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团

第42章


 
看门的一个胖老头从传达室里探出头来,很和蔼地招呼道:“来啦!骆强— 
—”显得极熟的样子。 
    骆强指着华晓对胖老头说:“李大爷,这是我们班新来的同学……” 
    “好!好!快进去吧!” 
    华晓跟着骆强进了大门向右拐,松树墙后边站起几个人,华晓不由得愣 
住了。他看见了班长常振家、体育委员陆文虎、高二(6)班的“飞贼”鲁湘 
舟,还有本班的“民主人士”刘天人。 
    看见他来,大家都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围过来。陆文虎递给他一个劳动 
布的围裙和一副套袖。问他家离这儿远不远,骑车要多长时间,亲亲热热, 
像是老朋友。 
    华晓看见班上这么多他认为优秀的人都集中在这儿,心里也很舒畅。至 
于鲁湘舟,他稍稍有些奇怪。但又想,他既然和常振家、陆文虎是朋友,心 
里也就不存芥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这里面必有原因!况且鲁湘舟对 
他的态度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漠,眼睛分明闪着一种真诚的目光。 
    他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车间里,传送带在缓缓运行,上面都是白花花的 
大米。车间里到处飞扬着白色的粮食粉末。从硕大的屋顶缝隙里射进的阳光 
照在白色的粉灰上,形成一道道耀眼的光柱。 
    车间的中间有几架华晓叫不出名字的机器。 
    因为机器声音轰鸣、陆文虎大声告诉华晓,这是碾米机,什么型号,华 
晓没听清。 
    正在工作的几个工人看见他们的到来,已经习以为常,并不感到奇怪。 
只是说:“来啦!” 
    “来啦!”几个同学也只是这样简单的答应着。华晓知道他们一定是常 
来,和师傅熟得已经用不着客套。 
    虽然有机器,但仍然是非常落后。劳动也是相当繁重的,华晓看见一些 
工人从一旁的搬运车上背起麻袋,然后走上一块三米多长,也就二十多公分 
宽的跳板。那跳板的一头搁在平地上,另一头搭在两米多高的麻袋垒成的粮 
垛上,与地面几乎成四十五度角。走上去有两个人接着,然后解开系在袋子 
两角的麻绳,拎起麻袋,将里面的稻谷喂在碾米机的“大嘴”里面去。碾米 
机上面吃,下面屙。吃得是金黄的稻谷,屙的是白花花的大米。 
    华晓正呆呆地看着,刘天人过来拉他。他跟着刘天人走上跳板,来到了 
碾米机的“大嘴”旁边。华晓以为刘天人带他参观。刘天人却说:“今天咱 
俩当阿姨,你的明白?” 
    华晓愣了一下,大声说:“什么阿姨?我的不明白!” 
    刘天人笑着说:“你笨蛋的干活,我俩给它喂粮食——” 
    华晓这才明白,为什么这个大嘴旁边没有工人,下面的传送带也没有动, 
原来这台机器由他们“承包”了。可谁当搬运工呢?这时他看见三个人背着 
麻袋正走上跳板。仔细一看,原来是骆强、常振家他们。 
    华晓十分惊讶。 
    刘天人熟练地将机器旁的一个绿色按键往下一按,这台机器也运转起 
来,轰轰吼叫着参加了车间里的大合唱,真是震耳欲聋。 
    骆强已经走上平台,转过身,麻袋出现在华晓的眼前。华晓学着刘天人 
的样子急忙接着,又暗暗吃了一惊。 
    两个人抬一个麻袋还坠得他直不起腰,手里少说也有四、五十斤,他真 
不敢相信这包百十来斤的麻袋是骆强这么个小个子从跳板上扛上来的。 
    他和刘天人把袋子上面的麻绳解开,一起抬着倒进了碾米机的“大嘴”。 
只见谷皮从半腰的吹风口中飞出,白花花的米从传送带上出现了。 
    华晓心中升起一片喜悦。 
    当骆强再次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华晓大声说:“你在这看着,让我试 
试!” 
    骆强微笑着,与华晓像过独木桥一样,交换了仇置。 
    华晓走到粮食车前,也像陆文虎一样,把身子背过去,弯下腰,两手朝 
后举起,就像小时候骑马打仗时背别的小孩一样的姿式。 
    车上的一个工人说:“小伙子,行吗?” 
    “没问题!”华晓说。 
    另一个岁数大点的工人又说:“你没干过,身体容易受伤!别逞能!” 
    华晓哪里肯听,只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论年龄,他比那几个中学生 
要大五岁呢!论身体,他总比骆强要棒吧!于是又说:“没问题,招呼吧!” 
    那两个工人仍然不放心,把麻袋放在他的背上之后,手还没有松开:“行 
吗?”“松手吧!” 
    手松开了。 
    华晓第一个感觉就是像背上了一座小山,死沉死沉的,但因为重量分散 
在整个背上,因此觉得还挺得住。于是,咬着牙往跳板前走去。 
    幸亏到跳板之前没有几步路。华晓迈上了跳板,刚一迈上去,他就发现 
两条腿立刻发软。每往上迈一步,都觉得十分艰难。汗顿时就从额头上冒出 
来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华晓想起了李白的诗句。 
    他发现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根本不是一股劲。他甚至埋怨骆强他们怎么 
找了这么个地方来勤工俭学……他没想到,这跳板居然是这样的厉害。在家 
里,他扛着煤气罐上过四层楼,可现在背上的家伙起码要有两个煤气罐那么 
沉…… 
    时至今日,一切废话都不必多说了。 
    上去就是好汉,要是半道把麻袋扔了,在几位同学面前还有什么脸? 
    咬紧牙关,一步一个脚印,华晓终于站在了平台上。 
    刘天人和骆强一把接住。嘴里不停地夸奖他:“还行,第一次就能上来, 
不错!” 
    华晓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却不敢急促地喘气,怕被别人看不起。 
    骆强说:“你还在这儿吧!这个活儿也不轻。”说着就急急地跑下去了。 
    华晓的呼吸稍稍平稳之后,望着眼前的五个同学:感到既十分熟悉,又 
十分的陌生。 
    不要说他们还是中学生,就算华晓见过的大学生,也没有这样勤工俭学 
的。 
    为了赚钱吗?出这么大力气能赚多少钱?赚钱也不是这么个赚法。别人 
不说,就说常振家吧!他是为了赚钱吗?绝对不是!就凭他小有名气的骨科 
技术,他完全可以和他父亲在家里开个家庭诊所,星期天给病人看病,那钱 
会比现在背麻袋少吗? 
    那是何苦呢? 
    华晓忽然想起一本书,那本书在五、六十年代的中文系大学生都看过, 
即便没看过,内容起码也是知道的。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只知道这本书的名 
字。 
    这本书叫“怎么办”,华晓听父亲多次提起,上文艺理论课的时候,他 
特意从图书馆找来,想看看为什么父辈们久久不能忘记它。 
    作者是俄国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兼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书中讲了一个叫拉赫美托夫的革命者,他出身贵族,广有钱财,但为了 
锻炼自己的体魄,磨炼自己的意志,以应付沙皇的迫害,他睡钉子床。到伏 
尔加河上与纤夫一起拉纤。在铁匠铺与工人一起打铁…… 
    列宁在谈起这本书的时候,曾说他的哥哥受了这本书很大的影响。当时 
列宁只有十二岁,他不懂!后来,当他哥哥被沙皇绞死之后,他已经成为一 
个革命青年,这时,他方才明白哥哥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华晓看过这本书,却没有列宁那样的感受,历史已经向前发展了近百年。 
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任重而道远” 
的思想已恍如隔世。看看现在大家的对话,看看现在的文学作品。不调侃不 
说话,不调侃不动笔,人们都在嘲笑别人同时也在嘲笑自己。难怪社会上流 
传什么“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追赶”“十亿人民十亿侃,港澳同胞 
大发展。”之类的俏皮话。 
    人们仿佛没了精神,但又毫无办法。 
    《怎么办?》这本书,他的可爱的中学同学们不会看过。即使看过,就 
能焕发出他们这么样的热情吗?他表示怀疑。 
    华晓不明白,但他知道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支持着他们,他们经常到这样 
一个劳动量如此之大的地方来“勤工俭学”,绝不是偶然的。 
    华晓说不清!不过,他以非常敬佩的目光看着他们,他们绝对是有思想 
的……华晓很愿意和他们在一起。 
    中午时候,他们在粮库的浴室里痛痛快快地洗了澡。又在职工食堂里吃 
了红烧肉。华晓的食欲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好过,他自己也非常惊讶他怎么吃 
下了四个二两一个的馒头。 
    骆强把五块钱递给华晓说:“这是你的劳动所得,不多!但是我们自己 
挣的。” 
    “你们干得比我多,怎么也拿这么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