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

第52章


有些顾客散买,其它的各选各的包装,大家的平均价格不同,但不是价格分歧,因为所有顾客都有同样的选择。
综观市场的一般现象,不同的包装花多眼乱,而讨价还价的行为很多时是以购买量的多少议价的。有垄断性的生产者永远看市场的整体作决策,觅价很少是单觅一价,而是觅多种包装(全部或零)与价格的安排。
「死三角」的浪费买卖双方都受损,若交易费用容许,双方都要把这三角清除。没有交易费用,死三角不可能存在。有交易费用,市场有数之不尽的包装与价格安排。我认为因为完全漠视了交易费用,传统的垄断觅价(不限量觅一价)分析对解释行为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经济解释》之五十六)
第二节:什么是价格分歧?
价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同样的物品,对不同的顾客或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经济学课本通常说价格分歧要在不同的市场才能推行,因为顾客知道有高低不同之价,取低舍高,分歧不能成立。
以分析价格分歧而知名于世的史德拉(G. J. Stigler)曾经在课堂上对学生说:「你们不可能在一家商店之内,找到同样物品有高低不同之价。」一位坐在后排的学生举手响应:「就在大学邻近的那家电影院,说明成年人收费二元半,学生一元半。电影是一样,座位是先到先选,电影院是同一家。」史德拉听后,在讲台上尴尬地行来行去,行了好一阵,突然大声叫:「我会把那电影院烧掉!」
同样物品,同一商店,可以有不同之价,但必须能成功地把顾客分开。香港的地铁,老年人与学生都是半价。这是价格分歧,但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要以身分证为凭,学生有学生证,顾客是被分开了的。一九八四年初的农历年宵,我带一群学生在香港的街头卖桔。同时同地,同样一盆的桔子,我们开高价,与顾客讨价还价减下去,差不多每个成交顾客之价都不一样,同一时间,最高与最低的相差三倍。这也是价格分歧。我和同学们与顾客议价时尽可能分组隔离几公尺,而有时说些谎话是免不了的。
看来简单不过,任何人应该一见而知的价格分歧,其鉴别往往非常困难,就是经济学大师也往往搞错了。我们要分辨哪个现象是价格分歧,哪个不是,是因为不同类的现象要用上不同的假说作解释。指鹿为马,解释就有失误。我可以举出三个大原则来协助价格分歧的鉴别;三个原则都符合,鉴别差不多万无一失。我说「差不多」,是因为好些时其它的因素混在价格分歧之内,使观察到的不是纯为价格分歧而起。
(一)物品要相同
同样一只手表,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商店,价格可能不同(就是撇开讨价还价也可能不同)。这通常不是价格分歧。不同的商店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服务,不同的保证信誉等等。把这些与手表加起来,同样的手表就变为不同的物品,而顾客购物往往不是单看物品决定的。
香港的医院及医生收费,与好些外地的安排类似。头等病房与普通病房不一样,前者的收费高出好几倍。这当然不是价格分歧。但医生的收费跟病房收费的图案走。同样的病,医生收诊费,头等房客比普通房客也高出几倍。虽然医生诊治富有的病人可能比较用心,或对头等房客多诊几分钟,但诊金相差那么远,而医生又是同一个,价格分歧的成分是存在的。
有些经济学者说国际飞机的头等票价比普通位的高出四倍,是价格分歧。这是不对的。但究竟有没有价格分歧的成分呢?几年前我坐在飞美的头等机舱内,为了好奇在机上走来走去,作过大略的估计,答案是没有价格分歧的成分。一个头等位所占的面积,比普通位所占的在四倍以上。服务员的分配,以乘客的比例算,也是四倍以上。食品的供应头等远胜,而头等位在机前,震动与声浪也较低。近两年来,好些长途飞行的国际班机,把头等位改装为商务客位,定价减半。
我自己的书法作品交出去,同样大小的不可能写得一模一样,同与不同只能以水平论之。同是四呎整张,要不是免费送出去,就是收价数千。但通常这不是价格分歧。免费的应酬作品,要不是碰巧写得好一点,就是应酬罢了。收费呢,不碰巧,而是写得拼命。国画行内的所谓「应酬画」,可不是胡乱想出来的。
但我不能否认,我有些应酬书法作品,碰巧地写得好。这算是价格分歧(同样是零价),但可不是刻意地这样做。另一个有趣而重要的现象,是「诚意」可以代替价格。一般而言,无论你怎样说喜欢我的书法,总不如出个价来得有诚意。但有时不出价的诚意明显,我就不作为「应酬」地下笔了。
(二)成本要相同
物品一样,但因为成本不同而价格不同,就算不上是价格分歧了。价格分歧永远是指同一个生产出售者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顾客。既然是同一生意者,同样产品的平均成本应该一样。若成本不同,产品在质量上应该有点分别,那就算不上是同样的产品了。
问题是好些时我们看来是完全一样的产品,同一卖家,其成本却不相同。因为成本不同而向顾客卖不同之价,不是价格分歧。
回头说我和学生在街头卖桔的例子吧。年宵之夜,桔子市场的需求变动得非常快,晚上九时之后客似云来,十一时后散去,午夜后又再回升。在前文我说同样的桔子在同时同地以不同之价出售,是价格分歧。这里重要的是「同时」。不同时间,顾客多少不同而引起的价格不同,就算不上是价格分歧了。客似云来之际,卖出的桔子的平均售价上升,是因为成本上升!我出较高之价你不买,有人买,我不会低价卖给你,因为他人愿意出的较高之价就是我较高的机会成本。
同样,打长途电话,繁忙时间的收费是较高的。这也是因为卖家的机会成本较高,不是价格分歧。在经济学上,这种因为在时间上需求上升而升价的现象有个名堂,叫作peak-loadpricing。明白成本是什么的经济学者知道这不是价格分歧,不明白的就说是了。
给同学们出一个试题吧。香港的电影院,星期二大减价。这现象是不是价格分歧呢?我认为是价格分歧。理由如下。星期二的电影票价低于周末的,不是价格分歧,因为周末是peak-load时间,机会成本较高,但星期一、三、四的市场需求应该与星期二的没有多大分别。我说是价格分歧的主要证据,是不同的电影院都选在星期二大家一起大减价,而这决定是由香港戏院商会提出的。不是自由竞争的选择,不反映成本的变动。
(三)价格安排要不相同
这项是我发明的,因为比较新,懂经济学的可能不习惯。
首先回到我在上一节提出的,一个出售者可以同时供应多个不同的包装,量之大小不一,而每包的总价及包内的平均价不一样。这不是价格分歧,因为不同的顾客有同样的选择。你的平均价比我的高,但你不选我的,自愿付高价,出售者对你没有「歧视」。香港电影票价的例子又怎样了?我说是价格分歧,因为你要在星期三才有空看电影,但不能选付星期二的票价。
一个苹果,市场售价二元,你和我付同样之价。但我吃十口才不再吃下去,你吃了四口就放弃了。以每口算,我的价是每口二角,你的价是每口五角。大家每口之价不同,但不是价格分歧,因为苹果之价你和我付的都是一样,每个二元。这苹果例子似浅实深。好些经济学者将类似的例子看作价格分歧,指鹿为马,分析就有失误。要记,这里苹果例子的价格表达,是以只数为量。价格分歧只能从只量的安排算。
甲用信用卡,等到要算利息的前一天付款;乙用同样的信用卡,到期前两星期就先付了款。甲的费用比乙的低,有经济学大师说是价格分歧。这不对,因为甲乙二人的信用卡的收费安排都是一样。
甲到某餐馆用膳,获赠券五十元,说明再光顾可减价五十;乙受到同样的待遇。但乙回家后遗失了赠券,再光顾时要比甲多付五十元。也有大师说类似的现象是价格分歧。也错,因为甲与乙有同样的价格安排的选择。
觉得浅吗?不见得吧。在下一章分析捆绑销售时,我会指出这个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大名鼎鼎的话题,众多高手认为是为了价格分歧而「捆绑」的,是犯了苹果以每口算价的失误。
(《经济解释》之五十七)
第三节:价格分歧的理论
传统上,价格分歧有三等。第一等与第二等大致相同,所以传统的分析大概只有第一等(first degree)与第三等(third degree)。在现实世界中,价格分歧的现象不限于这三等,但三等之外的通常与交易费用有关,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漠视交易费用,顾不及也。且让我从传统说起,然后谈传统之外的价格分歧。
第一等又称作无瑕价格分歧(perfect price discrimination)。这就是我分析过的榨取全部消费者盈余的行为了。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曲线,无瑕的价格分歧是按不同的需求曲线收取不同系列之价,或向不同顾客收取不同的入场费,又或收取不同的全部或零之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