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中的养生计划

第26章


急性子也不能找一个慢性子的人做伴侣,否则急性子的人会被气死。最好的搭配是,急性子的人应该找一个通情达理的中性子的人,这个人不仅能够理解和承受来自对方的火气,而且还能想办法安慰疏导对方。对于慢性子的人来说,也不应该再去找一个慢性子的人做伴侣,中性子的人是其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人不仅不会埋怨慢性子的人,而且会引导慢性子的人去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维速度。
养生式思维五、思维的联络(1)
  开发右脑是现在的热门话题,然而人类的左脑未必就开发到位了。右脑的灵感若没有左脑的整理,思维就会永远是空中楼阁。    
  其实,对大脑的开发,目前已经不是开发右脑或开发左脑的问题了。思维的有效联络才是最重要的解决目标。    
    
    
  (一)思维应该连成线    
  我们的老祖先认为,意气是相连的。意不通则气不畅,气不畅则意不顺。可以说,内气与灵感几乎是共存共荣的。    
  大脑的记忆也是这样,记不住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思维的不连贯造成的,而思维的不连贯同时也会导致人体的“气机逆乱”。    
  “意不连,则气不畅”,喜欢进行跳跃式记忆的人一旦进行整体记忆就容易胸中憋气。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右脑的主意太多,而且还互不关联,这样给左脑的压力太大,左脑在每次调用记忆库的时候,都会浪废太多的能量,所以导致大脑神经紧张,于是呼吸节奏打乱,气血在胸中淤塞,整个体内变得“气机逆乱”了。    
  所以,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过于自信左脑的记忆力,否则会给左脑太大的压力。有的人自以为聪明,总喜欢进行跳跃式的记忆,眼前的内容还没有记住,就急着去记忆其他的内容。其结果是那些没有记踏实的东西很快就被新的内容覆盖了。    
  人们小时候对母语的学习能力很强,但长大后对外语的学习能力反而很差了。原因是,母语学习是处于连续性的情景中,而外语学习是处于间断性的情景中。母语的学习容易连成线,而外语的学习总是处于相互割裂的片段中,所以母语要比外语容易学习。    
  要想学好外语,就必须营造“意气相连”的氛围,千万不可进行跳跃式记忆。要把自己当小孩子一样看待,要一点一点地记忆,一定要记住为止。等到每个记忆点像“内气”一样连绵不断时,左脑的记忆就会将右脑的灵感珍珠穿成一条线,整个思维才能像项链一样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二)思维应联成网    
  人的思维仅有平面的线性联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辐射而立体性的联络,这种体系可以称之为“联想体系”。学习一个新词,马上跟另一个词产生联想关系,这样就容易记住这个新词,所以联想式记忆,要比机械性记忆更有效。    
  如何进行联想记忆呢?目前目前书摊上的联想记忆词典很多,谨供参考而已,绝不能过分迷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所擅长的联想方式,指望把别人已经联想好的内容放进自己的脑袋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有些人虽然买来了联想记忆的词典,但到头来却发现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    
  要想进行有效的联想记忆,就必须先建立自己的联想根据地。在左脑的记忆库中,有一些是自己的记忆精华,这些精华往往会被右脑在第一时间里想起,这就是联想的根据地。看书的时候,把新的信息与根据地的信息进行联络,就能使联想根据地不断扩大。    
  创意思维也是这样。人生的阅历越丰富,思维根据地就越大,也就容易与新信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有的人看了很多的书,但从来不调用记忆库中的精华与新信息发生联络,所以很难产生灵感火花。    
  (三)思维的整体运行    
  当思维结束后,我们需要向别人来和盘托出自己的思维成果。必须记住,一定要整体表达主题思想,绝不可把支离破碎的东西拿给你的读者或客户。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尽管有些文章中不乏优美词句,但前后内容却缺乏逻辑关系,这样的文章读起来一定会让人心中发“堵”。好的文章应该主题明确,论证严谨,表达通畅,如风行水上一般,让读者阅读起来也感觉很舒畅才是。    
  一位杂志社的老编辑在谈到记者稿件质量时深有感触。他说有的记者写文章缺少逻辑性,前言不搭后语的,总希望读者能“顿悟”他那捉摸不定的主题。害得老编辑不得不很花长时间去为这些记者修改。这样的记者是把读者当作他自己了,认为只要把思维的结果告诉别人,别人就肯定能够理解,实际上他这是一种很懒惰的做法。他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那种喜欢拍脑门做事情的人,自己的右脑中出现一个奇思妙想,然后就交给读者的左脑去论证了。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也经常存在这样的表达问题。如果你表达得不到位,很可能就使对方失去了兴趣,甚至会让对方动怒。    
  (四)思维的问题    
  人的大脑是么时候最清醒?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在充足的睡眠过后,人的大脑是最清醒的。    
  平卧与站立时的大脑供血状况是不一样的。当人平卧时,头部与心脏基本处于一个水平面,血液容易从心脏流向大脑;当人站立时,头部处于心脏的上方,在血液从向大脑输送的过程中,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想不起来的时候是硬想还是去查看记录,硬想肯定会损失脑细胞,查看记录则容易养生依赖工具的惰性习惯。一旦手边没有工具,习惯查资料的人则很难想起来,而硬想的人则用可能发挥记忆的优势。那么应该多久记录一次?既不破坏想象的连续性又能及时记录想象的成果。    
  记录自然迸发的灵感很轻松,不管写多少,脑子都是那么的清澈。但编写命题作文却较吃力,写两下大脑就很疲惫了。这里面兴趣在其很大的作用,有兴趣并擅长的的东西灵感就多,有兴趣但并不擅长的东西就比较累人。
养生式思维五、思维的联络(2)
  有灵感就写,没有灵感就不写,脑子自然很轻松;没有灵感也要硬写的人一定很累。    
  跟随灵感去写作,其效率是任务式写作的3倍以上。而且修改的次数也会很少。    
  强迫性写作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往往要修改多次才能成文,而且效果不会好于灵感式写作。    
    
    
  灵感式写作不费眼睛,因为基本不需要看前面已经写好的东西就可以行云流水般写下去,强迫式写作既费大脑又费眼球,因为思路经常中断,不得不反复看前面已经写好的内容,视觉神经被大量消耗了。    
  强迫式思维的人必定没有找对思维的对象,他思维的内容并不是自己天赋之所在,这种现象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身上。为了成存,为了一个好的职位,人们会舍去天赋而走进陌生去进行强迫式思维,所以他不得不消耗更多的身体资源,不得不承受工作的疲惫。    
  灵感式创作的人不会因灵感的中断而恐慌,因为他相信稍事休息后他的灵感会继续奔涌。强迫式创作的人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常会为思路的中断而苦难万分,因为思路一旦中断就很难接上。有时候强迫式写作也能写得很快,一天可以写三、四千字,但很快你会发现你还需要付出至少两天以上的时间去修改。甚至以前创作好内容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需要全盘否定的。    
  科学家认为,人类大脑的潜力还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没有得到发挥,这是因为人们在百分之九十多的时间里进行的都是强迫性思维和消遣性思维。    
  注意:消遣性思维并不代表灵感式思维,灵感式思维毕竟是一种工作,而消遣性思维仅仅是消遣,产生不了创造价值。    
  当灵感如同打滑的汽车不能前进时,不妨先自己熄火休息片刻,或者向后倒退几步然后重新寻找思维的方向。    
  体验是灵感的直接来源,没有体验往往很难得到灵感。真正的灵感就仿佛从身体里自发蹦出来一样。灵感式思维不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不会让你产生头皮屑。灵感式思维是主动式思维,按别人的意图去思维则是一种被动式或者强迫式的思维,一定会消耗很多脑细胞,从而产生大量头皮屑的。    
  既然灵感来自体验,我们就不能太相信自己闭门造车的能力,应该主动去体验,而科学工作着则需要不断去试验。体验与试验是式灵感式思维的基础工作,没有体研验就没有灵感,没有试验就难有结果。
企业需要养生式管理杀鸡取卵不可行
  “挑战个人极限,挖掘个人潜能”是很多企业所倡导的职业精神,也是目前各公司从国外引进的主流培训教材的“精华”所在。所以当“职场养生训练”课程推出时,就被很多人看作是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反叛。    
  在那些将商场视同为战场的老板眼中,员工是可以牺牲的战士,怎能提倡他们去“养生”呢?只不过战士牺牲的是生命,而员工牺牲的则是青春和健康。企业对员工所进行的“职    
    
场生存训练”中,“挑战极限”被视为员工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但往往也被理解成是对员工透支自己生命的一种鼓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