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行天下-恒源祥、刘瑞旗

第5章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其他老板看了眼红,匆匆跟进,在兴圣街开毛冷店。不过几年的时光,开设在兴圣街靠法大马路街头的有裕泰丰、老义隆、金茂源;开设在街中至街尾的有天华润、裕华祥、义生祥、同兴泰、大昌、鸿丰、隆兴昌、聚源祥、荣茂昌、义源盛、兴申泰、义生恒、大慎永、裕丰祥等。挤不进兴圣街开在法大马路上的还有太隆、义生泰、义盛祥、德兴昌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绒线店如雨后春笋般地都开在了兴圣街一带,兴圣街成了名符其实的绒线一条街。以至街头巷尾传出了这么几句俚语:买绒线兴圣街,买呢绒棋盘街,买假货大兴街。现在这几句俚语里只剩下了半句:上海市民还习惯于将做假货称为大兴货。 
  兴圣街这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竟编织起了绒线业的一个神话:整个上海,不论租界华界,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所有的专营绒线店都开在兴圣街及其左右。兴圣街整个绒线的销售量占全国销售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其实,兴圣街的崛起,主要还是得益于上海开埠以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据“海外上海学”的一部权威之作《上海青帮》(澳大利亚人布赖恩·马丁著)中所描述的,“20世纪初期,上海作为最主要的商业和工业中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中国各地的农民和商人来此地工厂和商行里工作。结果,这个城市的人口在20世纪的头30年里剧增。上海的总人口在1910年到1930年短短20年里增长了3倍,从100多万增加到300多万。租界人口的增长甚至更惊人。从1895年到1910年间,公共租界人口增长了一倍(从245,675人增加到501,541人),1910年至1930年间又增长了1倍,达到100万。同时,从1895年到1915年,法租界人口几乎增长了3倍(从52,188人增加到149,000人),1915年至1930年又增长了3倍多,接近435,000人。”人口增加了,消费也必然增加。兴圣街地处法租界的边缘,它的南端正对着华界上海老城厢9座城门中的一座小东门,地处要冲,是老城厢的居民进入租界最便捷的通道,它的兴盛也就有几分道理了。 
  上海是中国纺织业的中心。自从黄道婆将海南岛少数民族的先进纺织技术带回到上海地区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发展与推广,上海地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纺织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再加上上海地区得天独厚的植棉条件,到了明代中叶,已有“衣被天下”的美誉。也就是说以松江(上海)一个府的实力,使整个中国数亿人都有穿衣盖被的棉布。但上海从来也不生产绒线,没有毛纺织业。其实上海附近也养羊,有些地区养羊业还很发达。比如湖州,得益于羊毛使它的特产“湖笔”美誉天下;再如崇明,得益于羊肉,使崇明白切羊肉成为天下美食。然而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利用羊毛来编织……因而绒线是地地道道的舶来货。   
  圆梦 1(2)   
  现代羊毛的编织业产生于英国。一直到今天英国男人还热衷于穿着纯羊毛编织的苏格兰裙,可见他们对羊毛编织物的宠爱!同样,现代绒线业也产生于英国,生产世界名牌蜜蜂牌纯羊毛绒线的BB厂1770年诞生于英国,至今已有235年的历史!还在汇丰银行,沈莱舟就见识了英国人所穿着的纯羊毛呢绒,羊毛绒线衣以及绒线帽子、围巾、手套等等。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追逐时尚的上海人一定会热爱羊毛、喜欢绒线。兴圣街的兴旺发达已见证了这一点。沈莱舟开出了恒源祥以后,便日思夜想:恒源祥要以绒线为主业,就要把店开到兴圣街。据沈莱舟的二儿子沈辑丞回忆:父亲一直讲:只有将店开在兴圣街,我才有(观察绒线行情的)眼睛。但要圆这个梦谈何容易,要生出一双眼睛来谈何容易!关键一点在于资金。 
  终于,机会来了。一个意外的机遇大大加快了他把恒源祥搬到兴圣街的步伐。 
  沈光权回忆道:父亲曾多次说过,一等的商人用别人的钱;二等的商人用祖宗的钱;三等的商人才用自己的钱。父亲从创业一开始就想着要用最少的钱去办最多的事…… 
  说来也怪,我们将在下卷中提到的恒源祥更伟大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刘瑞旗,说过意思相近 
  、但气魄更为宏大的话:企业家分三等:企业运作、资本运作与品牌运作。最伟大的企业家运作的永远是品牌。自然,这一切我们在下卷中才能细细地去品味。 
  恒源祥创办以后,沈莱舟还一直利用英国商人亨特生的德记洋行与意大利人做生意。隔几个月他便会发出一大宗的货单,由意大利人依据货单运来大笔的货,当时唯一的运输方式是船运。原先沈莱舟定货时还需先付百分之二十的定金,其余的货款等到货到后付清。几笔买卖做下来,意大利人对沈莱舟深信不疑,发货从不迟疑,而货款可以等到沈莱舟将货全部出清后再付。这就应了沈莱舟“一等商人用别人的钱”这一信条。沈莱舟胆子越做越大,货越要越多…… 
  沈莱舟当时从意大利进口的最大宗的货物是人造丝,由于这项技术是由意大利人发明的,故在意大利本地人造丝非常便宜。人造丝虽然牢度不强,但由于其色彩艳丽,手感滑腻,加工后的织物非常漂亮,故在上海市场供不应求。从意大利进口人造丝贩卖给成衣制造商,至少能获得百分之百的利润。沈莱舟进了3船货,获利丰厚,于是便在1933年底前从意大利进了第4笔货,数量比前三笔的总和还要多,预计船能在1933年的12月30日左右运抵上海。 
  就在货物快要运抵上海时,沈莱舟从海关的一个朋友处获得一个重要信息: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从1934年1月1日起将要大幅度增加进口货物的关税,其中包括人造丝,在原先征收33%关税的基础上,增加到100%。也就是说原先进口100元的人造丝需交付33元的税,而现在要交付100元的税。这样,如果船耽误了行期,过了12月31日,沈莱舟的这船货要多付上百万元的税! 
  这件事虽然这么说,但许多人都不相信,不相信国民政府会有胆子在外国人头上动刀子。沈莱舟的一些朋友还跟他赌了一桌杏花楼的酒水。但是后来获悉,湖州的蚕丝商通过大同乡国民党的大佬张静江不断向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施压,增加关税的事千真万确地已经定了下来! 
  沈莱舟忧心如焚,一天要打好几个电报与船东联系,但货船在大洋中航行一点也急不得,船抵达吴淞口居然脱期1天,已经是12月31日。 
  沈莱舟再也坐不住,他匆匆赶到吴淞海关,先办妥了一切手续,就能货到报关,然后便坐在吴淞口畔,顶着凛冽的大风,望眼欲穿…… 
  同去的伙计来报,说是船泊在吴淞口锚地,开不进来,原因是吴淞口码头的泊位已经全部挤满了船。沈莱舟急得双脚跳,一点办法也没有……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沈莱舟几乎完全失望的时候,伙计又传来消息,说是船已经起锚开航,码头也挤出了一个泊位,就连海关的人也留在办公室里加班,等着这船货前来报关。 
  沈莱舟大吃一惊,他知道自己虽然在船东、码头、海关等方面都有些朋友,这二天也上下打点花费不少,但决还没有这么大的面子!事后他才晓得:原来这艘船上还搭载了一批西药,是国民政府某高官的小姨子进口的货物。12月31日进不了关,损失比沈莱舟还要大!沈莱舟正是烧了高香搭准了船。   
  圆梦 1(3)   
  夕阳西垂,晚霞似金。货船披着金色的晚霞徐徐进港,靠上了码头。货物顺利报关,沈莱舟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他站在码头,望着辉映在江面上耀眼夺目的霞光,流金异彩分明都是一块块光彩夺目的黄金!税率大涨,进口人造丝价格自然涨得更猛。由于货源短缺,一时依然畅销。沈莱舟以新税率后的新价格批给各地客户,着实大赚了一笔!这是沈莱舟一生中掘得的第一桶金。据沈辑丞回忆:父亲每提到这件事,便兴致勃勃,非常高兴。说:我不仅捞得了一桶金子,还赚了一桌酒水…… 
  但人造丝不能经久耐用,注定是没有什么大的前途,沈莱舟依然对绒线情有独钟。现在资金问题解决了,他决心将恒源祥迁到兴圣街去。经过多次考察,他用了好几根金条,顶下了兴圣街与法大马路(即金陵东路)交汇口的139号至141号整个一幢二开间门面的3层楼的建筑物,准备择吉日将恒源祥搬迁到这里。恒源祥开在这里,等于扼住了兴圣街的咽喉。 
  法大马路,曾经还叫过公馆马路,是上海开埠初叶法租界最主要的一条马路。它在上海所有的大马路中是一个另类:即沿街的楼不高,大都为三四层,但临近街面都有一个骑楼,可以给行人遮风避雨。沈莱舟顶下139号-141号,边上137号是泰隆绒线店;后来事业做大了,沈莱舟又顶下了143号。几年后干脆将房子的产权都买了下来,将家也从老城厢万竹街观津里搬到了法大马路。说来也是,从139号至143号,座南朝北。以后沈莱舟事业发达了,陆续开出的恒源祥分号,几乎都是座南朝北。据在恒源祥干了一辈子的老职工刘仰候回忆:沈先生有一个想法,就是顾客买绒线织毛衣大多是为了遮风御寒,店面朝南,阳光灿烂,不适合做绒线生意,店门朝北,生意才会兴旺……说来也怪,恒源祥唯一店面朝南的分号开在霞飞路(即淮海中路),我也在这个分号里干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