是对的,他果然说不通。
  
  见我不答,他继续道:“阿逸模样才华都是上好,与他介绍了不少才貌双全的女子认识,偏偏阿逸跟根木头似的不开窍,这回可难得啊……终于……”他感慨着,转过头来问我:“是哪家姑娘?”
  
  “……”对于小受哥哥你丰富想象力,我能不答么?
  
  局面微僵。
  
  一丫鬟及时出现,缓和了场子:“公子,小姐,老爷请你们上座。”
  
  张士逊随后踏进门,先朝赵祯一礼,这才坐下。
  
  “老师不必多礼。”赵祯温和道,“朕到老师家里来,本就为了图个自在,老师可别坏了朕的自在。”
  
  “臣谨记。”
  
  “染夕,”赵祯看着我道:“这些时日一直等着你来。你救了我,我却不知道该如何谢谢你。”
  
  “小受哥哥,你又来了。”我无奈地笑,“都说了朋友不言谢。”
  
  “总觉得,你拼了命的保护我,我却不做表示,是不是太理所当然了。”
  
  “小受哥哥你怎么没表示?”我耸肩笑道:“你跟我说了谢谢了。”
  
  “这就够了?”他不确定问道。
  
  想起了一件事,我思考了一下,然后道:“如果小受哥哥执意想做其他表示,那么,请帮我一个忙。”
  
  “什么忙?”一听我有所求,他立刻眼睛一亮。
  
  “就是十一年前被贬的寇准寇大人,请为他正名!”这也是死去的冰莲生前一直努力的心愿。
  
  “寇准大人?”赵祯想了一会儿,欲问我什么,却只是张了张口,点点头,“我知道了。”
  
  我正欲说什么,敲门声响起,外面丫鬟诺诺道:“老爷,外面有一公公求见。”
  
  我与张士逊大人同时朝赵祯看了一眼,意味深长,张大人随即吩咐:“快快请进来!”
  
  公公在赵祯耳边细语几句,赵祯匆匆告别,对张士逊留下意味不明的一句话:“老师,诸事拜托了。朕先回宫了,你与染夕继续叙旧。”
  
  我以为他说的是国家大事,也没有多想。
  
  赵祯走后,这大厅里面只余我和张士逊,忽然就沉寂下来。
  
  “张伯伯这些年可好?”我轻咳声打破沉默,望向张大人,问道。
  
  “还好。”张士逊笑容可掬答了句,然后垂下眸子,“就是有时想起你们一家子,心里觉得寒凉。特别是嘉如和三饮……可惜了。”
  
  “张伯伯……感谢您当年将我与哥哥提早送走。这么些年,一直惦记着报答您,今日终于见着您了。”
  
  张大人无奈摆摆手,“莫提那事儿了。老朽当年送你们去安全的人家去抚养,没成想半路却丢了你们。这么些年,老朽只道含恨终生,去地下也无颜面对嘉如与三饮了。还好……染夕你还活着。”
  
  我低头舒然一笑,“张伯伯,我与哥哥都还好……”神情一敛,我低声问道:“染夕心中一直有一事不明——爹到底是……?”
  
  张士逊一怔,随即站起来在门外张望了片刻,吩咐方圆一里不准经过人,才将门窗关好,重新回到座位上叹了口气,“你爹……也冤得很。”
  
  “嗯?何解?”我专心竖了耳朵。
  
  “这些事,千万别对外人道起。“他沉声道:“当年……先帝晚年糊涂,刘后掌权,眼见着快成了武后第二,这唯一的阻碍自然就是八王。”
  
  “那时候,先帝弥留之际,我们这些重臣都在场,亲眼见着先帝手比了个‘三’和‘五’,众人都心知肚明指的是‘八’,意在传位八王。早些年寇准闹了那出后,先帝对当地圣上,当时的太子殿下早有了嫌隙。刘后却对众人说,先帝的意思是这病三五日便好,请大家不用担心。这话说出来,无人敢反驳。这时,八王来了,探望他的老哥哥。”说到这里,他神色谨慎地四处望了望。
  
  “然后,先帝想与八王絮叨几句,却开始咳血,刘后便吩咐上药。那药……就是三饮熬的,端上来的。先帝喝了,没呼吸几口就断气了。一个小太监跑上来对刘后耳语了几句,刘后当即指着八王骂他不念手足之情,伙同御医毒害了先帝。”
  
  “哈?”这是个什么事?我不解了。
  
  “我们大臣们也傻了眼。后来黄峰御医验了药,确定里面是放了一味与其他药相冲,从而加重先帝病情的药。黄御医一口咬定这绝不是失误,因为这味药与其他药相斥,一定会放很远。无非就是想表明三饮是蓄意加害先帝。后来刘后才说,八王进殿前,曾在药堂见过三饮与其私语被那名小太监撞见。八王会找三饮有什么事?无非是为嘉如。但这事儿,它就根本解释不清楚……”
  
  为我娘?八王找我爹说话是为了我娘?
  
  “这么大的事情,八王就没吭声?任人栽污?”在我印象中,八王可不是软柿子。
  
  “八王只带了几个侍卫,相当于只身入宫,当时被困在宫中。这事儿说不清,又有这么多大臣围着当听众,他百口也莫辩。当即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为交换条件,刘后要么彻查,要么让此事完全消失。直到传位诏书写好被传了出去,刘后才肯放他走。”
  
  我接口猜测道:“刘后知道此事经不起彻查,于是选择了让此事消失?所以爹头一个被赐死?”
  
  “三饮是以‘误诊’被赐死的,而当年在场的宫女太监也全部赐死。几个重臣只有顾全大局,守口如瓶。毕竟这事传出去,惹恼了八王,说不得就平添动乱了。新帝未稳,社稷不能乱!”
  
  “好一个顾全大局……”我埋头扯着唇苦笑,喃喃道:“为何,偏偏是我爹?”为何不是别的御医,偏偏选了我爹?
  
  张士逊叹了口气,“这就要从你娘说起了。”
  
  我一愣,关我娘什么事了?
  
  张大人娓娓道来:“你娘啊……哎……你娘同八王妃是一同长大的手帕交,感情顶好,后来八王妃上京成亲,你娘嘉如也随同上了京见世面。你娘……你也是知道的,什么都好,一上京便招了多少名门公子的喜爱,名声大起,当时谁人不知寿州陈嘉如之名,许多人千方百计挤进王府想去睹一睹花容。奈何你娘嘉如,偏偏喜欢上了她好姐妹的未婚夫……”
  
  娘好姐妹的未婚夫不就是……八王?!
  
  原来还有这么一出?!
  
  之后想想也觉得合情合理,毕竟此时的八王依稀可见当日的风华气宇,又身份显贵,娘这样的女子从小受书香熏陶,没见过多少男子,一见到这么优秀的男子倾了心也是正常的。
  
  却偏偏是好姐妹的未婚夫!我娘你活得那是该有多纠结啊!
  
  我爹那会儿在什么地方窝着呢?
  
  “我娘她……想必过得极其郁结吧?”只是不知道我娘爱得这么苦,八王又是个什么想法?
  
  “郁结可以想象,据说三饮识得她的时候,她正大病中,京城大夫,各省名医都瞧过了,没人治得了。嘉如日渐病重,京城人正为一代红颜将逝去叹惋时,三饮去了,嘉如病渐渐痊愈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