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11章


金春峰
“寒食”的注释
    唐诗人韩有篇脍炙人口的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王侯家。”许多唐诗选本都选了这篇诗,但对寒食的注释则有歧异,有的说是清明前一天,有的说是清明前二天。然梁宗懔撰、隋杜公瞻注的《荆楚岁时记》说,“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似乎最好是两说并举。
吴秾
战士·英雄·医生的颂歌
评白求恩的传记
    “任何时代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今天这些任务是世界性的,因此当代英雄——无论是在本国或外国工作——也是世界英雄,非但历史上是如此,而且现在也是如此。”(宋庆龄副委员长对白求恩的赞语)白求恩,不愧这英雄的称号,他属于加拿大、美国、西班牙、中国……。他的一生跨过了全世界。
     
    白求恩典型的艺术再现
     
    白求恩,“穿一身八路军的灰军装,胳臂上挂着‘八路’的臂章,腰间扎着一条宽皮带,脚下穿一双草鞋;身材魁梧、硕壮,面孔健硕,但有点清瘦,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颧骨微高,宽大的嘴犄角上,常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嘴上撅起的短髭和他的头发,都已灰白了。是的,他已经快五十的人了;但他的精神,却很矍铄,象一个活泼健旺的青年。有时候,还流露出纯朴的天真。见到熟人,他就高高地举起右手:行西班牙礼。不过,也有时候,他紧紧地握着你的手,使你感到一股挚爱的热力在交流。在西班牙的时候,大家叫他:‘老少年’;中国许多医务工作者,带着崇敬的感情称呼他:‘老头子’;老百姓则亲昵地叫他:‘大鼻子’。这就是诺尔曼·白求恩博士。”
    这一幅浓笔重彩的肖像画的作者是中国作家周而复。他的这本特写《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是在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日写的。作者从一九三九年是以八路军总政治部派赴晋察冀军区文艺小组组长的身分,来到晋察冀抗日前线的。他在大量调查、访问和搜集的资料面前,没有以《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为满足,他把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深刻体验和讴歌白求恩的激情,全部倾注在一九四六年写的传记小说《白求恩大夫》一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感受越来越深,一九五三年又对《白求恩大夫》作了重要的修改和加工。二十几年来,这本书数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外文。
    《白求恩大夫》这本书,冲破了真人真事的樊篱,忠实而大胆地对白求恩及其周围的人物进行典型化的塑造。作者叙述了白求恩在中国的战斗经历,但更着意描写那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在第一节中,作者抓住白求恩给伤员送被子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他细微体察伤员的冷暖和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从这个典型事件里还可以看出:白求恩在不负责任的事情面前,不管你的年龄、职务和经历如何,他都敢于进行直率的批评;当他知道事实真相后,又是那样严于律己、虚心自责。抗日战争期间,敌人给我们造成的物质困难是历史上少见的。白求恩在三五九旅卫生部不得已拿起工兵用的锯子来为一位重伤员截肢时,他开始是很难接受的,甚至说过:“我不用。”但是,在十分急迫的情况下,他还是忍着内心的剧痛完成了这个抢救阶级兄弟的任务,并慷慨地为这位伤员献出了三百毫升宝贵的鲜血。这些事迹,在现实中是白求恩的,但并不是如此强烈而集中,经过作者的艺术概括,显得更真实、更生动,使白求恩的“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的精神,跃然纸上,深刻感人。
    书中为了塑造白求恩的这个典型,还写了我军一批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其中方国祯这个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全书。白求恩与方国祯的相识是从一场不负责任的事情或者说是误会开始的。当时,白求恩简直不能相信这样一个不称职的人能为伤员服务,能培养成为一个医生。但就是这个方国祯,从没上过一年学的放牛娃却当上了军医。小说激化了这场矛盾,通过矛盾的解决充分展示了白求恩的性格本质,集中地反映了白求恩对中国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小说的情节发展表明,白求恩不仅解除了与方国祯的误会,而且对他进行了精心的培养和教育,使他很快成长为一个相当出色的医生,以至最后结为知己的战友。临终时,把他使用了二十五年的最心爱的手术刀赠给了方国祯。白求恩对方国祯的认识过程,体现了他对我军医务工作干部认识的过程。当时我军的医务工作者,从正规学校毕业出来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里的实际工作中逐步锻炼成长的,从西方来的一个医学博士对这种情况不甚理解是难以责怪的。至于方国祯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三五九旅卫生主任兼政委潘世征同志,他解放后第一批出国深造,很快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书中对白求恩的语言也进行了加工和提炼,使其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这对于一部传记小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因为作者在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语言上匠心独运,所以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真正做到了忠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一部出色的白求恩全传
     
    周而复的传记小说《白求恩大夫》主要描写了白求恩在中国晋察冀边区的英雄事迹,但读者对此还不满足,因为白求恩是加拿大人,是个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他有着游历北美、西欧、赴苏联考察和支援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等丰富经历。他的思想发展还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对此,加拿大作家泰德·阿兰和塞德奈·戈登满足了读者的这种渴望。他们两人一九五二年合写的《外科解剖刀就是剑——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比较全面、系统地报道了白求恩的一生,是目前相当出色的一部白求恩全传。泰德·阿兰今年六十三岁,他与白求恩相识后即结成战友,都是共产党员,他们一起到过西班牙,并肩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战斗,曾一度担任过白求恩所在部队的政委。阿兰曾先后三次应邀到我国访问。一九七五年他向我们生动地介绍了他与白求恩的第一次见面。当时他是一个年青的记者,报上发表了他写的一篇关于同情穷人街悲惨生活的报道。没想到,当天晚上,他意外地收到白求恩的电话,请他周末到他家一坐。在他一走进白求恩的房门时,就接受了一篇热情的欢迎词。还没等坐下,白求恩迫不及待地把他带到卫生间去,这个举动使他大为诧异。白求恩指了指一个盛着颜料的盘子,让他张开右手的五指,往盘子里蘸上颜色,然后向卫生间的墙壁上按去,一个深深的手印留在墙上。白求恩高兴地告诉他:“这是我对知己朋友的特殊待遇。请你把你的大名签在手印掌心的空白处,以留作纪念。”当他抬头往墙上一看,发现已印上了许多知名人士的手印,同时他还看到白求恩把自己的学历文凭和各种学位、学会证书也贴在这里。这些都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啊!阿兰十分惊讶地喊了一声。白求恩笑着说:“如果那些头衔不能造福人民,它们又有什么用呢?对名利不能痴情,那些东西只配摆在这里……”。
    阿兰是做为白求恩相知甚深、共尝苦难的战友来为当代世界英雄白求恩树碑立传的。这本传记的材料是他付出千辛万苦,到过许多国家,用了十一年的功夫,广为搜集而来的,许多材料是第一手的,十分珍贵的。作者的笔触生动、热情、深刻,叙述犹如行云,议论颇显警策,评价不失分寸。全书的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从白求恩的死写起,最后又归结到死。由第二次“死”引出第一次“死”,而后写“生”。白求恩的“敌人”是谁?作者认为,第一次是“肺结核”;第二次是“法西斯主义”;第三次是“制造创伤的人们”。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坚定而明确的。
    《外科解剖刀就是剑——白求恩大夫的故事》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就是第一次大量引用了“很多生动的回忆录、日记、书信以及其他遗著,因此对这书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上该书排印时用的字体,使这些珍贵的资料排列其间,格外醒目。据初步统计,该书中直接引用的报告、文章、讲话和书信就有十四件,直接引用或摘引或概述的日记有二十九件。因此作者说:如果查问“书中的叙述、谈话和文件出处的时候,我们的脚注多得几乎可以构成另外一本书了”。这种说法并不言过其实。该书的这个特点并没有使人读来枯燥、乏味,而是更增加读者要读完这本书的浓厚兴趣。作者善于运用获得的第一手材料,精炼地叙述其背景,深入地开掘其思想,巧妙地补充其原始材料的不足,往往情趣横生,幽默含蓄。该书写了他和夫人法兰西斯的悲欢离合,真实可信。作者对白求恩为什么不能与法兰西斯生活在一起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举出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说明了“白求恩惊人的献身事业的热情”使他们不能不分居两处,只能作为朋友,而终究不能维持家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