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秘本

第138章


这一点很有必要展示给众人。
“你不想看见我,我也不是因为要看你才来到这个边鄙之地的。我是奉魏王之命来的,你要我回去是何道理?胆敢如此侮辱魏王的使臣吗?”灌均愤然色变。“这小子还不知道我有什么权力吧。好,我就以饮酒无度、侮辱王使之罪,给你点颜色看看。”灌均心中暗想,当即便将曹植扣下,监禁起来——这只不过是一桩小罪,不值得押回邺城。这可以说是曹植的胜利了。心怀升官之梦的阴险灌均,本想在得知曹操的死讯之后,捏造趁父王之死谋反的罪名,置曹植于死地的吧——然而,得知父王的死讯时,曹植正在监禁之中,什么也做不了。这一点众人皆知。

魏王曹操的死讯传到邺城之时,举城震动。这也不无道理。曹操实力雄厚,所有事情都要依靠曹操决断。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了许多部下。他辞世的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
“秘不发丧。”有人如此建议。理由是曹操之死会引发军心动摇,人心也会动荡不安。
“人们早晚都会知道,还是应该公开丧讯。”也有人如此主张。
“发丧。”曹丕做出了决定。自从洛阳与父亲分别,他便预感到了这件事。他知道父亲期待自己能够冷静处理。他不能辜负父亲。
“青州军之中有人离开了。他们说自己为魏王殿下效力,现在殿下不在了,就没有留在军中的必要了。”有这样的消息传来。
对于“该怎么办”的问题,曹丕冷冷地说:“随他们去。”他从急使的口中了解到父亲临终时的情景。据说五斗米道的信徒无比尊敬的少容也在场。遗言好像是对着少容说的——闻听此言,曹丕心发感慨:“不愧是我的父亲。”曹操的人马之中,九成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将少容视为自己人当然是没错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三十万青州兵归于曹操的麾下,到现在已经二十八年了。那时的士卒大多上了年纪,现在想离开军营的恐怕也是这些疲惫的老兵。一定是他们以前没有退役的机会,这一次最高领袖之死正是难得的机会,所以才要离开的吧。“为离开的人擂鼓壮行。因为他们都是光荣隐退。”曹丕加了一句。因为曹丕沉着镇定,军心民心的动摇得以控制在最低限度。
讣告到达的第二天,曹丕奉王后卞氏之命,继承魏王之位,同时下旨大赦天下。大赦天下,其实已经超越了魏王的权限,接近天子的所为了。这是示威。身在许都的汉献帝,将持续了二十五年的年号“建安”改为“延康”。因身为臣下的魏王之死而更改年号,公开表明了天子未将魏王视为普通臣子的意思。
曹丕当上魏王之后,最先处理的就是弟弟临淄侯曹植的事。报告说:“醉酒无度,为监国谒者收监。”收监的时间则是通报魏王死讯的正式急使到达临淄的前两天。
“那家伙怎么突然就醉酒了?按他的酒量应该不容易醉……”曹丕有些疑惑。他招来重臣,商议如何处置自己几个兄弟。
曹彰也在洛阳说了轻率的话。父亲曹操刚刚辞世,次子曹彰就问谏议大夫贾逵“玺绶何在”。
玺绶乃是证明魏王身份的物品,曹彰并非王太子,本不该询问玺绶的所在。其实正如其父叹息的那样,曹彰是个不分轻重的人。他的这番话听上去似乎在说他想要玺绶一样。然而他心中只是担心曹氏最重要的玺绶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保管。
贾逵当场规劝道:“魏王已定太子。先王玺绶所在,非汝当问。”重臣都知道曹彰的性格。曹彰连后继者的候补都算不上,他只是冒失地问了一个不该问的问题,不必给什么处分。
新王只是下令道:“早些回国吧。”
曹植的事情则是从监国谒者那里收到了正式的检举,说他已经被收监了。“殿下作何打算?”重臣们还是要首先征求新王的意见。若是其他问题,重臣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由魏王从中挑选自己最中意的意见。然而,眼下的这个问题乃是王族的家务事,作为臣子是忌讳随便乱说的。
“是啊……”曹丕想了很久后说道,“让他换个封地吧。”于是曹植被左迁为安乡侯。安乡位于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以东,与临淄相比,土地贫瘠。不过这也不算是什么严重的处分。
“这样处分就行了吗?”以严厉知名的贾逵颇有不满地说道,“这样一来,人人都轻视新王,殿下刚刚即位,岂不该毅然采取一些更严厉的措施吗?”
“的确如此,处分得有些轻了。”也有一些重臣赞成贾逵的意见。
“母后会伤心的。”曹丕说道。
臣们便不再吭声。曹丕、曹彰、曹植三人均是卞后所生的同胞兄弟。
“还有比处理曹植和曹彰更重要的事情,他们的事就到此为止,不要再提了。”曹丕斩钉截铁地说道。更为重要的事情是推翻大汉王朝。听曹丕这么一说,重臣们便立即知道了其中的含义。
“我是为了这个目标才继承王位的。”这一表述直截了当,没有丝毫的隐瞒。

汉天子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更没有半分土地。自九岁即位以来,已经过了三十年,汉献帝没有一天觉得自己是“天下之主”。被董卓拥立为帝,在长安又成为李傕和郭汜互相争夺的对象。东归之后,实权又握在曹操手中,从来都只是徒有虚名的皇帝。
“朕不是天子,朕姓刘名协,只是一个普通人。然而没有人把朕当作普通人。朕唯一的愿望,只是想做普通的刘协。”献帝时常这样说。
“怎么说那样没志气的话,陛下乃是万人之上的天子。”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鼓励汉献帝的是皇后曹氏——曹操的女儿曹节。
“非也。朕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汉室气数已尽。先帝末年黄巾军起义之际,四百年的汉朝就大势已去了,其后的三十余年只不过是曝尸于天下。将风吹日晒的汉之遗骸早日入墓,才是朕对祖宗尽的最大孝道啊。”献帝也曾试图依靠皇后伏氏一族与汉朝旧臣的力量夺回实权——不过,事情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一旦死去,更是无法复生了。“朕不过是你父亲的俘虏。你父亲在世一天,朕就一天不得自由啊。”献帝对皇后曹氏说。如今,令自己不自由的曹操死了。“我终于可以变成刘协了。朕,哎呀!不能再用‘朕’这个词了……我可以变成普通人刘协,能够埋葬汉朝的尸骨了。”献帝已经决意禅让了。这一年的十月,他将天子之位让于魏王曹丕。
“什么,就这么简单?”曹丕不禁问了一声。
献帝主动提出禅让,曹丕也就没有做任何工作的必要了。他的侧近之人虽然说“汉帝畏惧魏的威名”,然而果真如此吗?献帝禅让并非口是心非,而是高高兴兴地让出了天下——其实,献帝已经没有天下可让了,只是装作还有天下可让一般。确实,事情不过如此。然而,如此手到擒来的事情,冷酷无情的世之奸雄父亲曹操,直到去世都没有迈出这一步——这让曹丕心生奇怪,也隐隐觉得有些不安。夺取汉室天下,曹丕没有半点畏惧。他畏惧的是自己的父亲一直不肯篡位的原因。献帝的禅让,曹丕拒绝了三次,第四次才接受下来。当然这也不过是形式上的拒绝而已。
十月辛未日,曹丕在许都南面的繁阳设坛,举行皇帝登基大典。退位之后,实现了过普通人愿望的献帝刘协,于十一月被奉为山阳公。山阳是河内郡的一个县,刘协在这里被允许使用汉朝正朔与天子礼乐。此外,在向魏朝的皇帝提交奏章的时候,一般人本该以“臣某”署名,但是山阳公可以省略“臣”字。
曹丕改年号为“黄初”。“黄”是土地的颜色。汉承火德以得天下,接下来应是怀土德者。魏承土德,尊崇“黄”字,并将其用作年号。十二月,曹丕去了洛阳,将洛阳作为新都。洛阳城中,都城复兴的槌声声声入耳。陶固如鱼得水一般在洛阳城内游走着。巨大的建始宫刚刚显出轮廓。很多工人在建始宫的施工现场劳作着,曹丕为这项工事还动用了军队的士卒。因为在父亲死后,军中开始有人离开的时候,曹丕起初任他们而去,之后却出人意料地发布了一条命令:“让老兵退役。”这道命令旨在谋求军队有新生力量,同时也抑制住了因父亲去世而导致的军心动摇。离开的老兵之中既有刘备和孙权的细作,也有受这些细作劝诱的人。“曹操已死,曹魏将亡。留在这里也没有任何希望了,该走了!”这些细作是这样动摇军心的。“兵力骤减,曹丕慌乱不堪。”也有这样的传言。然而,如今却下达了让老兵退役的命令,这显示出曹丕对兵力减少的事情没有丝毫的在意。这条命令传下来之后,老兵们纷纷前来请愿:“我们不愿退役,请求继续服役。”军队同样在动摇,然而这一次却是向着团结的方向动摇,士气反而高涨起来。
夹在年轻的士卒之中,也有一些上年纪的工匠在一起劳作。有一个白发老者,摘下头巾说:“哎!四百年的大汉天下也灭亡了啊……”
“说什么呢,老爷子。天下大事跟你可没有什么关系啊。”旁边的人嗤笑道。历经四百年的汉朝灭亡,是一件无比的大事。而为建始宫劳作的这位老人,则是一个十分渺小的存在。众人都为这种反差失笑。
“没有关系?我,我把汉朝……”老人欲言又止,反正谁也不会相信他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