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

第7章


你的情感是不是朴素的?
编者:你刚才提到《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是你的"武功秘籍"吗?
尚敬:《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是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写的,她是一位女博士,专门研究电视剧的受众、女性、电视剧的文本、肥皂剧、文化.我是左手《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右手苗棣的《美国电视剧》.这两本书在技术上给我很大的指导.其实我也是误打误撞,也是实践了一段了以后才明白:我所做的事,我的做事方式,做电视剧的方式,暗合了苗棣在《美国电视剧》里讲的一些理论.我很喜欢这本书,你别看那本书不厚,但是很实用.国内研究肥皂剧的人不多,很多人割裂地把肥皂剧认为是一种粗制滥造的产品.其实肥皂剧有很多重要元素都是娱乐的.比如我现在做的《房前屋后》,它其实属于肥皂剧当中的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这一类型的剧情里,一定会有身世之谜、房产或者遗产之争、恩怨情仇等,在《房前屋后》当中我就要用到.就是说《武林外传》做完后,我把要把喜剧搁一搁,去尝试做肥皂剧当中的这类超长连续剧.
编者:你的这些情景喜剧作品,和之前多年的小品创作实践也是分不开的吧?
尚敬:中央电视台1987年办过第一届"中央电视台全国小品大赛",之后沉寂了很多年,在七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办了第二届,当时我有一个作品叫《悲喜交加》.这个作品代表成都军区去参赛,最后获得最佳编剧的奖项.后来空政话剧团,也就是我现在的单位把我要过来了.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职业地做喜剧.九十年代,国内各种综艺晚会上,小品是最热的,当然也是最容易泛滥的.几乎每一个晚会,包括各地的演出、各电视台的晚会,包括我们部队系统内部或业余或专业的各种汇演,都需要小品.从1994年到2002年,我自己编、导、修改、排练、指导的各类小品加起来,几百个是有的.这个训练实际上对我来说是很难得的,它教会我对多余的东西怎么去砍伐、去删减,对缺少的东西怎么给它凸现出来,长的给如何给它缩短,没有效果地方如何加些佐料.大量精短喜剧对我的锤炼,让我在技术上变得很娴熟了.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你所有的阅读,你所有的经历,你看的成百上千的好电影,你阅读的大量剧本,你所有的生活给你的那些影响,都会构成你的喜剧或者你的悲剧.
编者:你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当年对于艺术或者影视的梦想,与现在的创作状态是一致的吗?
尚敬:我刚毕业也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个专业做喜剧的人.但是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有自选片断这门课.我记得当时改过一篇小说,把它改成一个独幕戏,那当中我认为就有喜剧成分.
编者:有些人刚开始入行时候,可能选择从情景喜剧入手,一旦上手或者有了名气,就去做正剧或者电影,有点登堂入室的感觉.你之前也做过一部电影,为什么做完电影还是回到了情景喜剧上? 
尚敬:我喜欢情景喜剧.我一直认为情景喜剧的精神气质是非常内敛而且质朴的.为什么呢?它不讲多余的话,不用虚假的感情,不骗人.而且它质朴,没有滥情的东西,不掺水分.不像有时候我们看见的,一堆空镜头摆在那儿,一个人坐在那儿思考、抽烟,完了放两分钟音乐,耗时间.这种情节你在情景喜剧里看不到,都是货真价实的,这种趣味让我向往.说白了,情景喜剧和电影或其他门类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情景喜剧做好了不比一部好的话剧或者一部好电影差.功能不一样,都有难度.而且情景喜剧可能更有难度.我认为我可以 轻而易举地拍一部电影,但我可不敢说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一部情景喜剧.其实之前我还拍过《向阳理发店》,虽然收视率比较高,但我个人还是觉得技术上不娴熟,直到《炊事班的故事》,我才坚定了.做喜剧就要做这种底层的、普通人的,所谓"草根"的喜剧,写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最贴近大众.我有时候说《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是哥儿俩,相比之下《炊事班的故事》像老大,聪明、风趣、可爱,喜欢他们的人很多;老二就是《武林外传》,顽皮、更灵性一些,因为精灵古怪,可能喜欢它的人就挚爱它、就迷恋它,不喜欢的就觉得它太调皮捣蛋了.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上岁数的人,都喜欢《炊事班的故事》,因为它更大众、更生活.其实它们各有各的优势.
编者:从《炊事班的故事》一直到《武林外传》,这些演员们也是特别出彩的,很难想像如果是另一个班底,会是什么样子.
尚敬:这个没法评价,但是我相信你给我另外一班演员我会拍成另外的一个《武林外传》.我承认我在认识和开掘演员,以及让演员结合角色在现场怎么更大限度地发挥灵感、使角色生辉方面是有追求的,也有一些办法.但是反过来讲,这样做的时候,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耗神、费劲.我是学表演的,再加上我觉得电视剧这个东西,剧本你要重视,表演你要重视,这两样抓住的话,导演的功夫就会凸现出来了.人们看不到你的导演痕迹,演员却异常地光彩,剧本的优势被你彰显出来,你这个电视剧导演就成功了.其实我们的演员个个都很聪明,但是一个聪明演员不等于一上来就和这个角色天生投合.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真的是集体的创作.演员有这个潜质和才能,你再想法怎么用一些技术手段,使他们进入到一个好的迷狂状态——"魔怔".我对表演的要求,尤其是做情景喜剧的时候,对表演的要求就是"魔怔"两个字.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超然于生活真实之外的、更加幻觉的一种真实,一种癫狂的感觉.到那个时候错了都是对的.演员进入角色也有一些方法,现实生活中害羞和抹不开的人未必不是好演员;往往好演员现实生活中就是敏感害羞的.比如姚晨,她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挺难为情的、挺含蓄的,但是一旦进入人物状态,又很准确、很放松,这就是一种癫狂或迷狂.
编者:《武林外传》现在是很火,当初找投资时容易吗?
尚敬:是投资人找的我,但他当时找我的目的,是要做另外一个戏,就是《健康快车》.他要做好事,他相信《健康快车》对大家的健康是有意义的.我就提出,如果《健康快车》做得好,希望他能够投《武林外传》.
编者:现在很多地方也在重播《武林外传》,您回头再看,觉得里面还有什么遗憾吗?
尚敬:在国内这个现状之下,由于周期压力,别说做到十全十美了,十全八美都已经很难得了.在我们的播出环节和播出安排习惯当中,喜剧不能进入好的电视频道和好的时段,那你的收视率肯定就会有问题,你的广告跟进程度就不好,这就导致制作经费的减弱.制作经费减弱了,你制作起来势必会仓促和粗糙.仓促和粗糙的节目就不会给你安排在好的时段,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武林外传》的状况其实要好很多,但是如果周期再松弛一些,可能会更精致.
编者:我听说有人做情景喜剧,成本是两万块钱一集.
尚敬:当然如果人家想奋斗、想做点事那也得做.别说两万,就是两千,如果有条件做他也会做,一分钱不要也会做.但是你要以商业规律和市场规律去判断的话,两万块钱你就不要做情景喜剧了.情景喜剧决不等于便宜.情景喜剧等于便宜,这个公式是最糟糕的公式,这是扼杀喜剧的公式.《武林外传》制作费的具体数额我说不清楚,那不归我管.但是《武林外传》的制作费比我们所有看到的情景喜剧都高,比通常意义上的外景电视剧都低,是一个中间数.因为它是室内剧,这也是实际情况. 
尚敬具有诗人气质,不单是对语言的感受力——比如对一个概念,他会用三个以上的名词或形容词来解释或修饰,力求更准确更丰富;说到自己欣赏的人或事,立即神采奕奕,两眼放光,露出孩子气的笑容;说到剧情里的离愁别绪,眼圈一红,泪光闪闪.
他看上去很疲倦,不像自己的电视剧里那些年轻的演员们那么光鲜抖擞.他说自己这几天在谈《房前屋后》的投资,《武林外传》之后,又有投资在找他.即便如此,对导演而言 ,从一个好的创意到开拍,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任何时候,拍摄只是导演工作的一部分.
尚敬把《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比喻成两个乐园,此刻的他,风尘仆仆,应该是在通往新的乐园的路上吧.也许很辛苦,但想来他心里还是充满了希望和快乐的. 
人物档案
宁财神《武林外传》编剧
原名陈万宁 年龄30
代表作
小说:
《缘分的天空》
《假装纯情》
《无数次亲密接触》
电视剧集:
《都市男女》
《健康快车》
《武林外传》
听说我可能会整理一本关于《武林》的书,很多腐竹都问,那你会不会见到财神?见到他会不会要到签名照片?相对于每天在屏幕上嬉笑怒骂的演员,一位名叫"宁财神"的幕后编剧,确实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
第一次拨通他的电话,我有些口吃地问,该怎么称呼您呢?电话里说,叫我财神吧.那时候我对出书不抱太大希望,《武林》太火了,央视播出接近尾声,媒体打出"《武林》PK春晚"的大标题.
几天后,接到一个电话,也是晚上.电话里一个不熟悉的声音,"我是财神——".我立刻晕菜,脑子里一片空白,我哪里认识什么姓蔡的人啊.
在财神的协助下,我们得以和《武林》的版权方取得联系.中间一波三折,财神的耐心和义气起了很大的作用.2006年1月22日我辗转找到财神的电话,2月27日关于授权和出版的相关细节尘埃落定.
其间我们见过一次,财神比想像中年轻气盛,耳环尤其醒目.等确定要做书以后,我在北京,他在上海,时间仓促,竟然连对面坐着聊天的机会都不得.好在有网络.我们约好了MSN见.聊了几句,财神问你有主题没有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