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16章


伹文化高 的也仍可能保持部落组织,不为编户。羯人如此,西方 希伯来人也是如此。《晋书,石勒载记上》有"部落小 率"、"部大"",表明羯人社会组织是没有解散的力量很 强的部落。部落未解散,不等于没有文化,只是与汉人 关系不可能密切,民族间的纷争也由此发生。
五胡中,鲜卑部落解散较早。《魏书》八三上《外戚 传,贺讷传》谓索头部灭后燕,解散诸部,其实部落的
解散,不始于北魏,前燕已经做了。《晋书》---《慕
容昧载记》言及"诸军营户,三分共贯";悉罢军封,"出 户二十余万";"见户";"户兼二寇、都是称户,不是称 部。鲜卑人善于守城,如中山、邺、信都、广固,都能久 守。《魏书》二《太祖纪》记魏军攻打后燕中山、邺、信都 三城,自皇始元年十月起,到二年正月,才打下信都; 十月,才打下中山;而打下郏城,要到天兴元年正月慕 容德出走后。《晋书》一二八《慕容超载记》记东晋刘裕
打南燕的都城广固,也从义熙五年打到六年(二月〉, 才打下来。这与胡人不能守城的通则不合。之所以能 够久守,是因为鲜卑慕容氏部落已经解散,汉化程度 甚高的缘故。又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 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 统万,(《晋书》一三〇《赫连勃勃载记》)与匈奴人不大 筑城,也不相合。要知赫连勃勃是南匈奴与鲜皁人的
杂种,父刘卫辰为匈奴人,母则为鲜卑人,他筑城有鲜 卑的关系。叱干即薛干,叱干阿利也是鲜卑人。鲜卑部 落解散,能守城,筑城,都是汉化的反映。
氐、羌亦称户。《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记苻 坚"欲分三原、九嵝、武都、汧、雍十五万户于诸方要
镇"。同书一一六《姚苌载记》记"北地、新平、安定羌、 胡降者十余万户";"南羌窦鸯率户五千来降"。同书一
一七《姚兴载记上》记姚兴"徙阴密三万户于长安"。 氏、芜社会组织显然也由部落进化成了编户。
部落解散,昔日的氏族主人,以本氏族的人为徒 附,进行耕种,变成大贵族,与土地发生密切的关系。 一个氏族也就是一个宗族,族长也就是宗主。北魏的 宗主督护制由此而来。
(二)胡汉分治
胡汉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胡族的汉化 先后不同,一个胡族即使汉化程度很深,也很难完全 消除与汉人之间的隔阂,消除华夷或夷夏之防。《晋
书》四四《卢铗传》附《谌传》云:
"值中原丧乱,(谌〗与清河崔悦、潁川荀绰、河东裴 宪、北地傅畅,并?&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谌 每谓诸子曰:"吾身没之后,伹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
卢谌等对后赵石氏的态度,代表了中原汉族士大夫对 胡族的态度。他们认为晋才是正统,在竭族建立的后 赵做官是耻辱。
又同书一〇八《慕容麂载记》附《高瞻传》略云-
"髙瞻,渤海蓚人也。随(崔)毖如辽东,毖奔敗,瞄随 众降于庑,署为将军,瞻称疾不起。庵敬其姿器,数临候 之,抚其心曰。君之疾在此,不在余也。君中州之族,冠 冕之余,奈何以华夷之异,有怀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 文王生于东夷,但问志略何如耳,岂以殊俗,不可降心
乎?!,瞜仍辞疾笃,庵深不平之,睢遂以忧死。"
慕容鲜卑汉化较早,中州冠冕如高瞻,犹"以华夷 之异,有怀介然"。可见华夷界限消除之难。 
又《北史》二
一《崔宏传》略云:
"始宏因苻氏乱,欲避地江南,为张愿所获,本图不 遂.乃作诗以自伤,而不行于时,盖惧罪也。(子)浩诛,中 书侍郎离允受敕收浩家书,始见此诗。允知其意,允孙淖 彔于允集。"
崔宏在北魏初"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为太祖 (道武帝拓跋珪)所任"。可是,本愿仍在晋朝。他在北 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可代表在胡族国家中做 官的汉族士大夫阶级人物的心理。
至于胡族统治者对待汉人,要看到他们虽然也用 一些汉士大夫做官,但是夷夏之防严重存在,特别是 一些汉化较晚的国家,防范尤严,这集中表现在实行 胡汉分治上。
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是一个历史现象。这 种现象应该说最早出现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前赵) 中。直到清朝,尚有其遗迹。按《晋书》一〇二《刘聪载 记》略云:
"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 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 尉。"
同书一〇三《刘曜载记》云:
"置单于台于渭城,拜大单于。置左右贤王已下皆
以胡、羯、鲜卑、氏、羌豪杰为之。"
如果说胡人与胡人之分为一小分别,则胡人与汉人之 分为一大分别。汉国(;前赵)以单于台管领胡人,单于 台下有左右单于辅,单于辅分主六夷部落;以皇帝管 领汉人。皇帝之下有左右司隶,分主汉人编户。刘聪、 刘曜等皆兼单于、皇帝于一身。胡与汉、部落与编户为 两个不同的系统,二系统分开治理。一般说,胡族部落 系统用于打仗,汉族编户系统用于耕织。这就叫胡汉 分治。
单于台均置于京邑,刘聪单于台在平阳,刘曜单 于台在长安。就人数看,占统治地位的胡族如汉国的 匈奴,本部人并不多,但为主力,力量很强。胡人统治 中国,全凭武力。单于台所在即本族主部所在。主部所 在,即武力所在。五胡之间,常有奇怪的结果产生,即 很强的部落,如果一战而溃,局面便难收拾。如刘曜与 石勒的洛阳之战,刘曜一败,长安便跟着失守。这说明 长安单于台的匈奴主力部落,被刘曜带到了洛阳,在 洛阳被石勒一举击溃之后,刘曜就再无余力维护他的 国家前赵了。如果被消灭的不是长安单于台的主力而 只是洛的军队,那长安便不致于失陷,前赵也不致 于灭亡。
单于台的设置,改变了《晋书》九七《匈奴传〉)所说 的"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
输贡賦"的情况。这是以往汉族统治者管理胡人的办 法。现在在胡族统治之下,部落从郡县移到了京邑, "使宰牧之"变成以单于台主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 贡賦",变成与汉族编户分为两个系统,为胡族统治者 当兵打仗。
刘聪所设管领汉人编户四十余万的左右司隶和
四十三个内史,都在平阳。这是汉国的一个特殊的现
象。左右司隶所管四十余万户,是从各地强迫迁徙到
平阳来的。在胡汉分治上,通常的情况是:六夷部落因
为要用于作战.往往被集中于京邑单于台下,特别是 要充当禁军的本部人,更非集中于京邑不可;汉族编
户则因为要用于拼织,不能象六夷那样集中到京邑 来。即使要迁往京邑,也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只能仍旧 散布在州郡中。对他们的统治,用皇帝的名义。
我们再看羯族石氏建立的后赵。《晋书》一〇四 《石勒载记上》略云:
"勒增置宣文、宣教、崇鳞、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 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
又同书一〇七《石季龙载记下》略云:
"(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之,胡人或
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敉。令城内:"与官同心者 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
里内悉人城,胡竭去者填。闵躬率赵人诛诸钥羯,无贵
残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 豺狼所食。"
按石勒称皇帝,又以大单于镇抚六夷。"加张宾大执 法,专总朝政",又"署石季龙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 军",专总六夷。"号胡(羯)为国人",以示不同于汉族 和其他胡族。(《晋书》一〇六《石勒载记下》〕这仍旧是 胡汉分治。羯人被集中于襄国单于台下,主要担任禁 卫。冉闵之乱,襄国羯人去者、死者不可胜数,可知襄 国羯人之多。而冉闵之乱,使后赵石氏一厫而不能复 振,也就在羯人集中于襄国,既被冉闵不问男女贵践 少长扫数杀死,从此再无力量恢复。
单于台所属禁卫军分守京邑四门或四个方向,成 为四军,四帅。石勒增置宣文、宣教等十余小学于襄国
四门,所选拔的子弟既受业于四门小学,又备"击拆之 卫"。这些子弟其实都是羯族将佐子弟。四、八为军队 组织。《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分四帅子弟三千 户以配苻丕镇錄。"同书一一七《姚兴载记上》:"分大 营户为四,置四军以领之。"《魏书》三《官氏志》: "天兴元年,置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 以拟八座,谓之八国。"这里所谓四、八,都指守卫四个 或八个方向的军队。后周八柱国,清钥八旗,道理相 同。
《魏书,官氏志》有护军,北魏的护军如同地方太
守,故《官氏志》有"太安三年五月,以诸部护军各为太
守"之言。在此以前,护军与郡县似为两个系统.护军
所管为地方部落军队,敁谓之"诸部护军";守令所管
为地方行政。北魏地方似为军民分治,亦即胡汉分治。
北魏护军与清钥驻于各省的都统相似。北朝大致是胡 人与军人混合,汉人与农民混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