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锁清秋

第11章


酒过三巡他的话厘子渐渐打开,“记得前些日子你说过,历史学得不错?”
    “奴婢至今还记得教科书扉页上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每一位君王都希望皇权世代传承,所以朕今日不问三皇五帝,也不问你那个时候的事儿,你还是给朕讲讲咱们大清吧。”
    “自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算起,至1912年宣统帝逊位止,大清总共立国168年。期间共有10位皇帝即位大统,年号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不知还想听哪位皇帝的事儿?”皇帝犹豫不决,我就自作主张挑出两位,拣要紧地讲了起来。
    “嘉庆皇帝永颙是入关以来的第五位皇帝。嘉庆四年亲政后着手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了奸相和坤。他曾下诏鼓励大臣直言,并褒奖起用在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他本人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情“纤悉无隐”,但因其对内政的整顿力度不够,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政局的颓败。”说到这里我停了下来,因为不确定他有勇气听下去。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今日你我在此闲话古今,无论说错什么,朕都赦你无罪。”
    “他在位期间农民起义前赴后继。比较大的如川、楚、陕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虽在嘉庆十年被镇压,但大清的国力因此受到削弱。特别是嘉庆十八年,有天理教徒在太监的接应下冲进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皇帝下令屠杀冲进皇宫的教徒,并捕杀了头目,才将暴动镇压下去。
    这是一位守成之君,他父亲乾隆皇帝也算得上英明了,偏在紧要处用错了两人。一个是家产抵得上大清十余年收入总和的和坤,另一个就是面对内忧外患,而无力回天的嘉庆帝。至此,大清开始走向衰落。所以后人们常说,大清走向衰败的祸根实在乾隆朝。”说到这里我不能不再瞧康熙,他现在的表情很复杂,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光绪皇帝载恬是同治皇帝的堂弟,醇亲王奕譞次子,慈禧皇太后的内侄。四岁登基后,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十六岁归政。光绪二十年中日两国宣战,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史称“甲午海战”,战败后大清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二十四年,皇帝决心通过变法救国,但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于是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历时一百零三天,人称百日维新。”
    “放下载恬变法的内容先不说,单是这份敢于革新的勇气就已让朕佩服了。可惜他自幼教养于深宫没有励练,所以功败垂成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孩子少年时的境遇,与朕多少有些相似,不同的是朕要对付的是外臣,而制约他的是皇太后。”他又陷入了沉默好像有什么要说。
    “朕的继任是雍正皇帝吧?不妨讲些胤礽的事给朕听。”这才是他此行的真正目的。
    “回皇上的话,胤礽是理亲王,雍正帝是皇四子胤祯。”说这话时尽管很忐忑但还是认为,像他这样的智者是不会改变历史进程的。
    “什么?!”康熙很吃惊,美酒洒了,金箸掉落在地。“你肯定没有记错?”
    “不会记错的。胤礽在康熙四十八年,五十一年,被您冠以不仁不孝的罪名,废去了皇太子名位,幽禁于咸安宫。新皇登基后,将其迁居到祁县郑家庄。据史书记载,他于雍正二年病逝,死后被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
    “朕对这孩子寄予厚望,怎么会废了他呢?”但我言辞凿凿,由不得康熙不信。据说这位守缺殿下也是自幼骄纵惯了的,其一生之坎坷,与李世民的太子承乾颇为相似。
    那晚他喝醉了,睡得极不安稳。宫女燃上安神香便退下,我则一直守在床前。子时过后实在支撑不住,才伏在床边睡了。
    朦胧中感觉有人在动,睁眼一看是皇帝醒了,正在揉搓太阳穴。看那样他头痛得厉害,我凑上去帮忙,可伸出去的手竟被他挡开了。好半天我才明白过来,也许康熙现在真正需要的是一粒“定心丸”,便跪在他面前直陈心意:
    “陛下且放宽心。刚才的话秋儿决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否则让我五雷轰顶不得好死!”其实我并不相信誓言,但此刻还有比它更有用的表达方式吗?
    听见这话他亲自将我拉起,疲惫地说:“你的为人朕是信得过的,原不是为的这个。你身子弱,赶紧歇了吧。”说罢快步下楼,踏着浓重的夜色离开了。
 
梧桐锁清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第十章 桃仙
章节字数:1375 更新时间:08-03-08 15:05
    
    昨日还是晴空万里,今早起来天就阴了。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挨到午饭后,天空终于下起了小雨,一丝丝一线线,荡漾在天空中,弥漫了整座畅春园。
    没防备会落入“篷莱仙界”,郁闷的心情一下子畅快了,独自撑上油纸伞向桃花堤奔去。
    路过清溪书屋时,不由放慢了脚步。侧耳倾听,院子里面静谧无声,墙角边有几枝凌霄藤从里面探出头来。自从那次酒醉后就没见过康熙了,不知道他最近在忙些什么?有心上前扣门,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毕竟那高墙围着的是皇帝寝宫。
    执伞西行。绕过几座亭台殿阁,两旁视野突然开阔,一个人工湖出现在眼前。从我这里望去,长堤蜿蜒舒展,好似游龙贯穿过湖面。
    走上大堤发现康熙也在,不由地心神一荡,此刻他正拿着饵料向湖中抛洒。我还在犹豫要不要过去,他已经扭头发现了我。
    “怎么撑着那个,下雨了吗?”他指了指雨伞,然后又朝天上望了望。天哪,他在这呆多久了?
    “今天的风不伤人,咱们在堤上走走,那边桃仙开得正好。”
    远处桃花烂漫可他心绪不宁,四目相交也是稍触即离。为什么?我在心中酝酿一番,终于决定打破沉默。
    “陛上刚才提及桃仙,不知您更喜欢谁的描写?”
    他似乎在内心作了一番权衡,吟出了《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两句难道不是‘人面不知君何往,空伴桃花与春风’?”半个多月了,果真忙到了连见一面的工夫都没有的地步吗?
    他第一次笑了,给我讲起关于这首诗的典故:“诗人崔护考进士不第,于清明节去城外散心,途中突然觉得口渴燥,来到一处桃花盛开的门前讨水。村姑热情地端出水碗,他因心情不好,喝了水什么也没说就离开了。
    第二年诗人再来,只见那户人家大门紧闭,那树桃花含笑于春风中,就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等到诗人再次拜访,竟然听见门里传出哭声,原来女子自诗人走后一直神情恍惚,回家来看到题诗后更是心生悲伤,没有几日竟然与世长辞了。”
    “后来有好事之人说,此女是作了桃花仙子升天去了。”康熙在最后给这个故事,添加了一个近乎美满的结局。难怪他刚才称它们为“桃仙”。
    “只为了一次邂逅便舍了性命,那女子与我清姐姐真有得一比。”话一出口,我突然醒悟:他原本就是在说姐姐!
    果然他抓紧我臂膀,冲动地说:“秋儿,千万莫学你姐姐的样子!”我被他弄疼了,脸上极不自然,可他并不理会。“不管发生怎样的事,你都要好好地活下去,朕要你这一生都如往日般快活!”说完他放了我,两行清泪顺着脸颊留下。
    不是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吗?可是现在天地无恙,别的也都一如我来时的样子。现在我终于明白:他的心意变了!既然事已致此,我无需再多说什么,默默地为他擦去泪水,然后飘然离开了。
    行至转弯处我再回首,见康熙仍在大堤上站着,甚至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
    月圆之夜,我回到了家。可能是康熙有过交待,父母亲见我回来很平静,甚至还在回避这件事。能在这个时候不被人搅扰,我真要感谢康熙的良苦用心。
    读书,写字,捉迷藏,荡秋千,看上去我又回到了以前的日子,但其实我更喜欢去爱晚亭了,现如今我也在那里寄放的相思。
    
    
 
梧桐锁清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第十一章 赐婚
章节字数:3412 更新时间:08-03-08 15:10
    日子过得百无聊赖,才想起了那包白菜种籽。哪知还引出一场风波,不就是为了怎么洒种?小厮顺子和周妈妈从早晨吵到了现在,看情形还没有收兵的迹象。
    原以为将菜种和耕地分成两份,再交给他们料理就会风平浪静。没成想两人又提出比赛,要以明年的收成定输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