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吕不韦

第2章


使者是年老的太监陈公公,与廉颇极熟的。 
  陈公公进府宣旨:“廉颇接旨:值老将军七十寿诞,寡人甚悦,念将军忠贞于国,功勋卓著,封信平君,食十万户!” 
  廉颇跪谢。起身后向使者:“给公公设案,与诸宾共饮……” 
  陈公公:“将军七十大寿,又得到大王的封赏,喜上加喜了,本应痛痛快快儿地喝上两尊,但所谓官身不自由啊,还急着复命,就此告辞,改日过来叨扰就是。” 
  廉颇:“送公公。” 
  陈公公:“免啦,免啦,快去照顾你的贵客好了。” 
  使者退后,各复原位,众宾客:“贺将军荣升!” 
  大家想得不错。赵王撤换廉颇,现又祝寿封赏,打一巴掌揉一揉,意味着不舍不弃。 
  就在这时,有司宣告相国平原君赵歇到。廉颇站起来正要出门迎接,赵歇已经进来了。众宾客起身向他致意。赵歇解释说他忙昏了头,处理一件公务,耽搁了。他为他的迟到向将军表示歉意。 
  廉颇对赵歇亲自前来表示了谢意。赵歇这些话自然也是说给宾客们听的。其实,众宾客不会认为赵歇在有意慢待廉颇,国家正处于战事之中,身为相国的赵歇,自然日理万机,能够抽空亲自来一趟,就很够意思了。 
  随后,赵歇祝贺廉颇寿诞,并献上了礼单。廉颇接过,又谢了,便请赵歇入座。赵歇道:“本当在这里坐下来与老将军高高兴兴喝上几尊,无奈公务繁多,赵歇又是个无能的,所谓笨鸟先飞,凡事都得早理早做,故而就不能了。现与老将军寿……”他说着,很有眼力劲的廉颇家人立刻把一个尊斟满,递了上来。赵歇接过,转向廉颇,把尊高高举起。廉颇也把手中的尊高高举起。二人喝了,家人接过尊,赵歇道:“就此告退……” 
  众宾客一直在站着,目送赵歇离去。 
  按说,廉颇与赵歇见了面,是应该就长平的战事讲上几句话的,如廉颇应该问一问前方的情况,赵歇也应该主动向廉颇讲一讲情况。可是没有。原因很简单,赵歇原不同意赵王换将,不同意改变打法,但赵王坚持。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战,双方都在源源不断地向战场那边输送兵员和粮草,当前,双方各自的兵力已经达到四十万。对赵国来说凶多吉少。人们似乎在无声地等待着不妙的甚至是极端惨烈的结局。在这种情况之下,赵歇也好,廉颇也好,关于战事,大庭广众之下,他们能够讲些什么呢? 
  这一层,在座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想不到,因此,当大家重新坐下继续喝酒的时候,上面我们讲的热烈的气氛之中那种难以名状的悲切成分一时变得浓重起来。 
  就在这时,有司报告:“阳翟吕公到!” 
  廉颇道了声:“请!” 
  所说的“吕公”进来了——服饰华丽,气宇轩昂,令人瞩目,但他的相貌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而他眉宇间那颗显眼的红痣更使人相信,他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位在牛车车队中进行指挥的车夫。 
  吕公径直走向廉颇:“贺老将军寿!恕我晚到了——一进邯郸擦了把脸就赶来,还是迟了……”   
  二、遇奇(2)   
  廉颇:“吕公过于劳顿了。” 
  有司递上礼单,吕公:“老将军笑纳。” 
  廉颇:“又要破费……”遂吩咐设案。 
  廉颇向众宾客:“这是老夫的故人吕公吕不韦——有大功于赵国啊!吕公,大贾也,家累数百万之巨。几年来,粮食、布匹、车马,没少供赵国赵军。老夫敬重吕公者还不止于此,吕公雄才大略,国事、军事,老夫没少听吕公之教的……” 
  吕不韦忙道:“老将军过奖……” 
  众宾客鼓掌表示了欢迎,接着继续欢饮。吕不韦的到来,给宴会带来了新气象,这大大冲淡了方才弥漫于大堂的悲切气氛。 
  宴会最显赫的来宾是长安君。五年前,秦国攻打赵国,形势万分紧急,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提出条件,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当时,赵孝成王年幼,赵太后执掌国政,她疼自己的小儿子,不忍使他远去,拒绝了齐国的条件。后来经触龙劝谏,太后还是把长安君送到了齐国。齐国出兵,打退了秦军。两年前,长安君已经从齐国返回。 
  前面讲了,临战换将,是赵王决定的,实际上,决定是由太后做出的。 
  对太后的决定,许多大臣都竭尽全力劝谏,可太后不为所动。我们知道,五年前,当她决定拒绝齐国提出的条件时,大臣们的劝谏让她心烦,她曾发话: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大臣们没人再敢出面了,最后触龙用计劝谏成功。这次,太后越发执拗,而触龙也已无计可施了。 
  长安君是太后派来的。赵王派使臣前来祝寿、封爵、赐邑,实际上也是太后的主意,其用意,就是前面讲了的,打一巴掌揉一揉。 
  吕不韦与长安君很熟。他们是在齐国相识的。现在,长安君把吕不韦拉到自己几旁,廉颇便命人在长安君左边给吕不韦设了几案。 
  随后,吕不韦与长安君在亲切地谈着什么,廉颇也不断地插嘴。 
  其他的宾客也在交头接耳,谈论着彼此关心的事。 
  就在这时,场面上有一类人不甘寂寞了。 
  当时,各国之间有一种制度:把本国王室成员派到有关国家,作“人质”,表示信誉。这些被当作“人质”的人,大多是有政治前途的王室“公子”。这些人因此被称作“质公子”。廉颇是赵国有名的将军,多年兵权在握,是一个声望极高的人物,所以,各国在赵国的“质公子”便都出席了宴会。 
  当时,各国之间今天你攻我,明天我攻你,“质公子”之间的关系如何,便往往由国家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秦国接连不断地向六国发起进攻,故被六国所憎恨。这样,秦国的“质公子”便成了其他六国攻击的目标。 
  眼下,秦军和赵军主力集结于长平,双方正在准备决战,举世瞩目。眼下,尽管诸位“质公子”看出种种因素形成了“不言此战”的禁忌,但长平的阴影在他们的脑子里是挥之难去的,甚至这成为促成这些人不甘寂寞站出来有所作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这样,秦国的“质公子”就要成为一个被攻击的靶子了。 
  当然,他们会把握一条线,即不越过面上“不言此战”的那条禁忌。 
  首先发难的,是魏国的质公子。他是暗中被推举出来的。他等了一个机会,站起来对廉颇道:“老将军,我等诸国公子被邀,不胜荣幸。众人推我与将军贺寿……” 
  说着他站起来,并举起了手中的尊。其他诸公子都站了起来。 
  可怜的秦公子也跟着站了起来,因为他并不晓得这一行动下面的一系列行动实际上是对着他的。 
  廉颇一看也站了起来,其余宾客自然也坐不住,纷纷站起。 
  魏公子敬了酒,请大家落座,然后道:“诸位公子还推举我宣我等礼单……” 
  无疑,这是多此一举,因为没有什么人宣布自己的礼单。可话再说回来,现实中,也没有什么人立规矩,不许这样做。 
  魏公子开始宣布:“敝公子金如意一双,楚公子金兽头一对,韩公子玉如意一双,齐公子雌雄剑一对,燕公子金麒麟一对,秦公子战靴一双……” 
  听了最后的礼品,座中发出了笑声。 
  秦国的“质公子”是子楚。现在,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次有预谋的攻击。 
  魏公子说被推举出来宣布礼单,可事先并没有征询他子楚是否同意。这显然是子楚可用来进行回击的一个破绽。但应该用这回击吗?它会是强有力的吗?子楚思索着。 
  在子楚犹豫之际,楚公子熊无忌又站了起来。 
  六国中,最嫉恨秦国的当属楚国。楚国质公子无忌自然不肯放过攻击子楚的这个机会,他道:“敝公子有一事不解,敢问秦公子:公子此等礼物,想是邯郸估衣市上买到的,如此鱼目焉可混珠!老将军赵之良将,以示蔑视乎?” 
  秦子楚已经意识到,这些歹人是想借他的礼物的微薄挖苦他。现在,楚公子一语道破。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子楚应如何是好?他想讲点什么,但礼物微薄是一个难以争辩的事实,因此,觉得自己讲话没有什么底气。 
  就在这时,廉颇出来解了围,他道:“今日诸君赏脸过来,都是老夫的贵客,岂能分礼轻礼重?喝酒……”   
  二、遇奇(3)   
  众人继续欢饮。 
  但楚公子不肯就这样便宜了子楚,他又道:“此听老将军指教,可是,敝公子另有一事不明:今天下汹汹,皆因有秦也。秦国固强,可百姓苦到了家,不恤百姓之苦,穷兵黩武,今日攻韩,明日掠楚,秦是不是不以自己的百姓苦难为限,而要天下百姓一起跟着苦才算满足?” 
  秦子楚红着脸,要回击楚公子。 
  廉颇再一次出来解围,向楚公子道:“公子勿复再言——秦今日取韩地,明日下楚都,非秦之强,实乃我辈无能也……公子勿复再言……公子勿复再言……” 
  楚公子数落、侮辱秦国的子楚的一番话,表面上守住了“不言此战”那条线,可实际上它不可能不让人联想到长平之役,故而,它不能不捅到廉颇的痛处。 
  廉颇止住了楚公子,自己说着说着,不觉潸然泪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