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

第4章


那我们就等.为了等剧本、等电、调整我们就放了两个月假.
编者:之前合同上规定是多少集?
郝亚宁:我们之间不用签合同,大家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有一次给财神的酬金晚了,他可能也有些着急.但是我们的合作还是非常愉快的,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都非常愉快.
编者:您在拍摄的时候对《武林外传》的信心有多大?
郝亚宁:最坚定的是尚导,他说,"放心,郝总,这部戏一定会火."我也相信会好,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用心做的,只要你喜欢,你去做,一定会好.但是再好的东西,评判尺度也不是只有一个.说实在的,在它没有得到任何验证之前,我一般不会表任何态.
编者:您的心理底线是什么?
郝亚宁:一般情况下,我只要确定了项目就坚持把它做到底.当然,做任何事之前,我只想三种情况:第一种,大红大紫,非常好.我不用去想,谁都能接受.我想的是我怎么往后退,我该做什么,我要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上.第二种,不赔不赚,我也能接受,我也不去想.第三种,我赔了怎么办.我是商人,必须算出我赔多少,我是不是能赔下去?我们把问题想到最不好,一旦问题来了,你就有所准备,你就有能力应对.不单单做这个戏,做其他所有的事都是这样.
编者:对投资人而言,能和尚敬及其班底合作,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您是怎么和他们开始合作的? 
郝亚宁:我认识尚敬是在他们拍《炊事班的故事》的时候,我跟扮演炊事班长的洪剑涛是多年的好朋友,他介绍我认识尚敬.我当时想拍一部关于健康方面的电视剧(即《健康快车》),但这种戏特别难做,谁也没做过.我就去找尚敬,尚敬说,还有一个戏比这个好,还不如先做那个.他指的就是《武林外传》.我当时就坚持,我说你先做完这个,我就投那个.我知道我要的东西是好的,这么多年我做了十几部戏,我们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做戏有一个标准,要对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做好事.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很容易,一辈子做 好事就很难,这是毛主席说的.我把握住一条,只要我对社会负责,就是对大多数人做好事.
编者:当时您只有一个想法,或者只能算是一个创意的方向,没有故事,没有剧本,也不知道拍成了什么样,为什么一定认准了要做呢?
郝亚宁:当时尚敬和财神都说,这事儿太难了.财神说我根本不懂医学,编不了,风险很大.我说咱们权当在做好事,权当是为老百姓积德行善,别把积德行善停留在烧香拜佛上.我说要不然你问问你的妈妈,周围的一些老年人,还有一些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他们需不需要防病治病?我们不说给人治病,但是我们可以告诉人们怎么防病,防患于未然.后来他们回家还真问了,问了以后家长都说是好事,真是积德行善.这么着就决心做了.
编者:你当时肯定也得考虑市场因素吧?
郝亚宁:没有,当时明确知道很可能要赔,就是为了积德行善.我从来不去烧香,但是做这个事没有问题.我们是在空政小礼堂内拍的,拍了四十集,两个多月.2003年春天,正是"非典"闹得最凶的时候.好在大多数演员都住在空政大院里,都是封闭的,只有我一个人进进出出.我这人想得开,我认为该活的死不了,该死的活不了,从来不在乎.我是乐观派.这个戏也是在中央台播的,还得了"飞天奖".说明做好事是有好报的.(笑)《武林外传》于2006年1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间首播;2006年3月3日,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首播剧场》打破"首播"的传统,开始《武林外传》的二轮播映;4月1日起,有四家卫星电视台相继开始地方二轮播出.
编者:《武林外传》的发行很成功,这部分主要是您的工作吧?
郝亚宁:我们的分工是很明确的.编剧是最重要的,编剧能出来好剧本,导演能把故事讲好,而且能添彩,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再加上投资人,假如投资人能把戏宣传好、发行好,就大于三了,是事半功倍了.《武林外传》为什么能够有今天这个结果呢?首先是跟上了时代的脉搏,而且很好地做了中西结合,甚至还有所超前.另外,在电视喜剧方面,太多年没有新东西出来了,《武林外传》从形式和内容上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再有一个,我们的整个运作是行之有效的.
编者:《武林外传》进入央视黄金档顺利吗?
郝亚宁:中央台都是专业人士,同时也有很多伯乐.当然,什么东西都不会说所有人一看就好,永远是这样.不同的意见,只要是善意的,越多越好.现在你把《武林外传》拿出来和任何一个戏比,不论是和室内喜剧比较,还是和连续剧比较,确实有它的个性、它的风格,所以才能在中国影视市场上有一定的声音、一定的位置.我们拍到四十集的时候,已经拿给中央台了,中央台看了,本来想安排"五一"节假日播出的,由于各种原因推迟了,到2006年年初开播,而刚好《武林外传》也符合新年的气氛,喜庆、轻松、幽默,有喜剧色彩.
编者:中央台也会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吧?
郝亚宁:中央台的戏是这样,你做的时候会跟踪你,不断提出修正意见.而另一方面,尚敬在部队、在中央台春节晚会也受到多年锤炼,他知道什么能过,什么不能过.比如财神写的戏里边,其中有八集戏全部被尚敬删掉,要求他调整方向,财神当时就懵了.其实这八集他写得也很带劲,从上海发过来,我们这边也拍了,但是还是觉得没把握,就枪毙了.这种严谨的作风是《武林外传》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一直说这是一部主旋律戏,我们的态度就是对社会负责.比如反暴力、反腐败、反赌博,环保、依法纳税、诚实做人,反对不劳而获,提倡人间真善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积极倡导的.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观众就是笑死了,一点儿也意义没有. 
编者:除了传统的电视台的一二轮发行,《武林外传》在电视剧产业化开发上,有没有新的尝试?
郝亚宁:我觉得《武林外传》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那我作为投资人就干脆试验到底.目前国内影视后产品开发得不充分,实践的人也很少.我希望都去尝试一遍,不管是盈利也好,不盈利也好.我的观点就是,脚踏实地先去做,做完再总结,哪怕做错了,我们也要去 总结修正.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到今天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影视后产品,比如网络视频、游戏、无线业务、图书、漫画、动画、玩具、公仔,我们都在做.我会选择一些好的平台去合作,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根本没想到赚钱.我跟他们开玩笑,你们给我的价钱还不如给一个菲律宾保姆的价钱呢.我说如果为挣钱就不做,如果为了做试验摸索一条路出来就值得做.
编者:《武林外传》播出以后,这些相关的衍生产品是别人找上门要做吗?
郝亚宁:不一定.《武林外传》刚出来时,光盘的发行就没有人要.你可以去问所有发行商,我都找过,没有人要.他们觉得这么多集我们怎么发?这东西会发得动吗?后来我找到一位发行商,动员他和我一起做.他也说发不动,说这东西不可能赚钱,因为你这不是长线的东西.我说一定发得动,你做,钱我兜着.事实证明,《武林外传》的光盘卖得很好.
编者:但是就像对这个剧的投资一样,假如市场反应不好,那承担损失的只能是你自己.
郝亚宁:是的,是这样.我去年拍了九部电视剧,二百八十集,这个数字接近很多大的国家级影视制作机构的产量.我们人少,设备不足,就靠脑子和两条腿.其实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个人投资制作影视产品,并且承担其中的商业风险,在以前是不能想像的.但我自己还真不是以盈利目的去做这些项目.任何人做任何事,先想到钱,是很难成功的,或许风险更大.相反你把事情做好,尽心尽力,把定位和营销做好,钱可能就找上门了.今年我公司跟胡玫导演的公司合并了,可以做的戏就会更多,特别是一些厚重的历史题材的正剧,类似胡玫导演导演之前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在把握重大题材方面她是很擅长的,我们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合作.
编者:你确立项目的标准是什么?看见哪些剧本您会掏钱来做呢?
郝亚宁:我多数情况下不去买本子,我一买了本子就输了.因为我买了人家的本子,再去改人家的东西很难.作者会有很多不愿意,他会说这是我的孩子,你不能动胳膊,不能动腿.后来我就委托编剧给我创作,像我跟财神这样合作.我做事情喜欢去找方向感.这和我从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我是军人家庭出身,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又当了十四年兵,系统地受到军队和党的教育.举个简单例子,广电总局开会,很多人不听,在会上睡觉或者溜号,出去办其他事.我跟尚敬却专门找票去听.我们想知道国家的方向是什么.不能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所以我们不会输.当时广电总局提出一个口号,要"规模化、产量化".什么是规模化、产量化?多少算规模化、产量化?这都需要有人去解决,总会有人第一个吃螃蟹,我力所能及我先吃吧.我在山里做基地,那是小型的,但非常实用.
编者:采访您之前我去网上找您的资料,结果关于您的信息很少.
郝亚宁:我做了二十二年媒体,你要是媒体,我也是不会讲的.我的座右铭是"高标准做事、低调做人",我觉得这样没错.《武林外传》片尾鸣谢的有些是我们的企业.东单游泳馆是北京最早的游泳馆,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当时是我们合作建造经营的,但是我在那里游泳不会超过十次.我是我们公司最晚一个出国旅游的,后来我特别后悔,我应该第一个去.他们出去带回来了几大件;我自己每次出去回来,总要带一个项目回来.比如说我去美国,把澳拜客牛排连锁店引进中国了;我去法国,回来在三里屯开了一家兰桂坊酒吧.我以前还开过迪厅,雪茄屋、红酒屋,而且是十多年以前开始做,在当时都是很时尚的.但是我自己在生活中不追求这个.他们都知道我,我最高的追求就是晚上吃个夜宵,弄碗卤煮火烧.好多人都不吃的,在外边等着我,我的司机都不吃,吃不下去.我自己觉得挺美.(笑) 
编者:篇幅有限,我的问题就到此结束了,您还有什么要对读者说的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