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

第17章


他反问.正因如此,北方方言在喜剧中一统天下,尤其是东北话.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北方方言过不了长江,而在广州红得一塌糊涂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根本跨不过珠江."像上海人喜欢严顺开、老娘舅,地方方言剧永远是当地收视最高."宁财神用陕西话写的《西安虎家》在陕西收视极高,其他省份的人却没听说过这部剧.在《武林外传》里,大多数演员用自己的"母语",老板娘佟湘玉一口陕西话,白展堂是东北腔,方言难懂的演员如郭芙蓉(她是福建人),就说闽南普通话.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在美国室内喜剧中,方言是较少使用的工具,除非是少数民族,如墨西哥、意大利或是比较土的阿拉巴马口音,才会被作为笑点.
尚敬把自己的作品归为大众通俗喜剧,他并不认同喜剧要深刻、幽默、有哲理,能把观众逗笑就是他的目的,"笑过之后神清气爽,忘记烦恼那就更好了." 
李胜利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潘娜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八十集章回体古装喜剧《武林外传》在央视八套低调登场,但却出人意料地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这样一个低成本运作、没有华丽明星阵容,也未经过多少宣传炒作的电视剧,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收视成绩呢? 窃以为,瞄准年轻观众,摸准社会脉搏,新瓶装上旧酒,增加审美反差,应是《武林外传》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所在.
所谓"新瓶",是指《武林外传》披上了新包装.从表面上看,诸如"武侠剧"、"情景喜剧"、"先锋性"或"后现代主义"这些包装都是"旧瓶"性质的,但就其实质而言,这些包装并不尽完全适用于《武林外传》这部作品.
《武林外传》的第一个包装名称是"武侠剧",但是仅从剧名中"外传"两个字我们就能理解到"武侠剧"这个旧瓶名称不尽适合.事实上,与其说《武林外传》是重构武侠,不如说是解构武侠.《武林外传》的导演也坦承《武林外传》是"笑看武侠",其中没有武功盖世的英雄侠客,只有几个做着大侠梦的普通人.剧集伊始,郭芙蓉"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不仅给别人惹了一堆麻烦,自己也因此沦落为同福客栈的小杂役."武侠剧"的包装对《武林外传》而言,徒具其形而并无其实,不过是作品借武侠片较好的市场名声以吸引观众并增强反作用力的一个策略而已.这是一种在旧瓶基础上开发出的新瓶.
《武林外传》的第二个包装是"情景喜剧".事实上,这个名称对《武林外传》而言,同样是不尽适宜:最明显的表现是剧中没有罐装笑声,而罐装笑声是情景喜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情景喜剧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电视剧类型业已发展了几十年后,想把没有罐装笑声的喜剧也称为情景喜剧,虽然未尝不可,但多少有点矫情.事实上,就如"武侠片"的幌子一样,"情景喜剧"也是《武林外传》的一个幌子.如果《武林外传》这样的喜剧也可称为情景喜剧,那么,早期的《编辑部的故事》是不是也可以称为情景喜剧呢?因此,与其谈《武林外传》对情景喜剧的突破,不如谈《武林外传》对喜剧种类的创新更为适宜.所谓"情景喜剧",这也是一种在旧瓶基础上开发出的新瓶.
《武林外传》的第三个包装是"先锋性"或曰"后现代主义".从表面上看,《武林外传》在手法上确有不少"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剧中大量运用了拼贴、戏拟等手法,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游戏式地改造.它比传统的古装武侠剧更一本正经地搭起了章回体的叙事框架,而且每一集的标题都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文言体,但却又把其天马行空、穿梭古今的故事情节塞在了这个规规矩矩的框架中,语言对白更是将无厘头发挥到极致,可谓"拿来主义",毫不客气.从传统相声到综艺节目,从流行歌曲到网络语言,从转英文到念广告,无所不包,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出现在《武林外传》里的.回顾历史,后现代主义因素在电影中出现较多,但出现在央视八套播出的电视剧中,不能不算是头一遭.
但是,仔细考察,"后现代主义"的"先锋性"对《武林外传》来说仍然是徒具其形,不尽适宜的.透过"后现代主义"的百衲外衣,我们可以发现《武林外传》基本上并不颠覆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取向(解构英雄除外):剧中丝毫不提倡以暴力解决问题,这与"侠以武犯禁"的传统截然相对,与当代的法制要求如出一辙.剧中人物时而嚣张跋扈、时而油腔滑调,甚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见风使舵的一面,讽喻了社会现实.但这种讽喻并不是尖酸刻薄的,剧中人物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但这些缺陷却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有的,本质上他们都是可爱善良、追求真性情的人.比如,佟掌柜对莫小贝的疼爱有加,吕秀才对郭芙蓉的一往深情,都非常传统.据称结局篇是准备以大团圆收尾的,这也与后现代主义不尽一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武林外传》的导演认为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不如说是"后现代主义与主旋律思想"的结合体.说得更白一点,《武林外传》其实是"主旋律"作品的新版本.也正因为这一点,这部剧才能相对顺利地在央视八套播出.所谓"后现代主义",这又是一种在旧瓶基础上开发出的新瓶. 
针对《武林外传》的诸种包装,综合言之,无论是"武侠剧"、"情景喜剧"还是"先锋性"或"后现代主义",都只是一种表面的包装,商业的幌子.当这几种都响当当地包装结合在一起后,就给《武林外传》披上了一件更加五彩斑斓、耀人眼目的外衣,综合效应更为强大.与传统的武侠剧(如金庸的武侠剧)相比,《武林外传》真正想说的不是武林,想论的也不是江湖,它是以古装喜剧的形式,披着"武侠剧"与"情景喜剧"的外衣,在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里,增强了与生活的反差,避开了现实的羁绊,在"主旋律"的意识形态支 配下,无所顾忌地讽喻现实,上演着现代人的琐碎生活和喜怒哀乐,形成了强大的喜剧张力."后现代主义"包装的采用,还拉近了作品与不少年轻观众的情感距离,为不少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可资谈论的新话题.《武林外传》的导演曾经说过,此剧"貌似古代,神在现代,借古说今,寓教于乐","既传承经典、又离经叛道,既追求喜感、又不乏温情,将传统现实主义的教诲和后现代风格的解构相结合,目的就是要创作一部雅俗共赏面目一新的喜剧!"显然,凭着主创人员的高明智慧,将旧酒装入包装复杂、精巧的新瓶之中,导演的目的很好地实现了,收视率的看好甚至出乎他自己的意料!
看《武林外传》很容易让人想起《大话西游》.九十年代,《大话西游》解构了经典名著《西游记》,但进入内地市场后却一败涂地,若干年后才在清华北大的校园中引起反响,从而得以咸鱼翻身,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如今《武林外传》风头正劲,其精彩对白传颂之广,宛如当年《大话西游》的辉煌再现.不同的是,《大话西游》初现之时,是被内地观众强烈排斥的,而《武林外传》则迅速地被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接受并得到青睐!尽管《武林外传》并不是一个纯正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是,这种接受结果也多少显示出后现代主义观念正在中国大陆的部分年轻人中间悄然形成.
剧中对武侠英雄的解构,对人性善恶的认识,对日常生活的肯定,对个体幸福的追求,在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透露出创作者与接受者的某种思想状态:在"主旋律"意识形态观念的裂缝中,怀疑主义在增强,主体性观念在增强,后现代主义思想也在增加.因此,所谓"主旋律"的包装实际上也有不尽适宜之处.当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写《刺客列传》的时候,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以武犯禁"的司马迁眼中的"侠者".当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写各种侠客的时候(如郭靖型、令狐冲型),"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及其他各种侠客几乎成为全民的童话.当《武林外传》开始解构传统的武侠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永远地、完全地远离我们而去了吗? 
林山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我在家和几个朋友一起看了一部名为《龙的传人》的电影,爆笑不止几于休克.当时我不知道谁是周星驰,不知道什么叫"无厘头",更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大话西游》对于整个中国的高校生的影响,几乎将这部"无厘头"的终极作品,推上神坛. 同样是在上个世纪,在九十年代中期的一个秋天,我和家人一起看了一集名为《我爱我家》的情景喜剧,大家一起笑得前仰后合.一时间,《我爱我家》成为了当时同学之间聊天最热门的话题.几乎人人可以来上两段其中的经典台词(我现在的脑子里还有一大堆《我》剧中的台词,当时为了哗众取宠刻苦背诵的,后来大概是程序删除没删干净,时常就冒出来一句,搞得别人和自己莫名其妙的),然后就是一阵笑声.只恨当时网络和博客还不像现在这么普及,要不然《我》剧绝不逊于《大话西游》的影响.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我爱我家》日后成为了情景喜剧十年之内都无法超越的典范.
2005年末,一部名为《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在央视八套悄然登陆,并无任何眼花缭乱的宣传和媒体网络的爆炒,但是一夜间笑声尽染大江南北,知名度节节攀升.已经关注这部电视剧的人们其乐陶陶,不知道的人们竞相追逐,《武林外传》一时间成了媒体网络的宠儿,不光从一到八十集的剧情已经在网上刊出,当时《武》剧在央视还没有播完,剧中演员、经典台词、主创人员、花絮故事一一浮出水面,剧中演员纷纷做客各大电视台黄金档的访谈节目,《武林外传》的观众见面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赢粮景从(好像邪乎点),至少是趋之若鹜吧.《武林外传》后来又开始在CETV3套《首播剧场》开始重播了.无疑《武林外传》已经成了时代的新贵,来自各层面的美誉可谓众口一词:"好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