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15章


    《台湾小说选》中的各篇作品,还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不少人物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一些作家以炽热的感情,从台湾社会的底层发掘出一批“小人物”,塑造出他们的典型形象。他们生活悲苦,默默地忍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有的人任凭生活的播弄而无法摆脱悲苦的命运。黄春明的《锣》里的憨钦仔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人物。
    作家精心选取憨钦仔打锣差事被辞掉到第二次被雇用这一段生活来展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他给村公所打锣喊通知的差事被装有扩音机的三轮车顶替后,生活没有了着落。他偷木瓜,怕被人发觉,就佯装拉屎,表现了憨钦仔的让人心酸的幽默和无知;他赊欠人家的烟酒钱,就绕道走;他吹牛皮骗赊老头的烟,又拿到罗汉脚面前夸富,表现了憨钦仔的可悲的虚荣。作家还用细致的心理刻划来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他盼着有人家办丧事,好去打杂混饭吃,于是就用扫把头去敲打棺材,因为这里的人们有这种迷信,认为这样一敲打,第二天某家人家就会死人,就要办丧事。他自告奋勇,去敲打棺材。但事后又感到悔恨和内疚,这表现了他的怯弱与善良。作家以极大的同情,写他重新被雇用后高兴得胡乱编词,最后落得个又被解雇,因而发疯的悲惨结局。看到憨钦仔,很自然地联想起阿Q来,他与阿Q的悲惨命运颇为相似。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
    象憨钦仔这样的“小人物”,在选集中还有好几个。他们个性相异,命运却相似。王祯和的《嫁妆一牛车》里的呆愚的万发,为了生活,任妻子阿好与姓简的通奸,忍受别人的耻笑,仍麻木地活着;王拓的《炸》里的刚强的水盛,为了给孩子交学费,冒着生命危险去用火药炸鱼以便捕捞;杨青矗的《升》里的圆滑的林天明,为了升正工,借钱送礼,结果一场空……。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很鲜明的,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更可喜的是作家们也塑造了一批具有精神力量的正面人物形象。他们从自己的痛苦的经历中,悟出了一条真理: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得去追求、去斗争。这一部分人是先觉者,是社会的希望,是前进力量的代表。王祯和的《小林来台北》中的小林,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对总务老张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和切实的帮助,对航空公司洋奴们的腐化生活极为不满,最后发出愤怒抗议——“你们这款人!”王拓的《奖金二○○○元》中的陈德汉,当他看到外务员郑文良受资本家的驱使而去卖命奔走,结果被车撞伤时,便挺身而出,调查公司的福利规章,为郑文良争公正待遇,痛斥老板:“你这个吃人肉,喝人血的……”。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就在于替人民喊出了不平的呼声,表现了勇敢与正义感。
    《台湾小说选》中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也具有特点:朴实无华,而又生动,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人物对话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些是性格化的语言。例如,宋泽莱的《打牛村》里的笙仔和贵仔的迥然不同的性格,很多地方是通过对话表现的。写弟弟贵仔卖瓜与包商吵架时的一段话:“……只包七千五,我都宁愿放火烧掉,这种黑暗的无天无良的世界。”把贵仔急躁、倔犟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刻划了出来;写哥哥笙仔,也是通过他与商人的对话,表现了他憨厚、怯懦的性格。
    叙述和描写时使用的语言也是口语化了的,朴素清新。如笙仔送瓜路上的一段描写:“休息的时候是快乐的,劳动的时候也有它的快乐,甚至伊也相信,饿肚子的时候也是快乐的……”。这种对心境的描写是逼真自然的,写出了笙仔的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内心世界,和他老实敦厚的性格。
    这里值得特别提的是白先勇的语言运用。他学习了古典文学的语言技巧,汲取了西方文学语言的某些长处,糅合到他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中去,使得他的语言的艺术性较高,具有简练、准确、严谨、生动、流畅的特点。例如,《永远的尹雪艳》中描写尹雪艳时所使用的语言:
     
    尹雪艳着实有压场的本领。每当盛宴华筵,无论在场的贵人名媛,穿着紫貂,围着火狸,当尹雪艳披着她那件翻领束腰的银狐大氅,象一阵三月的微风,轻盈盈地闪进来时,全场的人都好象给这阵风熏中了一般,总是情不自禁地向她迎过来。尹雪艳在人堆子里,象个冰雪化成的精灵,冷艳逼人,踏着风一般的步子,看得那些绅士以及仕女们的眼睛都一齐冒出火来。这就是尹雪艳:在兆丰夜总会的舞厅里,在兰心剧院的过道上,以及在霞飞路上一幢幢侯门官府的客堂中,一身银白,歪靠在沙发椅上,嘴角一径挂着那流吟吟浅笑,把场合中许多银行界的经理、协理,纱厂的老板及小开,以及一些新贵和他们的夫人们都拘到跟前来。
     
    从这一段描述可以看出,白先勇的语言,功底很深,达到了圆熟的地步,称得起是大家的手笔。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三十年没有机会阅读到台湾小说,今天能够看到它,真是让人心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骨肉同胞——台湾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到祖国宝岛——台湾的旖旎风光。它的出版标明了我们文艺思想的解放和双百方针的贯彻。它给打倒“四人帮”后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一束素美的新花。对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它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今后将有更多更好的台湾作家的作品被介绍给大陆读者,我们殷切地期待着!
刘炜
吴趼人作品中的爱国和重科学的思想
    清末的谴责小说是晚清小说家对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文学上的批判。当时清王朝行将覆灭,政治上极端腐败,官场上捐纳之门大开,官吏贪污舞弊成风。对外则向帝国主义投降,媚洋卖国,充当帝国主义压榨侵略中国人民的工具。又由于封建社会长期的闭关自守,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于零,因此在和外国侵略者发生战争时,装备十分悬殊,士无斗志,一触即溃。特别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有识之士痛感如果不改变腐朽落后的现状,亡国惨痛就迫在眉睫。因此在谴责小说当中除了揭露社会上种种腐败情况之外,也反映了变法求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讲求科学文明的爱国主义和重视科学技术的思想。过去评论晚清文学多注意于它的暴露谴责这方面,论及爱国主义和科学技术思想的不多。而吴沃尧(研人)的作品在晚清小说家中表现这种思想是较为突出的。本文想从吴趼人的创作中浅析他的爱国主义和科学技术思想。
    吴研人是晚清小说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个。他的创作中谈到科学技术的地方比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是和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吴趼人长期居住在当时成为通商口岸的上海。青年时曾在洋务派主办的官办工业江南制造局作过小职员,接触到当时引进的先进的西方的科学技术。据李怀霜的《吴趼人传》记载:“君(指吴研人)又邃于探理,……且能表里科学,深通科学。”“又虚心降志,旁求事理,富有材艺,自金石篆刻,以至江湖食力之伎,亡所不能,亡所不精。”据说他在制造局军械所时,曾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造过模型的小火轮,可以在河中行驶数里后,再自动返回原地。他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下简称《现状》)中对于电镀工艺也有相当了解,介绍了镀镍工艺。在他的另一著作《新石头记》中还谈了生物学的知识和机械原理等等。这些都说明吴趼人对当时西方输入的科学文化是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的。
    应该指出:当时的洋务派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主张引用。但他们对于帝国主义是盲目崇拜,对本国的一切又十分鄙视,他们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而吴趼人接受西方的科学文明则是出于爱国主义热诚的。他本人是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买办阶级的爱国志士。《吴趼人传》中曾举出这样一件事:有一个人在他面前吹捧外国人,贬低中国人,他气愤得当时就打了他两个耳光,厉声叱责,毫不留情。他反帝的态度是坚决的。当1904年美国公布华工禁约,对在美国早期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工人进行迫害时,广州、福建、上海等与在美侨胞关系密切的地方的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种族歧视、反对迫害华工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吴趼人是这个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宣传者。他当时立刻辞去汉口美国人办的《楚报》的编辑职务,返回上海参加了这个运动。先后写了《劫余灰》、《人镜学社鬼哭传》,对以自杀来激励运动的烈士冯夏威表示敬意,也尖锐讽刺了上海当时某些媚外的绅士商人,他们和广大人民的反帝意志背道而驰,大规模欢迎来华的美国国防部长达孚特。他对买办阶级的痛恨,正好说明他的接受科学文明和洋务派的盲目媚外立场是完全不同的。他的接受西方科学知识是在“洞夫国势积弱,民力浸衰,赞翊改革”的改良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也就是说,他是为了挽救祖国危亡才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的。最近一些介绍吴趼人创作思想的文章中,举出《现状》当中有个外国领事,因为有人异想天开,收购煤块去榨石油,造成当地煤价上涨的事,去拜访当地清廷官吏,拆穿这个大笑话,说吴趼人是推崇洋人,卖国主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