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次的故事

第67章


    我现在是要追究责任!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三个人一班,轮流看守的吗?
    地委对这个案子已经够重视的了,我甚至对如何看守都讲了意见。
    我当时提出来要三个人一班,是有考虑的。
    就是怕如果两人一班,一人去卫生间,另一个人就可能帮助郑维明串供。
    我并不是不相信大家,但措施要到位。
    现在呢,还是发生了这种情况。
    到底是自杀,还是别的原因?
    ”
     吴桂生答腔:“我们刑侦方面派人去了,认为是自杀。
    ”
     缨明火气依然很大,“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原谅的!
    我们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全区五百多万干部群众都在看我们的笑话!
    ”
     在座的都发了言,没有任何结果,无非是要求查清事故原因,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只不过有的说得严厉些,有的说得缓和些,这都看发言者自己的分量了。
    比方李龙标声色俱厉,因为他是主管政法工作的,可他同时也做了检讨,说自己应负领导责任;向延平话也说得很重,多半是因为他毕竟任过地委副书记,自觉余威尚存,但实际上已没有相应的慑服力了;邢子云说话就软多了,他是从县委书记的位置上来后,稍稍过渡升任现职的,明白自己的话只能说到哪个份上;朱怀镜话说得有轻有重,却理性多了,少了些情绪性的东西;而陆天一则是四平八稳,显然是想 让缨明的失态更加可笑。
     会倒是开得很简短,却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临散会了,陆天一突然笑眯眯的,拿出一张纸,递给缨明:“缨书记,我们行署几位领导研究了一下,提出了一个干部拟任名单,供地委参考。
    ”
     会议室里顿时就像空气都稀薄了,所有人都有种呼吸困难的感觉。
    前几天,地委几位主要负责人初步碰过头,准备调整部分县市和部门的领导,组织部门正在做方案。
    没想到陆天一会这么做,根本就不按套路来玩。
    梁明脸色铁青,嘴皮子神经质地抖动着。
    但他说不出一句话,伸手接了名单。
    陆天一没事似的笑笑,说:“只是供地委研究干部时参考。
    行署是抓经济工作的,对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相对了解些。
    ”
    说罢,微笑着走了。
    在场的人看着难堪,不好多说什么,只当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各自起身离开。
     梁明叫住朱怀镜,请他留一下。
    “你看你看,他怎么可以这样搞?
    ”
    梁明的脸色已由青转白了。
    门已被出去的人掩上了,会议室也宽大,说话也不用压低嗓门。
     朱怀镜说:“确实太过分了。
    ”
     梁明将名单递给朱怀镜,“你看看吧。
    ”
     朱怀镜接过名单一看,见上面列了十一位拟任干部,有县长,也有局长。
    有副职提正职的,也有调整岗位的。
    朱怀镜对梅次干部的人脉,早已了然于心,溜一眼就知道:事情只怕很难办了。
    名单上的人,有七位是陆天一的人,还有四位是向延平和邢子云的人。
    中间又有六位是陆天一的阴县老乡。
    如果不猜错的话,陆天一同向延平、邢子云早已达成默契了。
    那么,研究干部时,陆、向、邢这三票总是捆在一起的。
    所谓梅次牌局三打傻,就是这意思了。
    倘若不依这个名单,地委提出的方案只怕就通过不了。
    现在整个荆都市只有梅次的人大和政协领导是地委委员,很不 寻常。
    梁明多次向市委汇报,说梅次有九位地委委员,太多了,工作不好协调,建议免去人大和政协领导的委员职务。
    王莽之口上答应慢慢调整,却迟迟不动。
     “缀书记,你的意见呢?
    ”
    朱怀镜问。
     缨明没有回答,只是感叹,“都说这人骨子里是流氓,我原来还不相信。
    如今果然就原形毕露了。
    ”
     缨明向来含蓄得几乎木油,今天竟然如此说话,真让朱怀镜感到意外。
    他不好附和梁明,只道:“太不像话了。
    ”
     “哪有一点点儿领导干部的意思?
    简直是逼宫嘛广缨明的脸色这才转红,却又红得过分了。
    ”
    我一直是迁就他的,就是想让梅次有个团结干事的好氛围。
    可是他不珍惜团结,只玩他的小圈子。
    “ 朱怀镜毕竟是管干部的副书记,也很不满意陆天一如此做派。
    他把这件事也看做是对自己的挑衅。
    梁明让他留下来说这事,不等于重新信任他了,而是发现在这件事上,两人有合作的必要。
    “缨书记,我个人意见,不能让他想怎样就怎样。一定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这是不能含糊的。”
     梁明沉思半天,才说:“我想过了,如果听任他提出方案通过,梅次就成了他的家天下了。如果不依他的呢?这次干部调整就很难定下来。”
     看来,缨明又想退让了。
    真是个软蛋!
    朱怀镜想着陆天一把他当摆设。
    心里就冒火。
    “我说,万万不能让他如愿!这次他如果得逞,今后地委就权威扫地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高招?”
    缨明问。
     朱怀镜笑笑,说:“一个字,拖!”
     梁明低头不语,好一会儿才慢慢开口,“拖?怕影响干部队伍和工作环境的稳定啊!”
     朱怀镜笑道:“我看没那么严重。又没哪个地方缺着负责人,只是调整而已。拖不出什么问题的。拖一拖,他就会急,说不准就会做出什么对他自己不利的事来。我看,事情变数很大哩。”
     梁明问:“你的意思,是不是也认为郑维明的死,事有蹊跷? 朱怀镜说:“没根据的话,我不会乱说。我只是有种感觉,觉得郑维明的死太奇怪了。那么严密的看守,怎么可能自杀?事先关于他自杀、他杀的谣言就很多。无风不起浪,谣言有时候就是真相。” 缨明点头说:“我说,有的人一下子反常起来,说话硬了,只怕同郑维明的死有关。以为只要郑维明一死,什么事都抹平了。” 两人的交谈,都避免说出陆天一的名字。朱怀镜不想把事情说得那么肯定,就说:“我想,不能让郑维明自杀案就这么轻易过关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请上级公安机关派员重新调查。” 缨明头也没抬,只望着猩红色地毯,说:“只怕上面有人不希望我们把这事深究下去。” 朱怀镜不知缨明说的上面是哪一级,是哪一位领导。他也不追问,甚至也不想知道。他只望着婴明,毫无意义地点着头。沉默了大约三分钟,缨明又没头没脑地说:“昨天打电话给我,要求我们尽快结案,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批评我们上个季度经济指标不行。好像我们反腐败,就影响了发展。什么逻辑。” 朱怀镜听着脑子嗡嗡一响,什么都明白了。缨明说的这个人只能是王莽之。梁明转述的这个意思,正是王莽之视察梅次时,同朱怀镜个别谈 34 最近朱怀镜去荆都开会,王莽之单独接见了他。王莽之透 露,市委将调整梅次班子,由朱怀镜任书记。“我相信你会干得很好的,市委很信任你。梅次这两年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说明领导配备上不太合理。后来你们地委调整领导分工,让你出面管经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要让懂经济的同志挑重担。只要把缪明和陆天一的安置方案定下来,马上各就各位。” 王莽之总是把我和市委作为一个概念使用。他习惯先说了我字,接着就说市委。听上去,王莽之就是市委,市委就是王莽之。他平时在会议上,也总喜欢说我荆都如何如何,似乎荆都就是王莽之自家的菜园子。 班子调整是个大事,总得通盘考虑。王莽之问:“谁出任专员合适些?” 朱怀镜早就琢磨过这个事,在梅次却想不出个合适人选。不等他答话,王莽之就说:“市委考虑从外面调一位同志去任专员,你的意见怎么样?” “我服从组织意见。”朱怀镜说。他明白王莽之问问他的意见,只是个客气的程序,谁出任梅次行署专员,只怕盘子早定下了。 朱怀镜事后琢磨了王莽之此次谈话的每一个措词,发现信息量远远超过了字表意义。比方他说到缪明和陆天一时,不是通常所说的安排,而是说安置。既然是安置,就不可能有什么好地方等着他们了。 朱怀镜带着天大的机密,回到了梅次。不用王莽之交代,他也知道这事是万万不可同任何人说的。机密事件,上不告父母,下不传妻儿。 没有不透风的墙,市委最后的意图,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传到了梅次。当然,这事在老百姓那里传着,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人们早就这么说了。而在官场里面,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的人便恍然大悟了,难怪王莽之对朱怀镜发表的文章屡作批示。朱怀镜那篇关于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在《荆都内参》上发表也有些日子了,有人还专门找出来细看,发现王莽之的批示大有深意: 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事关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既是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国家将就这项工作出台重大举措。我们提早对这项工作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朱怀镜同志这篇调研报告,是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所剖析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对策、思考等,在全市很有代表意义。这对我们今后贯彻国家统一部署,认真搞好全市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多研究一些问题,想得深一些,想得远一些,努力提高执政水平。 言下之意,朱怀镜就是执政水平很高的领导干部了。大凡成功的领导,都会成为官场中人个案研究的对象。他们希望透过这些成功人士的发达轨迹,为自己找到一条终南捷径。有些人的研究结果是,朱怀镜凭着两篇文章,就得到王莽之的赏识了。这很让那些成天替领导捉刀的机关秀才们鼓舞,幻想有一天这种奇迹也能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也是最愿意相信这种研 究结果的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