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魂缠身/亮兄

第16章


他的原名叫洛桑仁钦仓央嘉措。他的父亲叫扎西丹增,原居在错那宗。他的母亲是赞普后裔,名叫次旺拉姆。仓央嘉措诞生于1683年3月1日,那年是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
    董亮惊叹道:“潘老师真是厉害啊!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关于仓央嘉措的事情啊?”校长在课堂上不喜欢同学们叫他“校长”,而喜欢叫他为“潘老师”。
    “因为他的情诗,或者我们叫它为情歌,在西藏是相当有名的。”
    “情诗?那他是不是诗人?相当于北宋词人柳永?柳永的俚词在当时也是相当的出名啊。”
    校长夸奖道:“你能把仓央嘉措和北宋的柳永联系起来,真是十分的妙啊。仓央嘉措和柳永的经历可以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柳永在官场不得意,于是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出入于青楼歌馆,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董亮对校长的记忆和博识钦佩不已。
    校长说:“而仓央嘉措也是在官场上不得意,于是变得懒散,并且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仓央嘉措不喜欢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里,每天从早到晚没完没了的诵经礼佛使他非常厌烦,他就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长长的假发,化名唐桑旺布,溜到拉萨八角街或布达拉宫下的雪村,找男朋女友玩耍,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
    “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董亮惊问道,“为什么他被人当做神佛一样?”
    “哦。我忘记告诉你了,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校长补充道。
    “转世灵童是什么意思?”董亮又问道。
    “一般来说,在西藏,当达赖圆寂之后,会经过占卜等方式确定转世灵童所在的方位,然后到那个方向寻找一些灵童。这些被挑选的灵童都要经过一个必要的测试,就是把圆寂的达赖生前用过的遗物放在他们面前,比如有手铃、念珠、茶杯什么的,但是另外也有这些东西的惟妙惟肖的复制品混杂其中。通常在这项测试中总有一个或几个孩子甚至婴儿总是能毫无差错地挑选真正的遗物。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测试,他们还要通过别的考察,最后被确认到底是否真正的达赖灵童真身。”校长娓娓道来。
    “原来这样啊!”董亮感叹道。
    “也就是说,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
    “他是六世达赖?他还能写出这么多情诗来?”董亮又一次感叹。
仓央嘉措(3) 
“是啊。这位情歌大师写了数百首情诗,你很难想象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这种婉约细腻的诗歌来。”校长也许受了董亮的影响,也不禁感叹。
    董亮连连称是。
    “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年轻姑娘面容/渐渐浮现心上。”校长随口背诵出一首优美的诗,脸上浮现陶醉的表情。“他写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他过着活佛和俗人的双重生活。比如这首诗,就是讲他趁着月色偷偷溜出布达拉宫去幽会心爱的姑娘。”
    “他是喇嘛,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尚。那他怎么可以接近女性呢?”董亮不解。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校长的眼睛里充满了仁慈的光芒,他很喜欢对问题深究到底的学生,但是他不知道董亮问他这些仅仅是为了寻找胡柳死亡的线索。“仓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又叫红教。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但是达赖所属的格鲁派佛教,又叫黄教,这派教规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习惯了红教的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这些情歌也正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他这样做,那么肯定有很多人反对他吧?”董亮问道。
    “藏族同胞从来不怪仓央嘉措风流浪荡,只要是活佛的情绪,只要活佛做的事情,他们都表示认可,更何况一个了不起的活佛居然表达出跟他们凡人一样的情感。所以他们对仓央嘉措更加偏爱。凡人有的,仓央嘉措也应有,既然被剥夺了,他理所当然可以寻求索取。他的真实、大胆、叛逆的个性,激起了藏胞对他的情歌格外的偏爱。”校长说这些话时面带喜色,似乎他也在为仓央嘉措真情真性被大众理解而高兴。
    “哦。”董亮点点头。
    但是,随即校长的脸色凝重起来:“但是他的放荡不羁得不到高层官员的认同。1701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年,拉藏汗向清廷密奏,指责仓央嘉措行为不端。1706年,被认为不合教规的仓央嘉措诏送京师。押解途中,年仅二十三岁的活佛看到青海湖湖光之后,仿佛是听到了情人的呼唤。他唱着自己写的情歌,尽情地宣泄在深宫中压抑的情感,头也不回地径直走入青海湖,让那透明的湖水永永远远地湮没了自己。为情所苦为情所绕的活佛终于得到了一种最终的解脱,一种彻底的解脱。”
    “他自杀了?也是投湖自尽?”董亮一怔。他隐隐约约感觉到胡柳留给他的诗中所隐含的意义,但是要具体说是什么意义,他一时还想不出来。
    如果是一般人,听到董亮说“也是”两个字,定然要惊讶他为什么说“也是”。但是,校长显然还沉醉在对仓央嘉措的回忆之中,并没有注意到董亮话中微小的差别。
    “他的一生,在美丽的青海湖终结。仓央嘉措的情歌在他溶入青海湖之前并不怎么流行,可是从他湮没在青海湖中之后,那情歌便与青海湖一般得到一种永生,并很快地在青海、西藏、内蒙、甘肃、四川等地流传开来。”校长充满感情的说。
仓央嘉措(4)
仓央嘉措也是投湖自尽的,难道这就是诗要告诉我的内容?董亮一双浓眉紧紧拧着。
    “这位同学,你还有什么事情要问吗?”校长抬手看了看表,那只手表还是老上海的那种,早就过时了。董亮的爸爸十几年前用过的那种。
    董亮见校长看表,这才记起还要去火车站接一个朋友。
    “没有了,没有了。谢谢潘老师的讲解。耽误您的时间了。”
    “呵呵,我本人特别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文革的时候我在西藏呆了四五年呢,还特意到布达拉宫去看过仓央嘉措的以前生活的地方。好了,我还有些事,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再见。”校长夹着黑色公文包快步走了。
    董亮看着校长远去的背影,心里突然沉重了起来。胡柳的死,也许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可是,简简单单的她,单纯到透明的她,也不至于惹上什么复杂的事啊。
    校长的一番话,不但没有给董亮心里的迷惑解去,反而给了他更多的谜团。这些谜团是这么的多,像那个湖里的水草一样错综复杂,混乱不堪,以至于他根本无法看到湖底的真面目。
    是的,他感觉胡柳还没有离去,她不能像《聊斋》里的那些凶神厉鬼一样直接去索取伤害她的人的性命,她生来就不是一个凶残的人。生性善良的她只好在另一个世界不断的给他暗示,可是这个暗示太深了,他无法轻易的获取暗示背后的真实意思。
    他的脚步引领着他机械的出校门,上公交,坐地铁,再上公交,然后才到火车站。他的学校与火车站的直线距离其实不远,但是没有直达的车,只能这样弯弯扭扭的换车。董亮想,这条路就如胡柳的死,也许他离真相不是很远,可是很多因素促使他不得不多走些弯路。这些因素是什么,他现在还不清楚。
    一路上,他无暇顾及周边的风景,他的脑海里反反复复是那两首诗——姑娘不是妈妈所生/怕是桃树生的/为什么她的爱情/比桃花谢的还快?
    这首诗中到底有什么隐含的意义?或者,胡柳十点钟出去之前只是无心随手写下的?可是,还有那首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首诗跟上首诗是同一个作者写的,而作者本身也是投湖自尽的。难道这都是巧合?不对,胡柳有意在我出来自习的时候给我留下粉色的笔记本,一定有她的道理。单从形式上来讲,这首诗本身就有些怪异,像是留给人猜想的一个谜语或者密码。
你会相信的(1)
那个“警察”跟我一起下车的,检过票之后分道扬镳。我们并没有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甚至没有说声再见,只是颔首笑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