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思录

第4章


活脱脱变成一台以皮带绞肉的机器。   
  当打到二十几下时,也站在圈里的老舍,皮开肉绽了,鲜血淋漓了,两腿麦秸秆一样在那里摇颤。他的眼镜早打飞了,他分不清站在圈外的是人,还是兽;分不清脊背上流的是血还是汗;他更分不清自己是在热爱了一辈子、也写了一辈子的北京城,还是在油锅滚滚、鬼影幢幢的炼狱……   
  下午四点半,老"牛"们被红卫兵押解到国子监街孔庙。那里已经堆满小山似的京剧行头--刀枪剑戟,蟒袍罗衫。红卫兵们手持舞台用的木刀,勒令他们将这堆行头一趟趟搬去院中间。行头点着火后,红卫兵又要他们在浓烟中跪成一圈,并用木刀往他们的脑袋上砍去。突然,不知哪个红卫兵喊了一声:"这老东西流血了,头破了,真他妈的太嫩!"被称作"老东西"的,正是老舍,鲜血从他的头顶上,一串串沁出,顺着额头,顺着脸颊,又流进脖子里……   
  老舍没有揩去。过去,他用高度完美的语言,编织了那么多美好的愿望;今天,他以一片凝固的鲜血,为这些愿望赶织了一块红色的尸布。   
  他死了,二十五日下午,发现他死于太平湖。有人看见,老舍从二十四日早晨起,就坐在太平湖西岸边,直至下午,身子像一尊雕塑,眼睛里溢出一股奇特、梦幻般的光。也许先生是在和叠影于湖面上的屈原、田横五百壮士对话;也许先生的心,随着《四世同堂》里被迫穿上白布红字坎肩的祁天佑,在古城蠕蠕游街,尔后,一直跟着他走进了护城河……   
  一九六六年八月的这一场"破四旧"的"红色恐怖",使远在太平洋彼岸的联合国也震惊了!   
  二十四日这一天,几十万红卫兵在苏联驻华使馆附近示威,"打倒苏修!""打倒勃列日涅夫"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荡九霄。并将大使馆所在的"扬威路"改为"反修路"。   
  几乎在同一时间,溃堤般的红卫兵冲进了教堂,在中央文革和公安机关的支持下,驱逐了八名罗马修女……   
  联合国讲坛上,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惊惶万状地感叹:   
  "那种在红卫兵们超乎常情、难以理解的制造惊慌和恐惧的活动中发泄的憎恨外国人的情绪,以及中国官方助长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和颠覆的政策和教条,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动乱、最扰乱人心的现象之一了。"   
  六   
  似乎这是旁枝野蔓的一节。   
  不。   
  要了解红卫兵吗?你还得了解站在红卫兵后面的那些有模有样的大人物。   
  要看红卫兵的悲剧吗?你不妨先看看那些大人物演出的一幕幕"喜剧"……   
  红卫兵动机与效果的分裂,大人物动机与效果的一致,由此可见一斑--   
  在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程世清的亲自主持下,由福州、长沙、南昌、洛阳等地的军事院校的党史教员们搞出了井冈山博物馆新的陈列方案。   
  根据程世清的指示:"位置不能一个个去摆,不能平分秋色,历史得为现实服务。"新方案里,"井冈山革命斗争博物馆"更名为"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陈列的指导思想是"三突出",即突出毛泽东思想,突出毛主席,突出林副统帅;陈列的内容由过去的历史为线索,改为以专题来组合: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贯穿其中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党内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   
  对于程世清此人的"魄力",江西人民的印象是异常深刻的,深刻到如同刀尖戳在心上的伤痕,至今难以抹去。这回,他又充分显示了他的"魄力",要钱批钱,要人给人,从北京、南昌等城市请来了几十个画家和美工人员,从浙江东阳调来了一批曾为人民大会堂施工的雕刻工、石工、泥工,木工也是本省手艺最佳的,计一百多人,于一九六八年元旦刚过,齐集井冈山。他要求:"忠不忠,看行动","劲往忠字上使,汗往忠字上流",一月施工,四月必须开展。   
  青铜般凝重的历史,轰然一声推倒在地,顷刻间,如一头瘦得只剩一身壳的、跪伏的病牛,任人宰割--   
  八七会议的转折意义不提了;   
  南昌起义的巨大功勋抹煞了;   
  有关红五军的内容全部撤销了……   
  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四军的一张关于向赣南闽西进军的布告上,落款处署有"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如何处理掉"军长朱德"这四个字,被列为几个重大疑难问题之一,提交纪念馆领导小组上商议。有人提出将这四个字折掉,然后翻拍成照片展出,因过于露骨未被采纳;有人建议用香火烧去,只要动作徐缓、细致,烧出来的小洞,颇像被虫子蛀出来的。此建议立即引起与会者的兴趣,有人补充,如果布告的四沿再烧去一些,可以分散某些观众的过分好奇,造成一种整张布告未被保存好的真实感……领导小组决定采用此种"技术处理"后,向程世清汇报,他当即表态:"这样处理好!"   
  朱德同志的扁担。井冈山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身为军长的朱德,也常常和红军战士们一起从宁冈挑粮上山。战士们见他军务繁忙,不要他挑粮,两次拿走他的扁担,他就在第三根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示意不准战士们再拿走。这是一个建国后便写进了小学课本、镌刻在一代代孩子们心中的故事。然而,这样一条扁担,也被进行了"技术处理"。作为实物,它被撤走了,在一幅油画里,却成为另一人手上的道具--黄洋界的那棵槲树下,挑粮在此小憩的毛委员、林彪,与随行的军民们热汗洒云天,谈笑落寰宇。由此,"林彪偷了朱老总的扁担",这又成了一个当今几乎全国老少皆知的笑谈。   
  油画《井冈会师》。远景是青葱的峰峦,欢腾的河水,盛开的杜鹃,悠悠的白云。两支部队在拥抱,欢呼……近景是一面闪动阳光的红四军军旗下,走着一身蓝布军装、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稍后是眉清目秀、神情谦恭的林彪。据说,一次中央军委常委在京西宾馆开碰头会,会前,江青送来几张这幅刚刚印制好的油画,说是代表中央文革送的。老帅们坐在各自的椅子上看着,像看一幅华君武或是丁聪的漫画,一个个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陈毅则突然站起来,将画往地板上一掼,"这算啥子井冈山会师口伐?分明是红卫兵会师嘛!"江青气得扭头就走。井冈山群众中也悄悄传说,说是朱老总逝世前几年,被迫赋闲,憋闷不过,又战地重游,再度上了井冈山。看了这幅《井冈山会师》图,拿起手中的拐杖,戳向林彪的脑袋,愤愤然说:"这小子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哟?!"   
  一九六九年九月,林彪偕同叶群、吴法宪、林立果等人来到井冈山。在费去半小时参观完纪念馆后,林彪对程世清说:"这个馆里的陈列是全国第一流的。"   
  历史被权力的粗暴蹂躏,有时还不如妓女。妓女起码有呻吟的权利,而这里,即使是一批精通党史、军史的专家、学者,开馆前来协助审查,也保持了铅块般的缄默……   
  只有几个外国人在这里说了几句真话,其中一位是锡兰共产党总书记桑穆加达桑。纪念馆最后一部分的通栏标题是"井冈山道路通天下,毛泽东思想照全球",版面上大都是新华社发的照片,内容为亚、非、拉各国人民如饥似渴地学习"毛选"。当看到了一张说明词为"锡兰人民成立了若干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的照片时,桑穆加达桑指着照片上正一起读"毛选"的那三个人说:"他们都是锡兰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你们怎么说是在锡兰国内拍的?"   
  一九六八年冬天,程世清又下令炸掉罗浮棋罗坳的牌楼,上面有朱德同志一九六二年三月上井冈山时的题词:"天下第一山"。炸毁的还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这十一个字,也是一九六五年春天派人专程去北京请朱德同志题写的。   
  与此同时,程世清发动山上、山下的干部、群众进行献忠劳动。在林彪上山前的八个月里,整个井冈山成了一块汗雨飞空的大工地,开山声,引擎声,搅拌机声,敲石子声,不绝于耳,乃至通宵达旦……黄洋界上立起了高达二十余米的火炬亭,亭顶有一个耗资一万多元的大火炬,外壳是红色有机玻璃,内以钢片支撑,下面是一个六角亭。南山山头也被削平了,修整为有几个篮球场面积大的航船形状,船头位置,准备建一座毛泽东与林彪并肩屹立的巨型雕塑(此计划后作罢),以寓意"大海航行靠舵手";四角,建了四个火炬亭,周围的栏杆花纹也由无数的小火炬组成。   
  火炬熊熊啊,从黄洋界、南山的火炬亭,到纪念馆大门两边的火炬灯……井冈山上,火炬蜿蜒如一条腾挪的长龙,气势似一片红色的森林!   
  井冈山的火炬--"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三个里程碑"的标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象征。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五年,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形形色色的马列主义组织的代表,登临过火炬照耀下的井冈山。   
  有的横跨千山万水:刚果、阿曼、乌干达、南非、津巴布韦、海地、多米尼加、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还有小到在世界地图上用放大镜也难以找到的瓜得普罗、厄里特尼亚;有的历经千难万险,挨饥、受冻、迷路、追捕、入狱、流放,甚至同伴中有人舍去了生命……他们以朝圣般的心情,在这片东方的麦加天地里,孜孜不倦,学习中国武装夺取政权的经验:从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到战略战术;从《土地法》到《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来得最多的是小个子、皮肤黧黑的越南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