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国的兴亡

第272章


  三、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与铁路的协议尚需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三大国政府首脑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满足。
  苏联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以期用武力帮助中国达到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的目的。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
  1945 年2 月11 日
  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官兵的伤亡,尽快结束对日战争,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损害中国主权的条件,换取了苏联出兵同日本作战的书面保证。《雅尔塔协定》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但对尽早消灭同盟国共同的敌人——日本却起到了积极作用。
  美国一方面积极拉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另一方面并未放慢打击日本的节奏,这一次打击的矛头对准了硫黄岛。硫黄岛位于小笠原群岛南部,面积仅20 平方公里,是一个没有完全冷却的火山岛,南端折钵山的火山喷口终年喷出的雾气和硫磺弥漫全岛,岛上大部地区都覆盖着火山灰烬。硫黄岛北距东京1200 余公里,南离塞班岛1100 余公里,是塞班岛和东京之间惟一的中继基地,又是日军抗击中太平洋美军的前沿防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1944 年夏天,日军大本营在制定“捷号作战”计划时,曾经确定将确保硫黄岛作为本土防卫线上的一环。塞班岛失守后,硫黄岛的守备部队由原来的1500 人增至2.3 万人,由第105 师团和其他一些辅助部队组成,其中包括海军陆战队7500 人,守备司令为陆军中将栗林忠道。由于日本海、空军部队在菲律宾决战中遭到沉重的打击,因此,硫黄岛的守军将无法得到原来允诺的海空支援,在未来的战斗中只有被毁灭的一种命运。
  颇有一些文才的栗林中将并不想束手被擒,他决心把硫黄岛变成一个坚固的要塞。栗林明白,只有充分利用地形,他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目的。硫黄岛的东北部较宽,是由熔岩形成的高地,大部分地方丘陵起伏,沟壑交错,奇形怪状的洞穴随处可见,有的地方悬崖峭壁耸立在海面上。硫黄岛西南端的折钵山海拔164 米。这两个高地决定了只有在这个锥形海岛的腰部地区才能够实施登陆。
  2.3 万名守军分布在岛上各地区。在折钵山,有1860 人把守。俯视海滩的山坡上早已挖好许多洞,洞口的角度可抵御火焰喷射器的攻击。在折钵山的表层里,一个巨大的多层坑道网即将竣工。
  岛的北部有许多天然的和人工的洞穴,它们彼此间有地道相连,通风口在上部,以便让蒸汽和硫磺烟散去。栗林的司令部所在的洞穴在元山附近。
  它深20 多米,有十几个出入口。岛屿中部,厚壁碉堡林立。许多碉堡外面还堆有15 米厚的沙袋保护。海军的巨型海岸炮可以纵射海滩。该地区还有两个机场。第一条防线是由藏在洞穴里的大炮和轻机枪阵地以及坦克组成的防御网,沿着两个机场之间的高地的南侧边缘建立。第二条防线从2 号机场的北面,经过元山横跨该岛东西。
  在抗登陆作战方面,栗林主张把美军放上岸来再打,以纵深的坚固筑垒阵地,逐次阻滞和消耗美军。但当地海军陆战队指挥官坚决主张在水际滩头就拦住美军的进攻。最后,粟林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以纵深防御为主,滩头防御为辅。
  美军决定越过台湾、直接攻占硫黄岛的原因是:该岛有两个大型机场和一个正在修建的机场。这些机场可以作为轰炸日本的B—29 远程轰炸机的紧急降落场,并为掩护轰炸机活动的战斗机提供基地。硫黄岛登陆由美军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上将任战役最高指挥官。参加登陆的美军为第5 两栖军,辖陆战第3、4、5 师,各型舰艇800 余艘,飞机2000 余架,总兵力约22 万余人。
  在确定登陆硫黄岛后,美军飞机就从马里亚纳起飞对该岛连续进行了74天的空袭,但由于该岛处于一个云多雾大的地区,空袭效果不太理想,日军仍能将各种补给物资运到岛上。在登陆前三天里,美军舰对硫黄岛进行了猛烈的舰炮轰击。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岛上的日本守军,美军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空袭了东京附近,这是继1942 年春杜立特空袭东京后美国航空母舰首次对日本本上进行的轰炸。
  17 日上午,美军水下爆破队在12 艘步兵登陆艇的火力支援下,向硫黄岛的东海岸前进。粟林误以为美军开始突击上陆,便下令沿岸炮台开炮射击。
  结果,暴露了日军隐蔽的大炮阵地及防守的范围,使美军能在以后的三天里有效地提高炮击的命中率。
  19 日清晨6 点40 分,7 艘战列舰、4 艘重巡洋舰和4 艘轻巡洋舰开始登陆前的炮击。5 分钟后,9 艘炮艇用火箭猛轰元山高地,还有一些炮艇则用迫击炮猛轰折钵山。8 点03 分,炮击停止。120 架舰载机用火箭、燃烧弹和炸药对东南海滩、折钵山和1 号机场进行了密集轰炸。飞机一走,舰炮再次开始射击,这次还有10 艘驱逐舰加入。整个硫黄岛都被烟尘笼罩住了。
  8 点30 分,由68 辆履带登陆车组成的第一攻击波向岸滩冲去。好不容易冲到滩头,履带登陆车却陷入无法前进的状态。由于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土质非常松软,许多履带登陆车底部刚一着地就陷到泥里。后续的登陆艇攻击波也被挡住,无法抢滩上岸。背着沉重装备的士兵们踩着齐踝深的黑沙向岸上的山地冲去,很快就遭到隐藏在明暗碉堡和山洞里的机枪和步枪的射击,日军迫击炮则对准搁浅在海滩上的履带登陆车和登陆艇开炮。
  到傍晚时分,美军已有3 万名官兵和200 辆坦克登陆成功,建立了一个宽3.6 公里、纵深400—900 米的滩头阵地,为此付出了伤亡2400 人的代价。
  左翼折钵山的日本守军已被孤立,中路的美军已推进到1 号机场,右翼的部队则受到据守在高地上的日军的顽强抵抗,进展不大。
  21 日,“神风”特攻队的20 架飞机飞临硫黄岛上空,攻击了美军登陆支援舰队。有3 架飞机直接撞到“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舰上的大火尚未扑灭,又飞来了5 架飞机。其中1 架被击落,但第5 架却投下一颗炸弹, 将飞行甲板炸出了一个近8 米的大洞。美国水兵伤亡215 人,“萨拉托加” 号不得不直接开回美国去大修。在几海里外,1 架“神风”飞机撞中了“惮斯麦海”号护航航空母舰,引起了大爆炸。时至午夜,该舰烈火熊熊地沉入大海。美军还有1 艘护航航空母舰和2 艘运输船受到损伤。不过,从此以后, 硫黄岛上空再也没有出现过日本飞机。
  23 日,日军南部防守据点折钵山失守,山顶上升起了美国的星条旗。栗林见折钵山守军全部阵亡,便将兵力收缩在玉名山、东山地区、北部落、漂流木附近的独立据点,采取持久战的方针。美军派出海军陆战队第3 师和第4 师为第一线,把陆战队第5 师留在第二线,继续猛攻。到3 月2 日时,日军大部分大饱和坦克均被破坏,指挥官死伤达65%,兵员减为3500 人,粮食也被炮火烧毁,宝贵的饮用水也出现不足的迹象,日军已很难进行有组织的战斗了。
  8 日,负责守卫玉名山的独立混成第2 旅团长千田贞季少将决定发起总攻击。栗林不同意这种灯蛾扑火的愚蠢做法,但千田已无法忍受美军的猛烈炮火,遂于当天晚上召集部下,表示死后在靖国神社相聚的决心。对于那些无法参加战斗的伤病员,千田发给每人一枚手榴弹,命令他们自杀。
  第二天下午6 点,干田与第一线的日军一起向美军阵地发起攻击,结果全部阵亡。美军第4 陆战师在扫荡了残余日军后,于3 月15 日占领了玉名山。
  不过,该师伤亡达一半以上,其中死亡1806 人。该师被迫调往夏威夷,再也没有上过前线。
  与此同时,栗林被美军逼到硫黄岛的北端,16 日向东京发出了诀别电报。大本营虽然决定将栗林提升为大将,但却与硫黄岛断绝了通讯。17 日, 粟林烧毁了密码本和重要文件,向部下发出了总攻的命令。不过,栗林本人并没有去冲锋陷阵,而是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山洞里。23 日,栗林向父岛上的电台发出了一连串战报,最后说道:“父岛的全体官兵们,永别了。”
  四天后,手下士兵不超过十几名的栗林,绝望之余拔枪自尽。
  在为时五个星期的硫黄岛战役中,日军2.3 万人的守备队只有212 人被俘,2.13 万人战死,剩下的1500 人很可能永远被埋葬在充满硫磺气味的山洞里。美军有1.7 万余人受伤,近6000 人死亡。这场战役成为太平洋战争迄今为止最激烈的战斗。
  还在日美双方浴血奋战的时候,3 月3 日,一架轰炸过东京在返航途中发生事故的B—29 轰炸机,在刚刚被美军工兵修复并加长的1 号机场上紧急降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