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17章


战斗属胡人、准胡人
(冯跋、高玖为胡化汉人、农桑剁属汉人。军事、经济 之分,亦即民族之分。北方胡汉杂糅,但并不是无系统 可寻。
胡汉分治,说明了胡汉融合之不易。一个胡族与 汉疾融合,须待这个胡族接受汉文化,并被视为汉人、 杂汉之后。
第八篇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
〈附坞)
(一)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东北、西北与南方
晋代自八王之乱以来,战乱相寻,天夾迭萌,人民 除了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以外(此种人产生的影响与流 民一般大),都外逃以避难。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 口.也凭藉武力,强迫徙民。由此出现了北方人口大流 动的现象。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 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
自八王之乱爆发,人口便已幵始流动。《晋书》一 二〇《李特载记》所记:"元康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 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人汉川者数万 家。……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紫止。"这支进人益、梁 并在益州起兵的关西流民队伍,迁徙时间即在元康元 年八王之乱爆发之后,永兴元年匈奴刘渊起兵之前。
北方人民的大规模流动,是从刘渊起兵开始的。
待别是在晋怀帝永嘉七年洛阳陷落之后。本节所要叙 述的是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人民的流动。
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 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 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 領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影响所 及,不独前燕、前凉及东晋的建国中兴与此北方的流 民有关,即后来南北朝的士族亦承其系统。
按《晋书》一〇八《慕容魔载记》有云:
"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解城),教以农桑,法制同 于上国。百姓失业流亡归闲者日月相继。建武初,元帝承 制,以庵为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流亡士 庶多裡负归之。嵬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 州人为成阑郡,靑州人为营丘郎.并州人为唐国郡。"
由此可见流向东北慕容氏治下的人民,在阶级上有士 族,有庶民;在籍贯上,有冀、豫、青、并等州人。慕容魔 分别为之立郡以统之,并从中选拔自己所需要的辅
佐。
载记称慕容麂"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 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逄羡、广平游邃、 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爽、河东裴开为股肱, 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 偶任居枢要,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母翼、鲁国孔築以旧
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瓒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 其世子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嵬览政之暇,亲临听之,
于是路有頌声,礼让兴矣。"慕容麂从流人中大批起用
中州士人为谋主、股肱.对前燕的建国与推行魏晋屯
田旧法,〔见《晋书》一〇九《慕容戟载记》〉对东北地区
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前燕部落解散早,比前、后
赵进步,也与此有关。前燕立郡以统流人与东晋侨置
郡县以居流人相同。
又《晋书》八六《张轨传》有云:
"秘书监缪世征、少府挚虞夜观星象,相与言曰:"天 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凉州德量不恒,殆其人 乎?"及京都陷,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分武威置武兴 郡以居之。"
那些逃到凉州来的中州人士 ,对五凉政权的建立,河 西胡族的汉化与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 用。象南凉,在秃发乌孤之时,"梁昶、韩疋、张昶、郭 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 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晋书》一二六 《秃发乌孤载记》)在秃发傅檀时,又曾起用"中州令 族"裴敏、马辅,"秦陇冠冕"辛晃、彭敏。(同书同卷《秃 发得植载记》〉秃发利鹿孤"从史嵩之言,建学而延胄 子"。(同书同卷史臣曰)禿发傅植与后秦韦宗"论六国 纵横之規,三家战争之略,远言天命废兴,近陈人事成
败,机变无穷,辞致清辩"。汉文化水平之高,竟使韦宗 有"命世大才、经纶名教者,不必华宗夏士"之叹。(同 书同卷《秃发利鹿孤载记》〉从南凉之例可以窥见晋时 中州流人对河西凉州地区影响之巨。这个地区的胡族 本较落后,进化之所以快,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与中 州流人的结合。
至于北人南来避难,约略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 至长江上游,一至长江下游。路线固有不同,在避难的 人群中,其社会阶级亦各互异。南来的上层阶级为晋 的皇室及洛阳的公卿士大夫,而在流向东北与西北的 人群中,鲜能看到这个阶级中的人物。中层阶级亦为 北方士族,但其政洽社会文化地位不及聚集于洛阳的 士大夫集团,除少数人如徐澄之、喊琨等外(见《晋书》 九一《儒林传,徐邈传》〉,大抵不以学术见长,而以武 勇善战著称。下层阶级为长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 般庶民,以地位卑下及实力薄弱,不易南来避难。人数 较前二者为特少。下面先说避难至长江下游的流人。
上层阶级。《晋书》六五《王导传》云: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 帝【元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资治通鉴》八七晋怀帝永嘉五年云:
"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 江。镇东司马王导说琅邪王睿收其贤俊,与之共事。I从
之,辟掾厲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以前颖川太守勃 海刁协为军谘祭酒,前东海太守王承、广陵相卞萣为从 事中郎,江宁令诸葛恢、历阳参军陈国陈額为行参军,前 太傅掾庚亮为西曹掾。"
从"十六七"之言,可知中州士女逃向江南之多。东晋 是在北方士族和江东名宗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而"百六掾"则是东晋政权的奠基石。
中州士族逃命江左,"寄人国土",喘息稍定,自不 能不作"求田问舍"之计。其地点值得注意。《晋书》八 〇《王養之传》略云:
"(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 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養之既去 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与吏部待郎谢万书曰:"顷 东游还,修植桑果。并行田视地利,养闲暇。","
《宋书》六七《谢灵运传》略云-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 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陣千
重,莫不备尽。登蹂常著木履,上山III」去前齿,下山去其 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锈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在会榷 亦多徒众,惊动县邑。"
据此可知北来上层社会阶级虽在建业首都作政治活
动,然而殖产兴利,进行经济的开发,则在会稽、临海 
之间的地域。故此一带区域也是北来上层社会阶级居
住之地。上层阶级的领袖王谢诸家,之所以需要到会
稽、临海之间来求田问舍,是因为新都近旁既无空虚
之地,京口晋陵一带又为北来次等士族所占有,至若
吴郡、义兴、吴兴等郡,都是吴入势力强盛的地方,不
可插人。故惟有渡过钱塘江,至吴人士族力量较弱的
会稽郡,转而东进,求经济之发展。
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此等人多来自江淮以北,
人数较当时避难南来的上下两层社会阶级为多,但在
政治文化上不占高等地位。他们既不能亦不必居住在 长江南岸新立的首都建康及其近旁,又不便或不易插
人江左文化士族所聚居的吴郡治所及其近旁。而为了 保全自己,他们却不得不择一距新邦首都不甚远,且 又在长江南岸较为安全的地方居住下来。地广人稀的 京口晋屐近旁一带,恰中其选。
据《元和郡县图志》二五《江南道一》润州丹阳县 条云:
"新丰钠在县东北三十里,晋元帝大兴四年,晋陵内 史张阇所立。旧晋陵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恶秽。阈 创湖,成概灌之利。初以劳役免宫,后追纪其功,超为大
司农。"
《宋书》三五《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条略云:
"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
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
年,司空弒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睃诸县,其徙过 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故南徐州备 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户七万二千四百七 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晋陵太守领户一万五千三 百八十二, 口八万一百一十三。"
《元和郡县图志》明言"旧晋陵地广人稀",这正是江淮 以北次等士族理想的避难处所。张阇于大兴四年在晋 陵修起新丰湖,给了江淮以北的流人在这一地域创建 家园以便利的条件。后来这个区域发展繁盛起来,所 依赖的正是此种流民的力量。
居住在晋陵郡的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的集团。 换言之,即江左北人的武力集团。后来击败苻坚及创 建宋、齐、梁三朝的霸业的,都是此集团的子孙。这可 从以下史料得到证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