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选载)

第15章


他对邱清泉等人得意地说:“预料这次迅速决定撤退的行动是成功的。依照共军平日作战的规律,每经过一次激烈的战役,至少有两个月以上的休整。我看共军只可能有一小部分部队留置在徐蚌地区,切断我军的补给线并牵制我军的行动,决不可能在吃掉黄百韬兵团以后,还未曾消化得了,就有持续作战的能力。兵贵神速,这次撤退的行动正钻在他们大战后的间隙中,达成预定的任务,以退为守,以救出黄维兵团为目的。”
11月30日晚上,杜聿明集团刚撤出徐州,粟裕便立即作出部署,予以追击、截击、围歼。到12月4日,将杜聿明的30万人马包围在河南省永城县陈官庄地区,并于3天后全歼企图突围的孙元良兵团。
此前不久,从未与关内解放军交过手的杜聿明对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说:“东北共军将近百万,即将入关,它的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及战力远远超过关内共军。”然而在东北战场,就杜聿明本人来说并非失败者。1945年10月25日开始,杜聿明率军连克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到1946年6月,迫使林彪“千里大撤退”,一直退过松花江。因“关内狼烟四起”,“蒋介石捉襟见肘,顿显兵力不足,原拟调往东北的军队被关内战场死死拖住了,东北民主联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4个月的休养生息时间。”可见杜聿明主动停下攻势,兵力不足是主要原因。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杜聿明总兵力少于东北解放军,但依然能保持攻势,且损失少于解放军。1947年5月至6月的四平之战,他更是大出风头。不仅其部将陈明仁以少击多,保住了四平,而且杜聿明率军前往解围时,迫使林彪再次撤退。直到杜聿明因病于1947年7月8日离开东北,由总参谋长陈诚接替其军事指挥之责后,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才逐渐不可收拾。辽沈战役尾期的1948年10月27日,蒋介石再次起用杜聿明,令其布置东北国民党军残部撤退。杜聿明面对林彪的百万大军,以弱势兵力两次运用声东击西的谋略,成功地解救出营口与葫芦岛国民党军5万余人(其中部分国民党军被转运到淮海战场)。然而,仅仅一个月后在中原淮海战场,拥有30万劲旅的他却再也不能顺利施展故技,竟至被只有东北野战军一半兵力的华东野战军包围而无法动弹。也许到此时,他才感觉到关内共军的威力与统帅足智多谋的战略战术。粟裕后来谈到淮海战役敌方的指挥时,认为杜聿明这位国民党能将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因此在印缅以及东北战场出风头。他说:“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他在印缅作战时,有美国的供应,出过风头;在东北时,有火车、轮船、飞机源源供应。但这次被我们包围在永城地区,突不出,守不住,被我们全部歼灭。”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7)
    中原野战军自11月25日包围黄维兵团后,负责直接指挥作战的刘、陈、邓乐观地估计,3天就可以全歼黄维兵团。粟裕则认为,黄维兵团被合围以后,我军难于以野战手段迅速达成全歼,势将转入以近迫作业为主的阵地攻坚战。黄维兵团比黄百韬兵团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3天消灭它是不可能的。果然,中原野战军部队由运动战转为攻坚战,一时不能适应,伤亡较大,5天以来进展依然缓慢。
12月1日,中原野战军司令部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首次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粟裕接通电话后,陈毅即请教攻打黄维兵团办法。粟裕详细介绍了近迫作业的战法。此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决定,“立即使用华野之7纵、13纵(预备队)加入进攻,其战法仍采用碾庄经验”。华东野战军13纵司令员周志坚后来在其1994年6月出版的《峥嵘岁月:周志坚回忆录》中记载:
(1948年)12月4日,我们奉华野首长命令,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具体由中原野战军1纵指挥,接中原野战军2纵原来的防区。接防后,我们又改为中野3纵指挥。部队一接过防地,我就指示立即连夜挖交通沟。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消灭黄百韬兵团时,我们在野战村落攻坚作战中,在大小宋庄、贺台子伤亡很大,我牢记这个教训,所以在战役第二阶段消灭黄维兵团时,我特别注意到挖交通沟,部队除了负责警戒的部队,全部扛起了洋锹,一夜之间,便在敌人前面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在双堆集消灭黄维兵团的整个过程中所有接敌阵地,全部采取了这一办法,使部队活动隐蔽,而不至于使部队在开阔地遭敌杀伤。敌人不知道我们接防。5日凌晨,敌85军二个师的兵力向39师阵地疯狂反扑,企图打开一个缺口,突出重围。激战竟日,敌遭受重大伤亡,116团乘势反击,敌人丢了400多具尸体和一些伤员撤退。从俘虏的口供中得知,这天天一亮他们发现我们这里地形变了,军装变了,一打起来,又发现枪声也变了。地形变,是因为我们连夜挖好了网状的交通沟,使地貌变了样;军装变了,是指中野部队穿灰军装,我们华野穿黄军装。枪声变了,我们用的大都是美式武器。敌人经过激烈反击,没有反得动,我们的阵线稳定住了。
此时,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得到情报:杜聿明向蒋介石建议,从山西、台湾、甘肃抽调几个军到蚌埠,与李延年、刘汝明合股北援;宋希濂兵团已由武汉向浦口开进;蒋介石派他的儿子蒋纬国率领战车部队到蚌埠参战。粟裕分析战场态势,认为南线阻援兵力不足。万一出意外,势将影响全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他估计,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作战还需十天到半月时间,可以再抽出部分兵力到歼黄战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
12月10日,粟裕即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中央军委、华东局,主动建议“再由此间抽出一部分兵力,以求先解决黄维(对邱、李暂采大部守势,局部攻势)”。经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同意和毛泽东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前委决定,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率3纵、鲁中南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于当天晚上南下参战。这样,就使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兵力达到12个纵队零两个旅,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处于优势地位。
应特别指出的是,陈士榘出发前,粟裕即特别交代,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原野战军。若干传记写道:“黄维兵团最后试图分散突围全部就歼时,陈士榘、陈锐霆(华东野战军特纵司令员)都接到陈毅指示:黄维兵团的东西华野部队一律不准拿,华野各纵队战斗结束后即时归建。于是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华野战地司令只得‘两袖清风’而归。”显然,这个叙述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实际上贬低了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的豁达与陈士榘、陈锐霆执行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命令的坚决。陈士榘、陈锐霆早已奉代司令员粟裕的命令,缴获的武器装备必须全部留给中原野战军,因而陈锐霆“这位原定负责打扫战场的华野战地司令”并非就要带走战利品,“两袖清风”早在计划中,“只得”一词显然值得商榷。当然,陈毅的指令起了强化作用,同样是一种高风亮节的体现。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8)
    战至12月15日,第二阶段作战胜利结束,全歼黄维兵团12万人。其中华东野战军派出的7纵歼敌10639人;13纵歼敌9274人;3纵歼敌642人。另据13纵司令员周志坚在其《峥嵘岁月:周志坚回忆录》中记载,13纵共歼敌17781人。他指出:“在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中,我纵毙伤敌10军军长覃道善以下4100余人,活捉18军军长杨伯涛以下13681人。除我纵补充自己几千人外,其余的约10000人,遵照华野首长指示,多数拨归中野第二纵队。”与此同时,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又将李弥兵团歼灭近半,将邱清泉兵团歼灭三分之一。取得了淮海战役的第二个巨大胜利。
在第二阶段作战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几个方向作战,加上情况复杂多变,特别是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全力突围,作战方式立即由钳制、阻击转换为追击、合围,这些都大大加重了他临机处置的难度。华东野战军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相当紧张。华东野战军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原野战军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第7、13、3、鲁纵及特纵主力共五个纵队;另以五个纵队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任务,保障中原野战军侧背安全,并作为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使用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极限了。然而,华东野战军各个纵队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1月18日,代前委书记粟裕签发华东野战军前委《关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部队情况简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于12月22日批示:“报告内容甚好”,并转发东北、华北、西北各野战军及兵团首长参阅。因此一阶段直接围歼黄维兵团以中原野战军为主,1月3日,中原野战军政委、前委书记邓小平也起草并签发了中原野战军《关于歼灭黄维兵团作战初步总结》,上报中央军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