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43章


临终之前,他趁着意识尚清醒的时候,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孔明流着泪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又对皇太子刘禅说:“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孔明让中都护李严留守白帝城,自己则带着昭烈皇帝的灵柩回到了成都。皇太子刘禅于五月在成都即位,时年十七岁。

冷若冰霜。皇帝曹丕的冷酷甚至可以如此形容。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才能坦然地废掉大汉天子,自己登上皇位。但是,自从做了皇帝,曹丕的心中似乎涌动起一股热流。至少弟弟曹植有这样的感觉。虽说是兄弟,现在却是一君一臣。虽然二人之间没有太多的言语,曹植还是能感受到哥哥胸中那不可思议的热度。夏至之日,朝中举行皇族聚会。因为疫病流行,在前线督战的文帝曹丕于三月返回洛阳。皇帝与自己的兄弟们很久都没在一起畅谈了。
六月,任城王曹彰在洛阳故去。对于文帝曹丕来说,曹彰是他的胞弟;而从曹植来看,曹彰则是他的胞兄。曹彰以刚勇而著称,然而因为生性鲁莽,缺乏才气,不受父亲喜爱,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他本人也没有那样的打算。“连任城王都丢了性命,主公千万要小心,万一有什么不测,就赶紧逃出洛阳吧。”曹植的家臣脸色苍白地说道。任城王曹彰的死因并不清楚,公开的消息说他是得急病死的。曹植的亲信都认为曹彰是被杀的,此话也不算空穴来风。曹丕刚当上皇帝,就将曹植的心腹丁仪兄弟处以极刑。丁仪兄弟拥戴曹植,为了能让曹植当上继承人,一直出谋划策,所以不能说是无实之罪。虽说如此,失去了丁仪兄弟的曹植,就好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再也没有如此才华的亲信了。
“我已经没有了羽翼。哥哥……不,陛下不会怀疑我吧。”曹植说道。
“难说啊……曹彰大人根本没有参与继位之争,不是也被陛下杀了吗?”家臣低声说着。
“言语要小心。你怎么知道任城王是被杀的?”
“任城王如此健壮,却……”
“疫病不分强弱。”
“但是……”
“以后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曹植呵斥道。
七月,朝廷传来旨意,令曹植觐见。“这一天终于来了。”曹植的家臣们脸色苍白。虽不知天子以什么理由,但此去必然凶多吉少。
“逃走吧。”
“我等抵死杀出一条血路,护送主公逃走。”
“若是觐见天子,恐怕就回不来了。”家臣们纷纷劝道。
“抗旨不遵只有死路一条,觐见天子却未必会死。”曹植断然拒绝了家臣的建议,决定觐见圣上。此时他心中认为,是生是死,五五开。
觐见之时,异母弟弟吴王曹彪也来了。同时还有五斗米道的教母少容与其弟子陈潜。看到少容的身影,曹植放下心来。“我不会被处死了。”他确信。魏国的士卒与百姓之中,十之八九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就连故去的曹操也不例外。皇帝曹丕之所以招来少容,显然是要让曹植放心。在少容面前,便是等于在全军全民面前,不会对你秘密处刑。
“甄城王(曹植)和吴王(曹彪)即将回国,今日是送别宴。请来各位好友,大家畅饮一番。甄城王,能作篇诗文为宴席锦上添花吗?”皇帝说道。倘若少容不在,恐怕大家都会疑心这场送别宴实为刑场,无法安心喝酒。皇帝曹丕也一定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招来少容的吧。
宴会结束之后,皇帝让侍女拿来两个锦包。“这是饯别之物。虽然大小一样,里面的东西却不相同,不要弄错了。红色的是给甄城王的,蓝色的是给吴王的。回去之后再打开看吧。”皇帝说道。
“谢主隆恩。”两位皇弟深施一礼。
“保重身体,不要难过。还会再见的,一定还会。”皇帝的话中带着此前从未有过的人情味,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诧异。
曹植回到馆驿,打开红色的锦包。里面是一个美丽的涂漆睡枕。上面用朱、黄、青等几种颜色描绘出了一幅凤凰图。这睡枕与其说美丽,更不如说妖媚。它的形状不太大,好像是妇人用的东西。“啊……”涂着几重漆的睡枕上,侧面印着几个字,“为甄夫人造”。曹植不禁两眼湿润,热泪夺眶而出。
作者曰
曹植曾作题为《赠白马王彪》的七章诗,序中这样写道:“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新王朝的律法规定,皇弟回领国的时候,即使方向相同,也不能走相同的道路。可见天子对皇弟的戒备之心。曹植对此怀有悲愤之情,作了这首诗。诗的结尾是“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序中提到的白马王是曹彪,他于黄初七年当上白马王,黄初四年时候应该还是吴王。因此,这首诗的序文恐怕是后世之人的伪作。
据说曹丕本来也想杀曹植,但是母后卞太后哀求道:“汝已杀我任城(曹彰),不得复杀我东阿(曹植)。”曹丕才放弃了这一想法。这大约是后人为了将曹植塑造成悲剧的主角而编造的故事吧。
西南风疾

一喝上酒,孙权的目光就开始发直,而且他经常暴饮无度,酒后失态。不过,他自己也讨厌酒后失态的人。虽说如此,倘若宴席上有人不喝酒,一本正经地板着面孔,他就会无端地生气。“你是故意扫我的酒兴才来的吧?”孙权故意找碴儿。这个酒不容易喝啊!
刘备为关羽报仇,沿江而下攻打东吴的时候,孙权在武昌建立了大本营。这时候是魏国的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也就是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在迎接册封使的宴会上,孙权像往常一样,对着群臣说道:“今日也要畅饮一番,不醉不归。”这时候他已经喝了不少酒。
孙权叫来侍者,下令道:“舀水来,给大家当头浇上,然后再上酒。”他也许是想调节气氛吧。自己喝得烂醉如泥,家臣却一个个正襟危坐,实在太没意思了。当头浇水下去,他们就不会安稳地坐着了。
侍者用桶盛水,抬到宴席之上,开始用舀子向群臣浇水。魏国的使臣到达东吴的时候是十一月,正值阴历的隆冬时节。虽说江南气候温暖,但这个季节被水浇肯定不会舒服。水泼在身上,大家全都苦着脸。可是,倘若脸色太过难看,也有可能遭到吴王孙权呵斥,所以大家只得强作欢颜,偶尔勉强笑笑。
这时,孙权旁边站起一人,是东吴的元老级大臣张昭。“臣告退。”张昭毅然决然地甩开大步退了出去,完全不像上了年纪的样子。
若在平时,孙权定然会大喝一声“等一等”,但他现在浑身酒气,一时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直等到张昭的脚步声消失在廊下,他才回过神来,那家伙一定是对我心存不满才走的吧!“把绥远将军叫回来!”孙权下令道。
魏文帝立孙权为吴王的同时,赐予吴国元老张昭绥远将军的称号,封为由拳侯。绥远将军被带了回来。只有张昭,孙权不能像对待其他大臣那样大声斥责。兄长孙策临终之前,曾经叫来张昭,托付道:“弟弟就交给你了。”这十年间,周瑜、鲁肃和吕蒙等吴国的栋梁相继去世,元老级别的人物只剩下张昭。无论怎样醉酒,也不能让张昭难堪。可是,张昭当着满座的面自作主张地退席,也让孙权蒙了羞。孙权是这么想的。无论如何,至少他想洗雪这一羞辱。
“我只是想让众人一起乐和乐和嘛。这又有什么不好呢?子布,不要生气啊。”孙权说道。
张昭答道:“从前,商纣王在糟丘设酒池肉林,寻欢作乐。他也只是想乐一乐,并没有打算灭家亡国。”
“晓得了,晓得了。”孙权再也不说什么了。
“到底是绥远将军啊……”群臣全都这样认为。除了张昭以外,倘若有人敢说同样的话,孙权岂能善罢甘休?在场的群臣,由眼前的情景想起了一个人——虞翻。所幸他没在场,否则事情就不会这么容易了结了。
虞翻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有一副铮铮铁骨。更让人棘手的是,他还经常酒后失言。“翻性疏直,数有酒失。”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酒失”是说喝酒之后耍酒疯,也就是说酒品恶劣。虞翻与孙权发生过几次冲突。其实,从孙权的哥哥孙策那时候起,他就常常犯颜直谏。他对喜好狩猎的孙策有过几次直言强谏:“主公须谨慎。”后来,孙策出门狩猎,遭遇刺客偷袭而丧命。虞翻当时的心情是“被我说中了吧”。他坚信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就算对方是他的主公,他也毫无顾忌地直言进谏。喝了酒之后,言语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说得对不对另当别论,可是这厮的讲话方式实在令人不快,将孤当成什么了……”孙权一怒之下,免去虞翻的骑都尉要职,将他流放到丹阳郡阳泾县的偏僻之地去了。不过,很快他又把虞翻调了回来。虞翻精通医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