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

第37章


这就意味着意大利海军的主力舰船“被迫脱离战争”,而意大利一向把它们视为“在地中海的海上和地面战争的中流砒柱”。从此意大利海军只得利用小型军舰为补给船队护航了。   
  密布水雷 
  西西里岛至突尼斯的西西里海峡是意大利海军前往突尼斯的必经之地。过去,意大利海军为封锁马耳他岛,在西西里海峡的东端布设了一条宽阔的水雷带。盟军在法属北非登陆后,为防止盟国海军从西边进行的进攻,意大利海军又在西西里海峡的西端布设了一条新的水雷防线。这条新的水雷防线从比塞大港东北起至斯凯尔基沙洲止,长达80 海里。1942 年11 月底开始布设,同年12 月完成,新的水雷防线布设成功后,驶向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的意大利船队几乎完全避开了来自西边的盟国海军的攻击。东西两条水雷防线保护着西西里海峡上的航道,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觉得安全多了,不由得暗自庆幸。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盟国空军侦察机发现了意大利海军的布雷活动,报告送到英国地中海航队司令兼盟国海军司令坎宁安海军上将桌上,当时坎宁安正忙于协助艾森豪威尔指挥“火炬”战役,英美两国海军抽不出舰只加以破坏和阻止。到12 月,盟军己登陆成功并巩固厂既得阵地,有人主张立刻派海军舰只清除意大利人布设的水雷,坎宁安起初也想立刻派出军舰,可这位经验丰富的海军将领很快否定了上述建议。坎宁安想到了一条以毒攻毒的妙计:在意大利水雷防线内布设新的雷区,堵塞意补给船队的航道,使意大利人作茧自缚。主意已定,坎宁安亢刻命令英驻马耳他岛海军分舰队采取行功。 
  英马耳他海军分舰队受领任务后,仔细研究了意大利人新的水雷防线和航道。他们发现意大利两道水雷防线夹着的航道宽仅50 海里,遂决定在靠近比塞大和突尼斯城一侧布设雷区。他们派出“韦耳什曼”级布雷舰。布雷舰一般日落时离开马耳他岛或崩内港,快速驶入意大利人的补给航道,把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水雷敷设到海中,许在大亮之前返回某地。 
  起初意大利人尚未察觉英国海军的布雷行动,后来不断有船只触雷沉没的报告送来,意海军才明白过来。针对这一严峻局面,意海军总司令部进行了多次研究,可总是争吵不休,始终拿不出可行的方案。这也难怪,意大利自1940 年年中参战迄今,经过两年半的战争,意大利的扫雷舰已残存不多,其低劣的技术性能又不能适应大海区的扫雷作业。更有甚者,在英海军布雷区,盟国空军握有绝对制空权,那里的海域气候恶劣,风暴不断,这一切都使意海军畏之如虎。意海军曾尝试过消除英国水雷,但损失惨重,收获甚小,很快便放弃了,听凭英海军在航道上布设“拦路虎”。 
  对英海军布设的水雷区,意海军船队绝大部分是以付出舰船损失的代价后才发现的。每当有舰船触雷时,便在西西里岛海峡的航海图上用虚线把禁区标示出来,让其它舰船知道:此处有雷,不得通行!英海军的水雷区越来越大,意大利人的虚线越来越多。最后意大利人终于发现在埃加迪群岛和突尼斯诸基地之间的地带,只剩下一条长达40 海里的“胡同”,这条“胡同”宽度不过1 海里。意大利海军要护送一支支巨大的、混合编成的船队通过这个1 海里宽40 海里长且无航标的海上“胡同”,再加隆冬季节雾雹交加、海浪汹涌和盟军的空袭,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海员们望而却步,望海兴叹:“这真是死亡之航路!” 
  由于这条航道如此狭窄,意海军总司令部便令舰船改道向邦角――埃加迪群岛雷区以东航进。可是选择这条航线的船队势必通过邦角以下的水道。 
  而这条航道因1942 年11 月初意方自己布下了新雷区,所以在任何一点上其宽度都没有超过3 海里。事实上,在某些区段,连半海里都不到。尽管如此,在盟国海空军还没有对其实行联合封锁前,意大利人宁愿走这条航道。到1943 年2 月,盟军加强了对这条航道的联合封锁,这条航道的风险也和另一条航道一样了。   
  小型军舰上阵 
  1942 年12 月2 日的海战后,意海军不敢再用运兵船运送部队去突尼斯,那意味让部队去送死。遂改用驱逐舰。可每艘驱逐舰一次只能航渡300 名军人,驱逐舰的数目又少得可怜,难以完成任务。 
  此时的到突尼斯的补给线已成为压在意大利海军身上的一座大山,意大利人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主力舰船被迫脱离了战争,只好以驱逐舰担任护航任务。可为了航渡部队的安全又被迫抽出驱逐舰运兵,护航的任务只好让小型军舰接替。 
  绝大部分船队的护航由护航驱逐舰担负起来。护航驱逐舰的吨位和作战性能比驱逐舰差得多,可没有更好的办法。护航驱逐舰的数目也少得可怜。1943 年第一季度,用于为去突尼斯的船队护航的护航驱逐舰,每日从未超过10 艘,2 日末时一度减至每日5 艘。到了1943 年第二季度,情况变得更糟,剩下的护航驱逐舰干脆留在西西里海峡,舰长很少离开舰桥。每艘护航驱逐舰每月出勤多达28 天。甚至连进港稍息之际,也经常处于盟军飞机的轰炸之下,舰员们不分昼夜高度紧张,以致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为了向突尼斯抢运兵员和物资,意大利海军搬出了全部家底,使出了浑身解术,把登陆舰、大小鱼雷快艇都用来协助护航;拖船用于极其危险的海上救助,拖救受伤舰船。总之海军的所有辅助舰艇,形形色色全都派上用场。1943 年初起,新的护航舰只也从反潜作战中抽出来支援护航。 
  补给舰沉没很多,建造赶不上损失,只好把机帆船和渔船搜集来应急。这些商船的海员们知道前往突尼斯的航道危险万分,不是被盟军飞机轰炸,便是被盟军的潜艇和水面舰队击沉,因此千方百计逃亡。可是大部分不得不在法西斯淫威下被迫踏上送死之路,有这么一位海员,他已从西西里海峡两次死里逃生,又被迫第三次出航。他登上装载军火的“曼内斯”号补给船.在西西里海峡的航道上被盟军轰炸机击中,船立即爆炸,顷刻间人船俱无踪影。   
  邓尼茨碰壁 
  卡尔・邓尼茨(1891―1980)是法西斯德国海军名将,潜艇战专家。他指挥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四处游弋,使盟国的商船队和护航舰队蒙受了惨重损失。1943 年1 月30 日邓尼茨接任德国海军总司令。他上任之时,突尼斯的地面作战正如火如荼。邓尼茨深知:德意部队在突尼斯的作战取决于意大利能否给他们从海上提供补给。邓尼茨对意大利海军不能提供足够的补给十分不满。 
  邓尼茨自靠奋勇,向希特勒报告说:德国海军打算尽一切可能对执行补给任务的意大利海军在人员和物资上给以援助,并愿专程飞往罗马会见意大利海军参谋长里卡尔迪海军上将。希特勒正力突尼斯的补给问题犯愁,因为前线几乎天天都吵着要援兵、弹药和给养。现在邓尼茨主动请缨,希特勒格外高兴,立刻表示同意。希待勒还给墨索里尼写了一封信,让邓尼茨带上。 
  1943 年3 月17 日,邓尼茨一行抵达意大利首都罗马,随后在里卡尔迪海军上将陪同下拜访了在帕拉佐威尼斯的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用德语同邓尼茨交谈,对于德军参加掩护驶向突尼斯的运输队表示完全赞同。 
  接着邓尼茨与里卡尔迪海军上将和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的高级军官进行会谈。但会谈进行的很不顺利。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怀疑德国海军要插手和控制意海军,他们对邓尼茨的指手划脚表示反感。邓尼茨起初以海军名将和海战行家的口气说话,遭到意大利同行的冷遇后才醒悟过来。随后他极力使里卡尔迪及其伙伴们相信:德国海军是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才主动就向突尼斯提供补给一事提供援助。最后双方勉强达成了协议:同意一个德国参谋部进驻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德国参谋部由一位对指挥和掩护护航运输队颇有经验的将军率领。此外,双方还商定,为了掩护运输船队,德国海军负责提供了防空武器,意大利海军则把6 艘前法国鱼雷艇转让给德国海军用在突尼斯交通线上的掩护任务。 
  邓尼茨于3 月18 日致电希特勒,汇报他与意大利海军签署的有关协议,同时要求说:“对确保海上补给线的安全来说空军必不可少,”“仅靠海军单枪匹马必然难以抵御目前和将来的空袭。”希特勒当然知道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道理,可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后,他正聚集力量准备重新夺取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已没有空军可以调注意大利。所以,当邓尼茨出访回来时,他对邓尼茨说:“必须抗击敌人的空袭,不过要由海军采取低空防御措施加以改善。”邓尼茨听后顿时心凉半截。明摆着的,希特勒又把球踢回海军,没有空军的强有力配合,海军无论如何是无法有效地抗击盟军的空袭的。 
  邓尼茨返回德国后,便决定派卢格海军中将担任驻意大利海军总司令部的德国参谋部参谋长。卢格自1940 年德军占领法国北部起,就一直担任德军驻法国北部和西部海岸地带保安司令,在濒陆海区执行掩护任务和掩护扩航运输队方面积累厂丰富的经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