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第59章


王阳明当初在江西南部剿匪,王琼就通过这一权力让王阳明提督军务。也就是说,兵部尚书对去有军警之地巡抚的人有监督权,兵部尚书和提督军务的巡抚如果合作无间,那将是再好不过的事,当初王琼和王阳明的合作就是例子。反之,那将是糟糕透顶。
  所以,王阳明必须给李承勋写信,要他在中央政府支持自己。李承勋明大义,又是王阳明的朋友,他让王阳明把心放在肚子里。他说,虽然我没有王琼那样的本事,但肯定竭尽全力支持你。
  王阳明还是不太放心,他又写出第三封信,信的接收人是他的弟子黄绾。他提醒黄绾,也让黄绾提醒他在中央政府的弟子和崇拜者们,不要再拼命地推荐自己,一定要把王阳明这个人淡化,最好是让中央政府的官员们忘记有个王阳明在广西剿匪的事。他对黄绾说:“我现在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广西,你们如果在中央政府总是谈到我,肯定会引起某些人的不安。他们也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广西来,到那时,我就不好做事了。”
  他同时还叮嘱黄绾,举荐人一定要慎重,要多方考察。否则不但这个人会坏了事,你身为举荐人也脱不了干系。
  他又谈到了一件往事,就是平定宁王后的赏赐问题。他说:“这件事过去七八年了,很多当时立下功劳的人等赏赐等得已近绝望。我一直想向中央政府提这件事,可这个时候提,有些人会认为我在要挟政府。所以,你们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应该把这件事当成重中之重。”
  最后他要弟子们放心:“广西的叛乱头目不过是小疾病,比当年江西南部那些造反大佬们差远了,所以你们不必为我担心。你们要担心的是政府内部的政治斗争,这才是心腹之患。”
  朝中高层的政治斗争不是黄绾和他的另一位身居高位的弟子方献夫能解决的,即使预防,二人都不能胜任。所以王阳明的这番训诫,不过是证明他深邃的眼光而已。
  1527年最后的一个多月,王阳明始终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之前调集的湖广和福建、广东的部队没有到达。三处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们给出的借口都是一样的:正在集结军队,筹措军饷。
  王阳明苦笑,连连发信催促。几支部队终于在1528年正月抵达梧州,而王阳明仍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的意思。
  实际上,他心中早已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招抚。按他对王受和卢苏资料的了解,这两人武装暴动完全是政府官员逼出来的。而他们后来攻城略地,并没有独立的意思,只是想增加和政府谈判的筹码。
  这是王阳明要解决的问题,他不想让对方的筹码变得有价值。所以刚过了元宵节,王阳明组织几万人的部队进驻南宁,就在南宁郊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场军事演习把王受和卢苏惊到了,他们急忙加紧战备,应对王阳明。
  王阳明和他的指挥官们开会商议,有人说既然部队已来了,就应该打。王阳明却说,王受和卢苏的实力不可小觑,田州和思恩的防御都被他们加固,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用军事手段,耗费金钱不说,还会死成千上万的人,得不偿失。
  有人想不到别的办法,这缘于他们的一根筋。在他们心中,对付少数民族的叛乱就应该用铁血手段,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是对牛弹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没有沟通的可行性。另外,部队已经集结,如果不打,那在面子上也说不过去啊。
  王阳明说:“除了打,还有很好的方法,即招抚。”
  广西的地方官们强烈反对,他们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想法的不切实际。在姚镆灰头土脸地走人之前,曾招抚过王、卢二人,可两人开出的条件不可理喻。只要稍懂成本核算的人都知道,打比招更节省成本。
  王阳明说,他们所以提出那些苛刻的条件是因为他们手中有筹码,姚镆和他们谈判时,手上没有军队,人家当然会狮子大开口。可现在我们大军云集,那场军事演习就是给他们看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实力,提示他们,我们是先礼后兵。
  与会众人被王阳明说服,但他们口服心不服。尤其是湖广军队的指挥官们,他们千里奔波来到广西,目的是建立军功。如果王阳明招抚,那他们就是无功而返。他们决定从中作梗,让王阳明的招抚计划流产。
  阴谋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在王阳明的使者还未到达王受和卢苏基地时,王、卢二人便收到可靠消息:王阳明的招抚不可信,王阳明是想通过这一方式向你等索贿,而且数额巨大。如果你们不能满足王阳明,后果可想而知。
  王、卢二人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两人的前辈们都曾遇到过前来剿匪的巡抚向他们索贿的经历,两人赶出了王阳明的使者,拒绝去见王阳明。
  王阳明陷入了困境。这和他当初在江西南部剿匪时面临的情况截然不同。他当初在彻底清除了山匪隐藏在政府中的内鬼后,整个政府上下一心。如今,本该是他朋友的人却成了他的敌人。有人建议他整顿政府军内部,他没有同意。他总感觉自己时日无多,而治理整顿是耗费时间的事。在考虑了几天后,王阳明决心用良知这一武器直攻王受和卢苏。
  他亲自写信给王受和卢苏。首先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对他们当初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重点指出,你们现在的错误实际上是政府有错在先;其次,他真诚恻怛地向二人保证,只要两人放下武器,将来绝不会再发生“官逼民反”的事,他保证会给他们生命和自由,把广西建成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最后,王阳明严肃地说,你们投降对你们和我都有好处,大家可以免掉兵戎相见的尴尬,你们的决定会存活很多人,活人一命可是最大的功勋。
  这封信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因为王受和卢苏有顾虑。
  平定思田
  王受对卢苏说:“王阳明这老头是出了名的不靠谱,江西那群笨蛋都是这样栽到他手里的。”
  卢苏说:“岂止是他不靠谱,我看中国的所有官员都不靠谱。咱们老大岑猛就纯粹是被这群狗官逼反的。”
  王受和卢苏不再说话,看上去正在思考人生大事。两人沉默了很久,最后异口同声地说:“要不,咱们试试?”
  王受接着说:“我听说王阳明这老头只对十恶不赦和不思悔改的人才动杀机。”
  卢苏说:“我也听说了。咱二人属于十恶不赦那类人吗?”
  王受摇头:“也不属于不思悔改的那类吧。”
  卢苏说:“肯定啊,咱二人根本就不想反,或者可以这样说,咱二人一直在等着朝廷出个明白事理的官员来和咱们谈谈。”
  王受说:“据我所知,我总感觉王阳明这老人家还不错。”
  卢苏说:“我觉得也是。”
  两人最后说,派个不重要的人去和他谈谈。
  王阳明热情地接待了王、卢二人派来的不太重要的人。这人带来王、卢二人的意思:我们早就想放下武器,回归祖国的怀抱,可有许多官员总是欺诈我们,我们的好多同道中人放下武器后会遭到屠杀,或者是我们提出的很多改善我们自由的条件被漠然置之。
  王阳明要王、卢二人放心,送走这位使者后,他就命令湖广部队回老家,只有广西一支没有规模的部队驻扎在南宁。
  王受欢喜地对卢苏说:“王阳明这是真心实意啊。”
  卢苏想起王阳明在江西对池仲容的所作所为,谨慎地说:“还是看看再说。”
  王阳明知道他们在犹豫,所以派人给他们送去了免死牌,声称这要他们投降,既往不咎,并且要给他们理想的生活。
  王受催促卢苏,咱们的架子也摆得差不多了,不能让人家王大人以为他是在热脸贴冷屁股。
  卢苏想知道王受的想法。王受说:“咱们还能等人家上门来劝降?应该主动去投降啊。”
  卢苏沉思了一会,有了主意。他传信给王阳明:我们可以去南宁,但南宁的防务要我们来维持,诸如城上的士兵,衙门口的站岗卫兵,还有南宁城中的巡逻队。
  王阳明的弟子、广西省的高级官员王大用失声叫了起来:“这不就是换防吗?万一他们趁此机会向咱们动手,咱们可就是瓮中之鳖。”
  王阳明教训他:怎么可以把别人想得那么坏,你的良知呢?通知他们,就按他们的意思办。王阳明最后又看着各位官员,一字一句地说:要干净地办,不要耍小动作。
  1528年阴历二月中旬,王受和卢苏再把南宁城的部队都换成自己人后,慢慢地进了南宁城。卢苏发现眼前的南宁城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街道被打扫过,还洒上了清水。街市繁华,行人如流。王阳明在南宁的临时衙门口张灯结彩,像是在欢迎贵客。他远远地就看到衙门口的卫兵是他的人,在整个南宁城的武装部队中,他没有见到陌生人。这回,他彻底放下心来。他想的是,即使和王阳明谈砸,就凭他在南宁城中这么多武装部队,他和王受也能全身而退。
  王受很开心,他看到此情此景时,当即确定从前在刀口上的日子已经成了遥远的噩梦,新生活的曙光已经越过地平线正照耀着他的心。在南宁衙门门口,他和卢苏停下来,按之前二人的约定,随从们把他们反绑,并在两臂之间插上一支荆条,这就是失传多年的“负荆请罪”。
  王阳明坐在上面,仪态威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