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64章


在此期间,还有人鼓吹朝鲜中立。首倡此议的是德国驻朝鲜署使。1885 年初德国驻朝鲜署使建议“照泰西成法”,由中、俄、日互相立约,“永保 
朝鲜”,其他国家之间一旦发生战争,“不得借道于朝鲜国。”②李鸿章看到 这个建议后,怀疑德国署使“与日人通谋”,蛊惑朝鲜,因而拒绝接受。1886 
年中国驻俄公使刘瑞芬写信给李鸿章,提议中国对待朝鲜,如“能收其全国 改为行省,最为上策;其次则邀同英、美、俄诸国,共相保护,不准他人侵 
占寸土,则朝鲜已可幸存。不然恐衅生仓猝,为他人所攘夺,后患更不可言。”
③李鸿章反对将朝鲜改为中国行省的所谓“上策”,认为“联络英、俄保护朝
①  李鸿章:《日本议立专条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53,第 25 页。
②  李鸿章:《密陈伊藤有治国之才》,《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17,第 8—9 页。
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6,第 19 页。
②  《驻朝鲜德国使署条议》,《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16,第 43 页。
③  ④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衅始篇,第 14—15 页。
鲜,可称老谋深算”。他将“此意转达总署请示”,希望得到支持。不料总 署答复说:“朝鲜为我藩属,求邻国保护,不合体例”,他表示“失此机会, 
殊为可惜”④。
既然不能使朝鲜中立化或在朝鲜设立监国,清廷和李鸿章便采取加强控 制朝鲜内政外交的干涉政策,以期巩固中朝“宗藩关系”,抗拒列强的侵扰。 
清廷根据李鸿章的建议,把“壬午兵变”后软禁在保定的闵妃集团的政敌大 院君送回朝鲜,企图利用大院君钳制朝鲜宫廷;并任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 
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代替原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李鸿章推崇袁世凯“才 识开展,明敏忠亮”①,堪任斯职,并特意在其头衔上增加“交涉”两字,“略 
示预闻外交之意”。他还致函朝鲜国王,吹嘘袁世凯在朝有“扶危定倾”之 功,暗嘱以后遇有“内治外交紧要事宜”,应“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 
必于大局有裨。”②
1885 年 11 月袁世凯走马上任,在汉城成立公署,其随员有唐绍仪、刘 永庆等 20 余人。袁世凯行险侥幸,崇尚权术,骄横专断,处处以“上国”办 
事大臣自居,积极干涉朝鲜内政外交,竭力维护和加强中朝“宗藩关系”。 李鸿章虽然看出袁世凯年少“不甚耐事,措词过为危激”,不完全赞同他的 
举措,但是面对列强的诡谲阴谋和竞相争夺,又不得不倚之为左右手。袁世 凯在朝鲜推行积极的干涉政策,既有助于加强中国在朝鲜的地位,阻滞列强 
在朝鲜扩张侵略势力;又不可避免地促进朝鲜政府的离心倾向,刺伤朝鲜的 民族感情。但是,直到 1893—1894 年间,袁世凯仍然执迷不悟,不仅错误地 
估计了朝鲜政局,把朝鲜国王的假意敷衍,误认为是“情甚殷洽”,断言“倘 能久定此见,东方事可望渐顺”③;而且低估了日本的侵略意图,说什么“详 
审在韩日人情形及近日韩日往来各节并日国时势,应不至这有兵端。”李鸿 章由于轻信了袁世凯对朝鲜政局和日本动向的错误判断,以致未能及时调整 
对朝政策,并放松了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警惕。
①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17,第 58 页。
②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 18,第 5 页。
③  李鸿章:《寄译署》,《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第 526 页。
避战主和
1894 年即阴历甲午年,在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带有灾难性的年 头。日本利用朝鲜问题,把缺乏警觉的李鸿章拖进预设的战争陷阱。
甲午战争并不是偶发事件,而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日 本大体上确立了以军事工业和轻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并完成了针对中国 
的扩军备战计划;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潮迭起,局势不稳。为了维持 自身的统治地位和满足地主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伊藤博文内阁走上了 
发动侵华战争的道路。
正当日本加紧准备侵华战争的时候,清朝统治层却正在忙于内部权力之 争。1889 年光绪年届 19,并已完婚,按照清朝惯例业经成人,慈禧觉得不便 
继续“训政”,只得宣布“撤帘归政”,由光绪“亲政”。所谓“亲政”和
“训政”的不同处,只是光绪先看奏折,然后再请慈禧懿旨。由于慈禧肆意 干涉用人行政大权,与光绪接近的朝臣未免愤愤不平,光绪也不甘心于傀儡 
地位,于是在光绪周围逐渐形成一个并无正式组织形式的小集团,与集合在 慈禧周围的庞大官僚集团隐然相对。时人称前者为“帝党”,后者为“后党”。 
帝党的核心人物是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 状元)。翁氏先后为同治、光绪师傅,历任刑、工、户部尚书和军机大臣, 
是一个“尊王攘夷”论者。帝党的主要成员是光绪的近臣和翁同龢的故旧门 生,如珍妃、瑾妃的胞兄礼部侍郎志锐、珍妃的师傅侍讲学士文廷式,以及 
经筵讲席官李文田、侍读学士陆宝忠;翁同龢的至好吏部侍郎汪鸣銮,门生 张謇,还有被称为“后清流”的编修黄绍箕、丁立钧、国子监祭酒盛显、刑 
部主事沈曾植等。帝党除翁同龢在政府中有相当权势外,其余无拳无勇,多 是词馆清显,台谏要角,议论风生,没有实权。帝后两党都是封建统治集团, 
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争夺最高统治权。当然,帝后两党在内政外交政策方面也 有革新与守旧、抗争与妥协的差异。后党以利禄笼络李鸿章,企图借助淮系 
集团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巩固既得权势。李鸿章虽然赞许帝党革新内 政的主张,但是既不满于帝党在“抵御外侮”中“一意主战”的态度,又鉴 
于后党掌握着清廷实权、主宰着自己宦海浮沉的现实,因而倾向后党。帝党 因无军队作支柱,积极笼络湘系集团,而刘坤一等湘系首领基于同淮系集团 
争夺权势的需要,在政治上接近帝党。
1894 年是慈禧六旬大寿之年。慈禧一心举办盛大庆典,借以满足个人虚 荣心和扩大后党权势。从年初开始。慈禧就指派首席军机大臣世铎等“总办 
万寿庆典”,广征献纳,肆意挥霍,准备在生日那天,在颐和园接受百官朝 贺,然后回宫。自颐和园到西华门,沿路搭建龙棚、龙楼、经棚、戏台、牌 
楼、亭座及点设其他景物,“以昭敬慎,而壮观瞻”。她还“殊恩特沛”, 用加官晋爵的办法,笼络亲贵和文武大臣,封奕劻为庆亲王,赐李鸿章三眼 
花翎,以下赏赐有加。慈禧的举措,理所当然的引起帝党的不满。及至日本 入侵朝鲜之后,帝后党争就因外交问题而日趋复杂和激化。
1894 年 4 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以“除暴安良”、“逐灭洋倭”为 宗旨的农民起义,朝鲜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朝鲜政府一面派兵镇压义军,一 
面向清政府求援。东学党起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侵 略战争的绝好机会,于是决定出兵朝鲜,并向清政府表示“何不速代韩戡
(乱)”,“我政府必无他意”,竭力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身负军事外交 重任的李鸿章既担心东学党起义危及朝鲜封建统治和中朝宗藩关系,又害怕
引起列强干涉而不敢贸然派兵赴朝帮助朝鲜政府镇压东学党起义。及至 6 月 初,李鸿章听信了袁世凯所谓日本“志在商民,似无他意”的错误判断,一 
改往日的慎重态度,决意“遣兵代剿”。他令丁汝昌派海军济远、扬威两舰 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选派淮练
1500 名分坐招商轮船赴朝,同时将出兵情况通知日本政府,并郑重声明,一 旦朝鲜局势安定,立即撤军。李鸿章出兵朝鲜,得到光绪的认可。光绪指示 李鸿章:
此次朝鲜乱匪聚党甚众,中朝派兵助剿,地势敌情,均非素习,必须谋 出万全,务操心胜之势,不可意存轻视,稍涉疏虞。派出兵练千五百名,是 
否足敷剿办,如须厚集兵力,即著酌量添调,剋期续发,以期一鼓荡平,用 慰绥靖藩服至意。①这道谕旨不仅肯定了李鸿章“遣兵代剿”的决策,而且有 
意“厚集兵力”,以期早日扑灭东学党起义烈火,维护朝鲜封建统治和中朝 宗藩关系。光绪和李鸿章的“遣兵代剿”,既粗暴地干涉了朝鲜的内政,又 
给日本挑动战争以口实。
日本政府见其阴谋得逞,立即派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率领“护卫队”800 人直趋汉城。接着大队日军在大岛义昌统率下,陆续拥到朝鲜。到 6 月 13 
日止,在仁川登陆的日军已达 8000 人。日军基于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需要。 尽占险要之地,铁舰扼守仁川,陆军进占汉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