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处事禁忌

第15章


刘备刚到西蜀时,曾被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取笑嘴上没毛,令他十分恼火。等后来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的时候,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杀了。由此可见,虽然刘备表现得有些心胸狭窄,但张裕说话尖酸刻薄,讨得一时的口头便宜,不懂维护他人尊严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
在封建社会,大兴“文字狱”就成为了统治者的一块“遮羞布”。只要触犯了当权者的禁忌,就会丢了自家性命,严重的还会招致灭门惨祸。人在吵架时最容易暴露其缺点。无论是挑起事端的一方还是另一方,都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缺点并产生了敌意,敌意的表露使双方关系恶化,进而发生争吵。争吵中,双方在众人面前互相揭短,使各自的缺点都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论对哪一方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
某公司的一个部门里有两位职员,工作能力难分伯仲,互为竞争对手,谁会先升任科长是部门内十分关心的话题。但这两个人竞争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要对着干。快到人事变动时,他们的矛盾已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几次互相指责,揭对方的短。科长及同事们怎么劝也无济于事。结果,两人都没有被提升,科长的职位被部门其他的同事获得了。因为他们在争执中互相揭短,在众人面前暴露了各自的缺点,让领导认为两人都不够资格提升。
办事聪明的人会及早预料到上述结果,不会冒冒失失地挑起争端,反而会做好表面文章,让对方觉得你对他是富有好感,凡事为他着想。《菜根谭》中有句话:“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旧过,则可以此养德疏害”。只要你对他人心存厌恶,再巧妙的方法也不能掩盖,而假装出来的友善终有一天会让你自食其果。
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敌人也可成为朋友的,而多一些朋友总比四面树敌要好。把潜在的对手转化为自己的朋友,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言论自由的现代社会,人们一样也有忌讳心理,有自己与人交往所不能提及的“禁区”。我们常说的瘸子面前不说短、胖子面前不提肥、“东施”面前不言丑一样,对让人失意之事应尽量地避而不谈。避讳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问题,更是对待朋友的态度问题。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为自己留口德,就是避免了“祸从口出”。
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方能成为百谷之王。圣人若想领导人民,必须谦卑服务;圣人若想引导人民,必须跟随其后。
人们都喜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人喜欢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人们都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东西,或照自己的意思行动,希望别人在做事时征询自己的愿望、奇∨書∨網需求和意见,不喜欢别人妄下主张。但是有些人做事的时候往往忽略这一点,那是因为他们做事的时候,被一种占有和控制的欲望驱使着,想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希望别人按照自己意愿从事。但是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往往会落空,因为没有人喜欢被他人支配。
韩敖东专门从事将新设计的草图卖给服装设计师和生产商的业务。3年来,他每星期,或每隔一星期,都前去拜访纽约最著名的一位服装设计师。“他从没有拒绝见我,但也从没有买过我所设计的东西。”韩敖东说道,“他每次都仔细地看过我带去的草图,然后说对不起,韩敖东先生,我们今天又做不成生意啦!”
经过150次的失败,韩敖东体会到自己一定是过于墨守成规,所以决心研究一下人际关系的有关法则,以帮助自己获得一些新的观念,找到新的力量。
第32节:第三章 做人禁忌(5)
后来,他采用了一种新的处理方式。他把几张没有完成的草图挟在腋下,然后跑去见设计师。“我想请您帮点小忙。”韩敖东说道,“这里有几张尚未完成的草图,可否请您帮忙完成,以更加符合你们的需要?”
设计师一言不发地看了一下草图,然后说:“把这些草图留在这里,过几天再来找我。”3天之后,韩敖东回去找设计师,听了他的意见,然后把草图带回工作室,按照设计师的意见认真完成。结果呢?韩敖东说道:“我一直希望他买我提供的东西,这是不对的。后来我要他提供意见,他就成了设计人。我并没有把东西推销给他,是他自己买了。”
发生在汤姆医师身上的一个例子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汤姆医师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大医院工作,医院需要新添—套X光设备,许多厂商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前来介绍自己的产品,负责X光部门的汤姆医师因而不胜其扰。
但是,有一家制造厂商则采用了一种很高明的技巧。他们写来一封信,内容如下:我们工厂最近完成一套X光设备,前不久才运到公司来。由于这套设备并非尽善尽美,为了希望能进一步改良,我们非常诚恳地请您前来拨冗指教。为了不耽误您宝贵的时间,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马上开车去接您。
“接到信真使我感到惊讶。”汤姆医师说道,“以前从没有厂商询问过他人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那一星期,我每晚都忙得很,但还是取消了一个约会,腾出时间去看了看那套设备,最后我发现,我愈研究就愈喜欢那套机器了。没有人向我兜售,而是我自己向医院建议买下那整套设备的。”
事实证明,事先征询意见比自己擅自作主张,把意见强加给别人要好的多。中国的圣人老子曾经说过一些话,也许对今日的许多读者会很有益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懂得身处低下,方能成为百谷之王;圣人若想领导人民,必须谦卑服务;圣人若想引导人民,必须跟随其后。因此,圣人虽在上,而人民不觉其压力;圣人虽在前,而人民不觉有什么伤害。人各有志,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看法,当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产生分岐时,你是经常自以为是,还是考虑他人的意见,很多人都选择前者,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者,他们更加碍面子,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就不知这样做一是对自己不利,如果他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没听取就会得不到正确的信息;二是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造成人际关系上的负面影响,每个人不可能万无一失,事事通晓,为何不用心考虑他人的意见呢?
用强制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你用让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比你期待的更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方法,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尊重他人的意见,采纳别人的意见,对双方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我们做事切不可专横,要给身边的人多点友善,多点尊重,多份理解,多份聆听,多份关怀。吝啬是社交中的一堵墙
吝啬是一堵墙,这堵墙的唯一作用就是把别人的友谊挡在墙外。要想在社交中赢得友谊,就必须自己动手,把这堵墙拆除。
吝啬是人性的一种贪念,是社交成功的大敌,它与社交的基本理论相违背。无论什么时候,社会交往都要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只想索取,不愿付出,是无法在社交这个圈子里生存下去的。吝啬的人必然贪婪。这种人的思想往往是一个单向系统,只会想着自己的索取,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做付出。
吝啬,实际上是一种心态,不仅表现在财物方面的,还表现在情感方面。“惜金如命”、“一毛不拔”都是吝啬鬼的鲜活写照,但这主要是指财物方面的吝啬,而情感方面的吝啬是指只求别人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对别人的感受和困难却漠不关心。不管是财物方面还是情感方面,吝啬向来为人所不齿。所以没有人愿意与吝啬的人来往。
有个米店老板,有一次,他雇了一个男孩给他干活,答应一个月付给他300元。到了该付工钱的时候,米店老板对这个孩子说:“你必须到集市上给我找来两件东西,一件是‘啊’,另一件是‘哇’。”小男孩听了,心里一怔。他边走边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假装到市场上去转了一圈,回来时给老板带回一条小口袋,里面装了一些蝎子和蜈蚣。“我把‘啊’和‘哇’都给你拿来了,你自己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拿吧!”老板非常惊讶,但还是把手伸进了口袋里。蝎子和蜈蚣一起咬住老板的手,他疼得惨叫了一声:“啊!”孩子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里面还有‘哇’呢!你快拿吧!”老板再也不敢伸手了,只好老老实实地把300元钱给了那个小男孩。
第33节:第三章 做人禁忌(6)
这只是关于吝啬的一个小故事,你看了以后,一定觉得好笑。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与那些吝啬的人打交道。与这种人接触过一两次之后,就肯定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但是吝啬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生命的存在和成长,需要吃喝穿住,所以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人们对财物的需要,本来只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可是,有些人对财物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对于他们来说,财富是越多越好,不是他的,他竭力追求,一旦到了手,就决不放手,该给别人的,也不愿给。这就是吝啬。说到底,吝啬的人是因为把财富看得太重,觉得财富比其他一切都重要。当然,人在社会上生存应该具备必需的物质保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