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门

第3章


在恒河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肥沃的森
林地带,已被这些人们开拓成了景色幽美的殖民地区。
  当然,在原则上,他们依旧承认婆罗门教的特权,然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不论在经
济或政治方面,均呈现著新的气象,因此也开始在精神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他们试著发出了
疑问:「我们在这新环境中,开辟了土地,组成同业公会,进行著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
了新的都市,为什么在宗教方面,还是停留在古老的桎梏中呢?对于我们无法接近的吠陀圣
典,以及世袭的婆罗门阶级的特权所提供的宗教,真的能满足自身的希望吗?」于是,便产
生了一种新宗教的要求。
  新兴的宗教
  所谓新宗教,当然是和传统的婆罗门教不同。那是不依赖传统信仰和圣典的权威,而是
基于各自的体验所产生的信念;也就是说,不要仰仗外在的给予,而要藉著自我的寻求,来
满足宗教的信心。
  由于这样的要求,一些抱有宗教热忱的人,便放下了一切的世务俗累,走出家庭,隐向
山林,专心于精神的修养,以期从切身的体验之中,彻悟宇宙的真理,解除人生的苦恼。像
这样的出家人,当时即被称为沙门("sramana),他们在婆罗门之间,也可算得上是为求真理
的良师,穷年竟月地长期修行的故事,在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中,也曾说到过;可惜,在
婆罗门教方面,受了既成的教权的限制,不能活用《奥义书》或自由地加以讨论和思索,所
以不能做到出家的沙门那样,如想达成这个目的,必须放弃他们的特权和家庭,跟著沙门去
度出家修行的生活。
  因此,比起婆罗门来,沙门的人格地位,自然高尚得多;人们对于这样的修行者,生起
恭敬心,不足为奇,所以供给衣食,使得他们没有生活之忧,得以一心修行。这一风气的形
成,到了西元前五百年之时,已由没有组织的云水状态的个别的沙门群中,出现了好多位拥
有数百名乃至数千名弟子的大沙门,各自成为一个教团,以他们自己所体得的道理,教导他
们的弟子。
  这种思想的倾向,是自由化的结果,但也不是统一宗教的局面,而是宗教思想极为活泼
和繁杂的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在这些新兴宗教的沙门团之中,竟有一种极端的唯物论在
内,他们宣扬现实的美好,嘲笑婆罗门的宗教和世间的道德。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印度社
会,影响很大。但是,无理地迷信神权和天启,固然不是人类的幸福之道,如果一味地崇拜
现实世间的名利物欲,更非人类的幸福之道。为了挽救这两个走极端的思想危机,所以在许
多的沙门团中,出现了两个新的宗教,那便是耆那(Jina)教和佛教。
  耆那教和佛教,不仅在发生的年代相近,即使在思想上也有好几个共通之处,例如,两
者的教主,均系武士阶级的王子出身;最大的相似之点,耆那教与佛教,都是反唯物的无神
论者。不过,两者的命运却不相同,佛教在印度,先被印度教所兼并,复遭回教徒的彻底破
灭;耆那教却在印度历史上,从未中绝过,目前尚有一百万左右的教徒。相反地,佛教虽在
印度灭亡了,却在亚洲各地发展成了世界性的一大宗教,而且在印度的新旧各种宗教之中,
唯有佛教发出的光芒,使得全世界的人类,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崇高伟大。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属
  信仰佛教的人,必须先了解,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
帝,或所谓上帝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切实做
去,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
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完
成无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
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实际上的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
记录,故对释迦佛陀,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
于佛陀的年代,有著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已认定佛陀降生于西元前
五百六十年顷,入灭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出生地,即是现在尼泊尔境内的毕拍罗婆(piprava)地方,是在北纬二十度三十
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之处。他自己的国家名为迦毗罗卫,当时的北印度,已经没有统一
性的大王国,在中印度方面,与迦毗罗卫城邦邻近的,以□萨罗国(Kosala)的国力最强大,
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罗卫即被它征服,后来又由东方的摩羯陀国(Magadha)打败了□萨罗
国,建立了更大的帝国。至于佛陀的一生,也就是活跃在这个恒河中游的地域之中,大概不
出东西四百公里,南北三百公里的范围。若以今天的交通而言,那个范围,的确不大;然在
当时的印度,能够兼顾到这样大的教化区域,实在很不容易了。
  再说迦毗罗卫这个王国,在种族上被称为释迦(Sakya)族,根据旧来例如《佛本行集
经》等的记述,均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阶级,是名甘蔗王(Iks-vaku)的后裔,甘蔗
王族则出于古仙人瞿昙,又译作乔达摩(Gautama)的后裔,所以释迦族又以瞿昙或乔答摩为
氏。可是,如前面所说,近世的史学家之中,有人怀疑释迦族不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甚至说
是蒙古西藏血统的黄种人。
  当第七世纪之初,玄奘三藏访问佛陀的出生地之时,那里已是住的黄种人。当然,能有
圣人出世的地方,一定不会太坏,那个由释迦族组成的小国家,背后是喜马拉雅山,水量的
灌溉,相当丰富,但却少有洪水的灾害,农作物相当富饶,盛产稻米,因其位于喜马拉雅山
的南麓,在其南方,又和恒河流域的大平原相接,气候温和宜人,人民勤勉朴实,他们在进
步与繁荣之中,流露出若干骄傲的态度,对于雅利安人和其他种族之间,也有彼此轻慢的事
情发生。
  佛陀的父亲,名叫净饭(S"uddhodana)王,他的父亲,另有三位兄弟,叫做白饭
(S"uklodana)、斛饭(Dronodana)以及甘露饭(Amrodana)。兄弟四人,均用饭(dana,原义为
「乳粥」)来命名,是很有趣的事,原因是当时的印度,以牛乳煮成粥,乃是非常美味的食
物。释迦族的国王,最初是由民选产生的,到了佛陀降生之际,国王的传承,已变成以世袭
为主了。佛陀是净饭王的长子,故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佛陀的母亲是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Mahamaya伟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后,仅
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爱护之
下,长大成人。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
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摩诃波□波提(Mahaprajapat大爱道)。
  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Yas"odhara名闻)为妃
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罗侯罗(Rahula)。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
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同书
卷四又说:「尔时菩萨在于宫中,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彩女,若不与
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
妊。」这里所称的菩萨(Bodhisattva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时的悉达多太子。依照一
般的传说,佛子罗侯罗是由佛陀指腹怀孕的,站在人间成佛的角度来说,我们宁可相信上述
的记载为事实。
  出家以前的悉达多
  悉达多的意思是达成目的的人,中国佛经中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一位圣人的降世,
必有他过去世的伟大来历,所以当他出生之前,摩耶夫人是梦见了一只小象入胎而始成孕。
此在印度的观念中,将伟大的人物,总是用龙、象、狮子、虎、牡牛来作尊称的习俗有关;
当他降生于蓝毗尼(Lumbini)园之时,百花竞放,天龙喷洒温泉香水,为太子淋浴。太子初
生,即能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