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

第5章


  制伏当众说话的4种恐惧
  担心表现不佳
  你并非孤单一人。担忧自己在讲台上的表现的大有人在。它困扰的不仅仅是“菜鸟”级人物,更包括了许多舞台经验丰富的老手:即使在舞台上活跃了50余年,海伦·赫斯依然担心自己临上场的那一刹会忘记开场白的台词。瑞德·斯凯顿上台前则总要歇斯底里地大大发作一通。芭芭拉·史翠珊的舞台恐惧症在圈子里早已是“臭名昭著”,因此她多年来不敢在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即使是最富实践经验的语言高手也要和紧张的情绪作战;它实际上恰恰标志着你是一位真正的口才大师。在一场晚上召开的会议上,一位女士开门进入一间屋子后,惊讶地看到当晚要在会上作关键性发言的演讲者正在屋子里发了疯似地来回踱步,她便问他为什么会这么紧张。“你这是什么意思?谁紧张了?”他不解地问道。“如果你不紧张的话,”她回答道,“你在女士洗手间里做什么?”
  1.保持内心隐秘的力量。在一群观众前发言似乎是最富公众性的行为之一,然而你仍然有权保持自己的隐私。你无需向大家公开解释自己的紧张和焦虑,而是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秘密隐藏在内心深处。让其他人察觉你的焦虑情绪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反之,如果你表现得非常自信,那么你也就确实能够感受到对自己的信心。很少有人会显示出过分的焦躁不安,无论事实上他或她的内心有多么惶恐。
  在我的口才学课堂上,95%的人看到自己讲话时拍摄下来的录像都会非常惊讶。从屏幕上他们根本察觉不出自己当时的紧张情绪,但他们不得不相信相机镜头和来自于听众的积极的回应。将恐惧释放出来就意味着当你感到紧张时,你必须充分认识到它不会对你造成很大影响;听众无法知道你其实有多么紧张,同时他们也不能看到你内心深处的思虑。
  记住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在深夜走过一片墓地时是怎样被惊吓的。刚开始他大大咧咧地走着,还随口吹着口哨,什么事也没发生。不过后来他决定走快点儿,可是加快了速度之后他就忍不住开始跑了;等到他真的撒开腿往前跑的时候,他已经觉得非常害怕了。和这个故事相比,公众讲演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要加快步子。不要屈服,不要显示内心的恐惧,并且请对此缄口不言。
  2.情境预设。设想总会有某种实现的方式。如果认为台下的听众对你充满敌意,你可能会采取防卫性的姿态,从而必定会使得观众疏远你。事实上,如果希望如愿以偿地给别人留下得体的印象,你不妨尝试一下情境预设,这一招对许多公众演说家和表演者都很实用。闭上眼睛,回忆一番上场演讲中的积极面和听众们善意的回应,并且试想听众都是和蔼可亲、心胸开阔和愿意接纳外界事物的。将该场景当成现实保留在脑海里。情境预设同时也很适用于尝试那些你不敢开口的新笑话或开场白。设想一下听众的积极回应吧,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冲破恐惧的屏障(3)
  伟大的奥林匹克跳水运动员格雷格·洛格尼斯总是会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设想一次完美的跳水,即使他没有成功地站在跳板上的“黄金起跳点”上也是如此。所谓的“黄金起跳点”指的是跳板上能够给予运动员明显起跳优势的区域。洛格尼斯却能扭转局势,使得自己的跳水转变成了一场完美的演出。结果金牌最终依然落到了他的手中。同样,即使一切并非那么理想,即使你心跳如雷,你仍然能够为听众带来一场出色的讲演,而关键即在于设想你已经触及到了那个“黄金起跳点”。当我站在讲演台上时,我总是假设一切皆处于我掌控之下——我是一位多么举止优雅、独具魅力、温暖亲切同时又热情洋溢的表演者啊!情境预设的要害恰恰在于控制你头脑里对于自己的印象,切忌让你自以为的听众正在思考的内容影响到你对自己的看法。
  设想你正在出演渴望的角色,好戏正在上演。无需担忧自己看上去会显得装模做样,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性格上都是多面体。你希望表现出自信的一面,那么你已经越来越信心十足。经过练习之后,自信会在你身上自然显现,而情境预设正是获得信心的强有力的武器。
  3. 巧用肢体语言。正如情境预设是演讲者武装头脑的技巧一样,下面三个方法能帮助你的举止能够更加优雅自如:
  正确的呼吸。注意用鼻子深呼吸,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轻易感到口渴。
  逐步放松。暗暗使劲收紧身体各个部分,从足部开始,再逐一放松。濡湿出汗的情况和紧张情绪将会因此得到缓解。
  放松颈部肌肉。从一侧肩膀至另一侧肩膀活动头部,这可以有助于放松你的喉咙和声带。
  上述练习中大部分(至少前两项)在讲台上也可以做到,而无须一定要在浴室里对着镜子才能完成。
  4. 练习5个P:
  呼吸(Prana):“Prana”在印度语里是“呼吸”的意思。用鼻子呼吸为何有利于纾解恐惧的原因之一在于,鼻孔和人体的边缘系统是相连的,大脑的该部位恰恰可以控制人类的情绪。因此,深呼吸能够使得你保持镇静,帮助缓解和控制紧张情绪。
  感知(Perception):此处的“感知”指的不是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指我们如何领悟周围发生的一切。两个人可能会在同样的时间遭遇同样的经历,然而其中的一个可能会把它当作一次离奇的冒险,而另一位则觉得这一切可怕之极。公众演说正是这样一种融入了当事人主观感受的经历。如果你总是觉得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带着自己的判断力来的,那么你肯定容易体会到紧张。其实大部分听众之所以坐在台下,并非是为了判断你讲话的优劣与否——他们仅仅只是希望能够学习到某些新鲜的观点或知识,或者是盼望能够轻松一笑、你能取悦他们。他们希望你表现出色。所以,请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将要讲演的内容,而非你自以为的他们可能会怎么看待你这件事情上。
  心理武装(Psyche yourselfup):别把自己当成你心目中的自己的样子,而是应依据你希望成为的理想状态的形象。讲演没有结束之前,你就可以假设自己已经听到了满场的欢呼和掌声。在空闲时间里一定要充分运用你的情境预设的创意能力,记住,不仅是演说前,而是见缝插针、利用每个空余的时段来做做白日梦。
  充分准备(Preparation):准备工作确实非常重要,接下来将用整整一个章节讨论这一主题。请务必记住:最令人恐惧莫过于未知的事物。如果你就像知道你最好朋友的电话号码一样了解将要发表的主题;如果你已经把演示中需要用到的所有小道具和辅助教具都已经列出名单(并已检查过两次);如果你在登上讲台之前就已让自己充分熟悉了周围的空间,那么就可以说你已经是万事俱备了。
  反复练习(Practice):你练习得越多,越能控制住整个讲演过程,你就越不会觉得紧张。也许你无需练习就能够做到很出色,但是如果反复练习,站在众多听众面前的你将更会表现得落落大方,而此时听众也会感觉到和你在一起非常舒适自然。
  5.“信心卡片”。姑且将之称为“信心卡片”吧,这些提示卡将能帮助讲演者组织信息,包括他希望发表的所有要点。这些卡片常常能在似乎难以操纵的局面中给讲演者带来某种控制感。第二十四章(“采用不同的风格”)会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运用“信心卡片”来使得自己更感舒适和安全。当然,所谓“信心卡片”不一定是卡片,它也可以是写字板,或者当你即将跑题或忘词时任何能够提示你下一个要点的工具。
  担心听众的反应
  听众们并非单独撇开你,将你弃置于不顾。事实上,你的听众们也许正在瑟瑟发抖,暗自庆幸站在台上的是你而不是他们。他们希望将控制权交到你手上,专心倾听和学习。只有你表现得自信、大权在握时他们的倾听才是最有效的。无论内心有多么紧张,伟大的演说家总能够向听众证明他们的完全控制能力。如果讲演者看上去局促不安,听众也会难以放松;只要充分展现出自信的一面,你就已经赢得了观众的欣赏。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主题是《怯场》的只容站立的会议,会上纽约芭蕾舞剧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弗雷德里克·兹罗特肯指出,如何对待观众将影响到我们恐惧和紧张的程度。他将其按焦虑的程度划分为三种:低等程度,中等程度,高等程度。低等程度的讲演者感到轻微的紧张,但会认为观众基本上是中性、不带任何偏见的。中等程度的演讲者则会假设观众对其持负面态度,结果导致封闭自己及和观众的隔离。他们躲藏在讲台后,避免和台下观众的任何眼神的交流和接触。高等程度的讲演者在这一误区方面行进得更远,并认为所有观众都是带有敌意的,他们在等待着自己犯错。
  冲破恐惧的屏障(4)
  1.和听众结为一体。在上面每一个案例中,听众都是同样的人,区别在于讲演者的想法。要避免这种一成不变的“我对抗听众”的怪圈,一种方法就是站在听众的立场而非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于听众的情况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自发地把他们当成朋友,而且越不感到紧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