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选载)

第14章


如何确定这三个战场的主要打击目标,如何处理主攻战场与钳制、阻击战场的关系,各个歼灭这三股国民党军,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负。
从淮海战役发起后开始,粟裕就一直在考虑选择第二阶段作战对象。早在11月7日的电报和8日的“齐辰电”中,他即向中央军委建议,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作战“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中央军委判断,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徐州之敌有南撤或不撤两种可能。因此在11月7日的电报中指出:“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可以说,粟裕与毛泽东都曾最早提出过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的设想,并把歼灭黄维兵团作为南线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毛泽东又一度设想“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夺取徐州”。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这时也提出,如果黄维兵团出永城或宿县,“歼击黄维为上策”。那时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刚刚开始,尚不能判明其余各部国民党军的动向,所以毛泽东于11月15日指示:“需待黄(百韬)兵团歼灭以后,依邱清泉、李弥、黄维三部的情况,才能决定作战方针。”粟裕在潘塘之战中曾设计诱邱、李兵团一部深入而加以歼灭,而该部惧于华东野战军威势,逡巡不前。根据这一情况,他于11月18日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华东局、中央军委:“邱、李东援部队进程甚缓”,“估计邱、李已不敢大胆东援,纵(敌)东援歼灭可能不大”,因此粟裕随时准备转移兵力到南线作战。
当黄百韬兵团即将被全歼的时候,南北两线战场态势发生明显变化:黄百韬兵团已无力回天,邱、李两兵团东援表现很不积极,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开始分别从蚌埠、蒙城地区向北增援。毛泽东于11月18日提出,在北线歼灭了黄百韬兵团,南线歼灭了李延年兵团、歼灭或驱逐了刘汝明兵团之后,“即可全力歼灭黄维,如像在碾庄歼灭黄百韬那样,获得一个伟大胜利”。同一天,黄维兵团进至蒙城地区,向中原野战军发起攻击。11月19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提出,华东野战军在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即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
粟裕分析后认为,这是当前最有利的出击方向,因此于11月20日复电,“完全同意刘陈邓指示”,决定“抽出四至五个纵队,必要时增加三个纵队,协同中原野战军歼击黄维、李延年”,针对刘、陈、邓准备同时“歼击黄维、李延年”的设想,粟裕进一步建议“首先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为主”,表现了他敏锐的战场洞察力。
11月22日,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解放军下一道盘中菜的黄维兵团,向中原野战军南坪集阵地猛烈进攻,出现了歼灭黄维兵团的有利战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中央军委再次建议先打黄维,并请华东野战军“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维作战”。
毛泽东于11月24日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指示华东野战军“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4天前就建议首先彻底歼灭黄维兵团的粟裕于11月24日、25日连复两电,表示“完全拥护先集中力量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决定“大力协同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并做出具体部署:抽调3个纵队,连同已交归中原野战军指挥的11纵,投入歼灭黄维作战;以3个纵队加江淮军区两个旅,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向西向北进犯;以8个纵队监视和钳制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使其不能向南向西增援。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5)
    经过毛泽东与前线将领的反复磋商、协调,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方针确定下来了。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除先后派出5个纵队直接参加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外,还担负着钳制、阻击南北两线国民党军1个“剿总”指挥部、5个兵团约40万人的作战任务,这是甚于直接解决黄维兵团的三副重担。因此,粟裕晚年谈到淮海战役时说:“在大兵团作战中,钳制、阻击方向集中相当大的兵力;有时大于主攻战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就是这样。钳制、阻击战场不仅直接保障主攻战场,而且关系到战役下一阶段的发展,稍有失误,便会给全局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我钳制、阻击敌人一个剿总指挥部、五个兵团,兵力约40余万人,距主攻战场最近只有五六十公里,其对全局的影响是可以想见的”,他还说:“我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经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征,带病指挥。战役结束以后,这个病大发作起来了,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能参加。”
在第二阶段作战方针商讨过程中,粟裕在11月20日的电报中判断,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徐州之敌与蚌埠、蒙城之敌有“以宿县为中心对进,以图打通津浦线联系之极大可能”,因此决定以8个纵队成大弧形包围徐州,监视和钳制徐州之敌,阻止其南援。以4个纵队加2个旅阻止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进,“全力保刘陈邓歼黄(维)胜利”。
果然不出粟裕所料,11月23日,黄百韬兵团被消灭,蒋介石急令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副司令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决定“徐州方面以主力向符离集进攻,第六兵团及第十二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共军,以打通徐蚌间交通”。这时,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早已严阵以待。北线经3天激战,由徐州南下的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仅仅前进10到15公里,到第三天再也无法前进。而南线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刚刚前进到任桥地区,就受到华东野战军猛烈打击。11月26日,华东野战军部队攻克任桥以东的灵壁,威胁李、刘两兵团侧背,李延年、刘汝明立即指挥所属部队缩回浍河以南。由蒙城北进的黄维兵团则被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部队包围在双堆集地区。这样,蒋介石的南北对进计划刚刚开始即破产了。
在第二阶段中,粟裕一直最关注徐州杜聿明集团的动向。他后来回忆说:“我分析杜集团下一步的动向有两个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围。敌人突围对我并非不利,因为如敌人固守徐州,以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为依托,将加大我军歼击该敌时的难度。问题是如果敌人突围,我们必须把敌人围死在一定的地域,以求全歼。我们决定不把敌人堵死在徐州,而准备对付敌人突围”。
11月28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来电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可能。”接到中央军委来电,粟裕进一步分析敌我态势,认为杜聿明有不待黄维被消灭就放弃徐州的可能,并且判断他逃跑的方向有三个:“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三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兵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敌人极大可能走这一路。一旦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大变化,所以这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着”。因此,在兵力部署上,他准备重点对付徐州杜聿明集团向西南逃跑。
11月29日,粟裕将分析及部署上报中央军委、刘陈邓和华东局后,毛泽东于次日复电认为:“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
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 第二部分 淮海战役第一功臣(下)(6)
    但同日,中央军委根据地下党所获取的杜聿明撤退计划,很快又给粟裕发来电报,指出杜聿明集团向东南方向逃跑的可能性最大,指令华东野战军“务使敌人不能向这两个方向逃跑”。正指挥徐州以南阻击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负责人谭震林、王建安根据杜聿明的部署重点在东南面的情况,也认为他将向东南撤退。
收到电报后,粟裕颇费踌躇。他后来回忆说:“我虽认为敌人不会由此方向逃窜,但又有情报。万一敌人由此方向逃窜,而我军部署失当,个人贻误军机且不说,势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情报吧,如果杜聿明不从这边走,而是向西南,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经过再三分析比较,粟裕确认,杜聿明集团走两淮和连云港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决心将华东野战军在北线的7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东西两侧,把注意的重心放在西南方向。他认为,采取这样的部署,即使杜聿明集团向两淮或连云港方向逃窜,受地形条件的限制,逃跑的速度也不会快,华东野战军部队也可以赶得上。
11月28日,蒋介石果然决定于11月30日撤出徐州,走粟裕判断的第三条道路,经永城到蒙城、阜阳地区,解救黄维之围。
当天,杜聿明自以为聪明地搞了一个小动作:全面发动佯攻以迷惑粟裕,当天晚上秘密撤出徐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