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漩涡中的周恩来与蒋介石

第43章


现在只有把东北救亡团体联合起来,才有希望争 取张将军恢复自由。”后来抗战时期在重庆,周恩来见到宋子文,还质问他:“当时你担保张学良到南京后的自由,为什么没有做 到?”宋无可奈何地回答:“其他事情都做了,就是这件事我无能 为力。”表示了歉意。
  解方接受任务,到南京去做于学忠的工作。于学忠告诉他, 张副司令受军事法庭公审判罪被押解到奉化后,逐渐后悔了。2月间给东北军将领写信,开头两句是“话不知从何处说起,泪不 知向何处流”!中间大意是“为国家努力杀敌,为东北雪耻复土, 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勿以学良个人为念”;最后两句是“西望 云天,不胜依依”!于学忠又说:“我到奉化见张副司令时,因为 有特务监视,副司令便在报纸边上写了几句话:只要东北军紧紧 团结,实现抗战定有希望。”于仰靠在椅子上,大为感叹:“可惜 咱们东北军有些人对不起张副司令呀!”
  解方记着周恩来的交代,乘此机会说:“蒋介石实在逼人太 甚,分化了东北军,说的话不算数,还硬要把爱国的东北青年斩 尽杀绝!百十师(即抗日先锋队)是张副司令亲手建成的,张副 司令离开西安时,把这一摊子委托给你了,百十师是直接归你指 挥的,如果在你手中被蒋介石解散了,可怎么对得起副司令呢!”
  于学忠一拍胸脯,大吼一声:“包在我身上了!如果蒋非要 解散不可,那我也不干了!”
  经过几番周折,这支抗日队伍总算保留下来了。
  ●8.复仇之剑落到了张、杨的头上
  没有多久,蒋介石的复仇之剑就落到杨虎城头上。
  在这之前,蒋先放出一些和平烟雾:杨部在陕的一些人员原封不动,并且让顾祝同对杨尽量拉拢言欢,意在消除对抗情绪。杨虎城也渐渐平静:“现在和平解决了,在这一事变中,我们得罪了一个人,可是振奋了千百万爱国人士,他们就会继续奋斗,实现抗日。”3月的春光里,他紧锁着的眉头舒展了,希望仿佛 已在枝头绽出绿芽。
  春风似乎也吹醒了蒋介石蜇伏的种种念头,吹走了折磨他的病痛。他说他病好了,腰也不怎么痛了,愿与杨见面,并且表示 期望杨主动去看他。这个信息通过宋子文发出之后,并没引起杨的太大注意。后来顾祝同也告诉他这样的话,杨这才觉出这就是“命令”,才决意与蒋见面。
  3月29日,陕西省政府委员李志刚陪杨虎城乘飞机到杭州谒蒋。
  蒋的公馆临近西湖,和暖的春风吹起湖上层层涟漪,柳絮似云团在街面上浮游。杨虎城走进客厅时,一在座的有宋美龄、宋子文、邓宝珊、于学忠、胡宗南。坐定后,杨先问候蒋:“委员长身体好些了吧!”
  “腰痛渐渐地好了,不要紧。”蒋介石很快转入借题发挥,“我对身体上的折磨,向来很能忍耐,吃一点苦,不算什么。我向来对人宽大,不记旧怨,以往对人,你们是全知道的,不必多说,但对部下,过于信任,以致发生这次事故,使各方面受到损失。我身为长官,自觉不足为训。”说到这里,他易怒的本性又出现了,对着杨指桑骂槐地数落起张学良:“张汉卿常对我说,有他老子。他跟着他老子走;没有他老子,他跟我走,劝我搞法西斯组织,他说服从领袖。现在他竟如此,你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杨虎城面上不好有任何表示,一任蒋介石叨叨:“他打不住共产党,就向共产党投降,若是打不住日本时,还不是向日本投降吗?他的部队正在火线上牺牲,他和王以哲竟秘密到陕北与敌人议和了,怎样对得起长官,怎样对得起部下!”
  蒋介石越说声调越髙,大发脾气,嘴里说张明显是对杨的,连宋美龄听着都不入耳,一趟一趟上楼拿苹果和梨给在座的人吃,并且不断把削了皮的梨和苹果送在蒋介石嘴边,和他打浑,蒋的语调这才慢慢轻下来,可还是堵不住他的嘴,他咬了几口苹 果,又拾起旧话题:“张汉卿这样一个人,虎城竟是跟着他一路走,仔细想想,能对得起谁!幸亏还没有荒谬到底,假如后来不肯回头,还能有今天吗?”
  杨虎城目光下视,默不作声。
  蒋介石对于学忠讲话时又换了一副面孔:“孝侯只知听从长官的命令,没有考虑选择,以致走到这样的错路,十分可惜。不过,处在那样的环境,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次不幸的遭遇,我们是不能深怪的。”他抚摸着椅把,情绪稳定下来,最后说:“张汉卿这些天反省,也已经认识了一些自己的过错。我以为无论哪一个人,能认识过错,就能得到原谅,只要改掉过错就会有他的前途,我向来是这样看人的。比方,唐孟潇(生智)也曾背叛我一 次,可是,他表示了真诚悔过,我还照样信任他,这是我向来的作风。”
  蒋介石讲了两个多小时的话,直到最后,杨虎城才表示了极简单的几句话:“委员长的话,我记住了。”
  从公馆出来,杨虎城对李志刚说:“蒋说的话都是表示宽大,还不是想解除人们对他的戒备,他一贯对人没有诚意,别对他抱什么幻想。”
  第二天,蒋介石又邀杨去谈话,时间很短,杨就出来了。
  于学忠和李志刚想知道谈了些什么坐近来问。杨虎城叹了口 气,告诉说,蒋和他的谈话,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蒋问他在事变解决后,中央对他的部属安置,有不恰当的没有,要他提出意见,可以改正。他说他没有提什么意见。因为觉着提出来对人对事全无益处,或者起反作用,还不如不提。第二,是问他经过这次事变,继续任职,情感上是否觉得有不方便之处。杨还没有答话的时候,蒋就抢着说:“在事变中各级人员对你大有不满情绪的,这是一时转变不过来的,你继续任职,在情感上有些不便,不如先往欧美参观一个时期回来再任职。出国费用可由公家负担,启行的时期也不必规定,可以从容准备……”
  杨虎城抬头望了望于学忠和李志刚,解开军服衣领,让冷风吹进胸脯。他的话略带讥讽:“早就料到会如此的。”
  杨虎城被逼出洋,回国后被秘密关押在重庆息烽。杨十分苦闷烦躁。一天他去周围的杨家山散步,看到一座坟墓。坟前石栏 上刻着“杨氏佳城”四个字。杨大为惊愕:“怎么这样凑巧。这同我的姓名只少一个字!话刚说完,抬头一看,两旁华表上正刻着“龙蟠虎踞”,杨虎城触景生情,连连慨叹:“我的姓名这里早都有了,我今天住在这里,将来也必死在这里无疑!”
  1949年8月间,蒋介石由台湾回到重庆时,军统毛人凤请示如何处理杨虎城,问是否要解送台湾。蒋介石丝毫不考虑地回复:“留了他做什么,早就应该杀了!”但叮嘱毛人凤。要秘密进行,不能让外人知道。蒋介石十分清楚:“我们过去那样有势力的时候这些人都不肯投降,今天我们到处打败仗他们还会肯转变吗?只有干脆一起杀掉!”
  就这样西安事变中的两位千古英雄,一个长期被蒋幽禁,直至蒋自己离世;另一个被监禁数年后秘密杀害……
  1961年12月为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周恩来邀请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张学思及夫人、杨虎城儿子杨拯民及有关人士20余人座谈。便宴席间,张学思因台湾报纸发表了经国民党篡改过的所谓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感情异常激动,在向周恩来敬酒时,竞泣不成声。周恩来的酒杯颤抖了一下,也流泪了。他举起酒杯向众人说道:“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25年了,杨先生牺牲一家四口,张先生还囚禁在台湾,没有自由,怎能使人想起他们不落泪呢?”
  第07章 庐山谈判秘情
  ◆杨虎城被逼出洋,对部下说:“中国军阀哪一个没失败在蒋的手里?能缠下蒋的只有中共,去找周先生,他对付蒋的办法多,而且高明。”
  ◆蒋介石叹气:“周恩来的确是个人才。可惜可惜,不能为我所用!”
  ●1.周恩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谈判生涯
  蒋介石在西安见到周恩来时曾答应,如国共谈判,周可直接 去南京找他。可蒋介石回南京之后,很快食言,不但扣留了张学良,对周恩来也是避而不见。他把谈判事宜都交给了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可顾祝同做不了主,有事就给蒋介石打电话:“周恩来要求派代表来,其意在协商共军接受政府收编事宜。”
  蒋介石倚在沙发上,对着电话喊叫,他总嫌电话声小:“你告诉周恩来,在政府立场,姑且每月支付二三十万元军费,由杨虎城间接颁发。共军番号暂时照旧。”
  “他还提出共军驻地及收编问题……”
  “这些你不要给他明确答复,等以后视情况再作商量。”蒋介石想站起来,像平时发指示那样,但被拉直的电话线拴住,他又 坐回沙发,厉声吩咐顾祝同:“总之,你要掌握大致方针,现在 对内要避免内战,尤其是大规模内战。但是,一遇内乱,则不放 弃戡乱安内之责任!”
  周恩来听到顾祝同转达的蒋介石的话,非常不快。他向中央 提出,去南京同蒋介石直接交涉。毛泽东接到电报,在窑洞里转 悠了好几圈,放心不下:如今张学良已经被扣,恩来如再去南 京,蒋介石能信守诺言吗?他几经犹豫之后,打电报给周恩来:“此时则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宁后,不为张学良第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