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11章


  所以信佛的第一个条件,便是对于佛陀的敬仰和归信,佛经中称为「归依佛陀」。
  信佛的最大目的,不该仅是为了求取现实的利益,但是信佛的利益是通过了现实生活而
达到解脱目的者。要想求取利益,必须依照佛陀所示的方法来做。所以对于佛陀的教法,也
当归信,名为「归依达磨」。达磨(dharma)即是佛陀的教法,尝被汉译为轨持和轨则等。
  佛陀的教法,要藉人的传持和宣扬,才能长时间地让广大的人们接触到,故对传持佛法
的人,亦宜恭敬如同佛法,此名为「归依僧伽」。僧伽(samgha),意译为和合众,即是以佛
陀的教法为轨范,意见相同、利益均等、生活相同,身、口、意的行为方面,也均和睦相处
的人们。主要是指出家的佛弟子们。
  以上三项,加起来名为「三归依」,亦名「归依三宝」。以现代的观点来说,便是敬爱
教育我们的老师、珍惜老师传授的学问、尊敬创发学问的古圣先贤。不过佛法不同于普通的
学问,这是使我们从有限的生死界中,进入无限解脱境中去的方法,所以在归敬的程度上是
颇有差别的。
  归依三宝之后的人,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轨范,至少要遵守五点:
  (1)不杀害有情:有情(sattva)即是对于具有感情意识的一切生物,不得加以杀害。此
有两种原因:一是从因果的观点及轮回的观点上说,现世杀害有情众生,将来也要接受杀
害,为了急求解脱生死,不得再造生死的杀业;另一是从灭除无明烦恼的观点及增长慈悲心
的观点上说,不应为了自身的欲求而杀害众生,更不应为了嗔怒而杀害众生。
  (2)不属于自己应得的任何财物,均不得不与而取,不论巧取或强夺,皆为不法的行
为。
  (3)不得与夫妇之外的男女发生性关系,夫妇之间亦不得过度地纵欲。
  (4)不得虚言、妄语、恶口骂人、两舌挑拨、淫词艳语。
  (5)不得饮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以上五点,便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五戒。杀、盗、邪淫,属于身业,妄
语属于口业,饮酒是为防止因酒而造成乱性,所以最好不饮酒。事实上,五戒的内容,已在
八正道的正业和正语之中,能够实践八正道,便能受持五戒。同时,请勿误会,佛教的戒律
精神,并非仅止于消极的不得作,更有积极的不得不作的要求在内。例如,不杀害有情众
生,进而要救生和放生,有情之中,以人为中心,所以要尽其所能,救济病贫和灾难中的人
们;不偷盗他人的财物,进而要量力施舍,多做慈善事业;不淫他人的妻女,进而要劝请他
人,共同来净化人间的男女关系;不妄语,更要用语言给他人带来福利。
  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除了五戒之外,作为在家的三宝弟子,对于子女,应当善尽抚养和教育之责;子女对于
父母应该敬顺忠实,不得浪费父母的财物,父母年老或虚弱之时,应尽援助和敬养之责。
  学生对于老师要致礼敬,并且深深体念老师的教诲;老师对学生当以恳切之心,将自己
的技能和学问,尽量地传授,并给予爱护。
  丈夫应爱他的妻子,尊敬妻子,并且对妻守贞,适时给与适当的衣服和装饰;妻子应善
维持家庭生计,亲切地接待来访的亲友,对丈夫要贤淑而有贞操,照顾丈夫的财产,热心而
勤勉地作一个家庭的主妇。
  对于亲友和同伴,要以平等的态度相待,要经常表示亲切和郑重;要为对方的利益设
想,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共有的财物;不可掉于轻率;当其必要之时或于危难之际,应给与保
护;遇到不幸,更当把他视作自己的忠实伙伴。
  主人对于属下,勿使负起超过其体力或能力的工作,不要勉强他们,应该多为他们的幸
福设想而给与照顾;应给与适当的食物和费用;他们有了疾病,要加以照料;要许可他们有
充分的休息。
  属下对于主人,当尽力为之服务,以愉快的心情,担负起所做的工作,尽量做到能使主
人满意的程度;不要批评主人,更不可咒骂主人。
  作为一个在家的佛教信徒,对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们的身口意三业,要以非常友善的
态度来接近,欢迎他们到自己的家中乞化,并且供给他们用以维持身体的必需品。
  这段教训,出于<阿含部>的《善生经》。由此可见,佛陀的宗教,即是人间的宗教
了。
  沙弥生活的轨范
  本来,沙弥之在佛陀的教团中出现,是在佛陀成道后第五年,由于他的儿子,少年罗侯
罗的出家而来,所以是出现在比丘之后。现在为了由沙弥的戒律,到比丘戒的由简入繁,便
于叙述起见,所以先介绍沙弥的生活轨范。
  沙弥的生活轨范,共有十条守则,名为沙弥十戒,是从五戒的基础上,加了五条与世间
俗欲隔离的规定,而成为养成出家人格的训练。因为,要使凡夫众生,从滔滔的人欲洪流之
中抽出身来,便不得不先以自我的意志远离物欲,最后才能达到无欲的境地。
  仅守在家的五戒,虽也能够到达无欲的边缘,然对于夫妇关系的淫欲未断,终究尚差一
步。当然,如果能以在家身分而守出家的戒律,也能达到离欲无欲的目的。
  现在,将十戒的名目,条列如下:
  (1)不杀害有情: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连,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
  得杀生。
  (2) 不偷盗他人财物:乃至一针一线。
  (3) 断绝男女的淫事: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4) 不妄语:此与五戒的相同。
  (5) 不饮酒:亦与五戒的相同。
  (6) 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
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7) 不用花□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
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8) 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
伎艺等的演唱: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俗情的心
理。
  (9) 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
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10) 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
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为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
无法进入解脱之门。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
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
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upavasatha),依现代而言,也
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八
条,称为八关斋戒。
  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所不同的是沙弥依止比丘而住,为比丘当侍者,并且学
习比丘的威仪;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比丘生活的轨范
  上面所说的沙弥十戒,若从字面上看,它是为沙弥所定的戒律;即使从教团的形式上
看,也是沙弥所守的戒律。但是,若从戒律的成立史和教团的发展史上考察起来,即可明
白,沙弥一词,是由沙门而来,沙弥十戒,本为释迦座下的沙门大众的生活轨范,是最初佛
教教团的共同守则。
  后来释尊座下的出家弟子,越来越多,早年出家的弟子们,也收了弟子,分子就渐渐地
复杂起来,仅靠十条生活守则,已感不够处理教团中所发生的问题了。当弟子之中遇到无法
处理的问题时,便去请示佛陀,佛陀亲自处理之后,便成为新的案例,新问题继续发生,新
案例也陆续增加,直到佛陀入灭之时为止,有关比丘生活的案例,已达二百五十件左右,这
便构成了比丘的戒律。凡是比丘,一律要循著这些规定来处理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至
于沙弥,因为年龄尚小,成年人的许多案例,尚不能适用,所以仅有基本的十条戒律就够
了。
  在比丘戒的二百五十条之中,也包含了沙弥的十戒,不过已将十戒分别安置在五篇七聚
之中了。所谓五篇,即是犯戒的五等罪行,七聚是犯戒的七项罪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