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

第24章


其次每个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都要在市场上买 
东西。美国是一个需求不足的社会,只愁没有人买,不愁生产不出来,增加 
需求就可使市场繁荣,就业增加。第三是许多公用事业的成本与人口规模有 
关,像公共交通、邮政等都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我在底特律市中心的一个 
区亲眼看到过由于人口流失而呈现出衰败的凄凉景象,几乎有一半的房子门 
口都写着“待售”的广告。我也在北卡罗莱纳州的查贝山市体验过因人口流 
入而呈现的繁荣欢乐气氛。空地上升起脚手架正在营造购物中心,市政府发 
给我们介绍材料的封面上印着“欢迎前来投资”的大字。人口现象是最使入 
迷惑的宏观与微观矛盾的现象之一。 
    美国移民局的实际做法是将移民人数控制在每年 45 万人,这占每年人口 
净增额 230 万人(为人口总数的 1%弱)的 1/5。1990 年开始移民人数将增 
加到每年 65 万人。近年来移民中亚裔比例越来越大,在美国任何一个大中城 
市都可以看到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人。原来就有唐人街的较大的城市,则 
更显得比以前繁荣了。 
    小结:经济现象中宏观规律往往不同于微观规律,举了几个最经常提到的例子来作说明。文中 
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21.美国人如何存钱(上) 
     一个人挣的钱或者存起来,或者花掉。因此不论在某一年中,或者在某 
人的一生中,挣的钱应该等于储蓄的钱加上花掉的钱。也有个别的人花的钱 
比挣的钱还多,他的储蓄是负的,或者说,临死还欠了一屁股债。从宏观来 
看,一个国家一年内创造出的财富总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或全国每个人 
一年中挣的钱的总和等于全体百姓的花销加储蓄。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个 
人创造的财富有一部分没有返回到个人手中,直接变成了国家的积累。主要 
是因为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每个公民不计报酬地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工作, 
而国家则负责照顾每名职工的生活乃至生老病死。 
     从国际比较来看,美国人的储蓄率很低,是世界各大国中最低的。以 1990 
年为例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同年日本的比例是 34%,英国是 17%, 
德国西部是 28%,中国是 43%。世界各国中只有新加坡的 39%,印尼和南 
朝鲜的 37%可以和中国相比拟。有许多穷困的小国储蓄率比美国还低,甚至 
有 7 个小国储蓄率是负值,他们靠借债维持生计。① 
     人们之所以从事储蓄,其动机有二。一是为了防老、防意外,在美国还 
要防失业;二是为了赢利。为了储蓄养老的需要,美国政府规定,职工每月 
要缴本人工资的 5%,在某些情况下资方(或雇方)也要缴同样数目,作为 
养老储蓄金(其实是资方将职工应得的工资直接扣缴了)。这笔养老金职工 
退休以前不能动用,而且养老金由政府代管,职工调动工作也不受影响,这 
一制度的设计思想是每个人自己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在年轻时多储蓄,以 
备年老时花费,政府不予补助。本来嘛,政府又不会创造财富,何来钱财补 
助老人。所谓政府补助,无非是政府强制从一部分人应得的收入中转移给另 
一部分人。除掉政府规定的养老储蓄,还有各种由私人组成的公司,经办不 
同目的或额外的养老金储蓄,实际上相当子一种专门的银行。不难想象,这 
些经办养老金储蓄的银行或机构手中聚集了一大笔钱,成为重要的资金供应 
者。他们或者贷款给企业家,从中收取利息,用以支付存款人的利息井维持 
自己的运转。他们也可以自己举办实业,用这笔钱来生利。在美国这样一个 
分工极为细密的社会里,银行很少自己去办实业,他们致力于提高银行的效 
率,降低自己的成本,以便和同业竞争。 
     虽然有 88%的美国家庭在银行里存钱,但这并不是储蓄养老的唯一办 
法,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手段。买房子才是主要的手段。大多数美国人从结婚 
组建家庭开始就存钱买房子。具体的办法是向银行或专门的抵押购房银行贷 
款,贷款期一般都是 30 年。美国政治安定,财产所有权有严格的保障,所以 
贷款期虽然长达 30 年,借贷双方并不感到不放心。每月扣款归还本息,实际 
就是用买房子的方式来存钱。买了房子不影响搬家,因为整个产权和债务关 
系可以一起出售给别人。我认识的几个美国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年轻时住 
一所小房子;壮年时收入高了,子女也大了,换一所大房子;将来退休之后 
准备再换小房子。根据美国的统计,64%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36%的家 
庭租房子住。买房子作为储蓄的一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点,既存了钱又有了 
住处,一举两得。而且房子是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钞票、股票等有价证券 
只是一张纸,所以购置房地产比较安全。当然,房地产也有涨价跌价的问题, 
弄得不好也会亏本。但是地球上的人口在不断增加,土地这种资源在不断变 
得更稀缺,所以从机会上看,涨价的可能性比跌价的大。 
      买黄金也是一种储蓄手段。在美国黄金是自由买卖的,非商业性的进出 
  海关也没有限制,这种流通的自由使得黄金成为一种灵活、方便、可靠的储 
  蓄手段。但是用黄金作储蓄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金价的波动很大。从历史 
  上看,黄金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可以相差 1.5 倍以上。二是黄金虽然不怕火烧, 
  但有被盗或失窃的可能。如果将它存入银行出租的保险柜,则将来黄金的所 
  有权取决于谁能控制保险柜的开启,这又增加了某种程度的风险。所以黄金 
  并不是美国人的主要储蓄手段。 
      存钱生利和存钱防老并不矛盾,最理想的方法是存的钱既能生利,又可 
  将来防老。从这一点看存黄金不是一种理想的储蓄方式,因为黄金不会主利。 
  将钱存入银行略好一些,但在美国存款利息要缴所得税,再减去通货膨胀的 
  损失,所剩虽不会变负,也微薄得很。当然,银行存款比较可靠,万一银行 
  倒闭,存款仍能从银行保险得到补偿。 
      比银行存款生利更大的便是买股票。所谓买股票就是向某一企业投资。 
  投资不同于贷款。投资是没有归还期的,除非企业宣布结业,此时每份股票 
  所能分得的钱,等于企业清算时的资产除以股数。但股东每年可以分得企业 
  的红利,股东也可以将自己持有的股票出让。投资一家经营情况好的企业, 
  不但年末可以分红,股票本身还可能升值,所以获利相当丰厚。但如果企业 
  亏损,损失就会很大。获利高的,风险也大,这是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据 
  统计,有 19%的美国家庭拥有股票。 
      获利更大,风险也更大的,是金融投机活动。由于风险大,很少人会靠 
  存钱于金融投机事业来防老,因此它主要的目的是生利。金融投机包括买卖 
  黄金、外汇、股票、政府债券(相当于我国的国库券)。他们买进的目的是 
  为了卖出,换言之,他们自己并不需用黄金、外汇等,只是为了赚取买卖的 
  差价。经济学的理论可以证明,只要金融投机商能赚得利润,这种活动就有 
  利于社会。或者说,金融投机买卖与其它各种买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要 
  交易是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它就为参与交易的双方带来利益。①所以美 
  国政府并不限制金融投机和其它任何投机买卖。 
      但是金融投机需要高超的技巧,灵活的信息,正确和果断的判断,它并 
  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另一方面,具有这种特长的人又不一定具备投机需要 
  的资本。于是金融代理商应运而生。这是一批具有投机专长的人开的金融公 
  司,他们向社会上集资,赚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与投资人分享,但万一亏损 
  要由投资人承担。这类公司在 80 年代中如雨后春笋,大多数都相当成功。他 
  们向潜在的投资人寄送各种广告,主要是说明过去几年他们为每个投资人赚 
  得了多少利润,借以证明他们的能力。在 80 年代中期每一百块美元在一年中 
  扣除他们分享的部分,赚得 30 美元是很普遍的。但近两年中金融投机的利润 
  下降。中国人民的朋友索洛斯先生就是一位很成功的金融投机家,他在 20 
  多年内从几百万的家当发展到十几亿的资产,为了支持中国的开放改革,在 
  中国举办了“开放改革基金会”,每年赠款 100 万美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