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

第56章


  杨一清说:“王阳明说得没错,他举荐的两个人在我看来也的确能胜任。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非要王阳明去不可。难道,还有其他事?”
  桂萼突然发现杨一清的眼神具有某种洞察力,惊慌起来:“还能有什么事,广西的事就是最大的事。”
  桂萼很可能是说谎了。
  现在已没有证据证明桂萼是否亲自和王阳明本人有过书信往来,或许有,那就是桂萼通过王阳明弟子方献夫或其他王阳明弟子明示过王阳明:你去广西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解决安南问题。
  安南国就是交趾国(越南北部),秦朝时称为象郡。秦末,这里宣布独立。直到汉朝雄才大略的皇帝刘彻(汉武帝)时,它才被中央政府平定,并设置交趾、九日、日南三个郡。东汉初年,这里出了悍妇级的两姐妹造反,王阳明最崇拜的偶像之一马援率军平定,并且和越南南部划清国界。北宋初期,开国皇帝赵匡胤对交趾总是闹事头疼得很,于是索性承认它为王国,安南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元朝时,忽必烈要安南国国王来俯首称臣,安南国王置之不理。忽必烈一怒之下命令远征军进入安南国,虽然屡战屡胜,但因为补给线问题只能撤军,默认了它的存在。朱元璋建明帝国后,安南国国王来朝贡,宣称效忠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也承认世界上有安南国这回事儿。
  不过,安南国本身并不牢固,不停的血腥争斗始终损耗着它的国力。1403年,国王陈日炜被他的女婿、丞相黎季犛(lí)所杀。黎季犛再接再厉,把陈姓王族斩草除根。然后宣称自己是大舜后裔胡公满的子孙,于是改名为胡一元,让他的儿子胡苍当皇帝,他自己则当太上皇和摄政王。他上奏章给中国皇帝朱棣说,陈氏王族不知什么原因已全部灭绝,而他儿子胡苍是公主之子,请中国政府允许他当安南国王。
  朱棣当时正全力对付北方的蒙古人,没有精力对此事的真伪进行调查,就册封胡苍为安南国王。胡一元和儿子胡苍正在庆贺胜利时,陈氏王族一个漏网的王子陈天平跋山涉水跑到南京(当时明帝国的首都是南京)向朱棣控诉胡一元的恶行。朱棣不想卷入安南政治中,于是拒绝相信陈天平的身份。可巧的是,当时正好有胡一元的使节到南京,他们见了陈天平后,愕然下拜,陈天平的王子身份已毫无疑问。朱棣出于宗主国的立场,只好扛起这份责任。
  1405年,朱棣命令胡一元迎接陈天平回国继位。胡一元满口答应,中国政府派遣一支军队护送陈天平回国。第二年,中国政府军和陈天平进入安南国境,沿途欢迎人员表现得既热情又恭顺,这让中国部队指挥官放松了警惕,所以走到山路险峻、树林茂盛的芹站(富良江北岸)时,他们中了胡一元的埋伏,陈天平被杀,中国部队损失惨重。
  朱棣大怒,他发现如果不给这个小国一点血的教训,他们就不明白世界上还有宗主国这回事。三个月后,中国远征军在军事天才张辅的率领下强行进入安南境,胡一元摆出象阵抵抗,张辅大破他的象阵,活捉了胡一元和他儿子胡苍。
  朱棣对胜利大喜过望,宣布取消安南国把其领土并入大明版图,设置交趾省。但是,中央政府派遣到交趾省的官员都是贪鄙之人。几年后,这些官员靠贪赃枉法、欺压当地百姓,意料之中地激起了土著的造反,其中一支由黎利领导的造反队伍脱颖而出。1427年,中央政府派出的远征军在倒马坡(越南同登)遭到黎利的埋伏,全军覆没。黎利现在有了谈判的资本,于是向明帝国第五任皇帝朱瞻基(明宣宗)请求册封陈氏王族的陈皓为安南国王。这无疑是要明帝国把二十多年前吞下的交趾再吐出来。
  中央政府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主张坚决不能丧失祖宗留下的国土,有人则坚信中央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控制交趾,朱瞻基审时度势,同意后一种主张。于是,明政府册封了那个不知是否确有其人的陈皓为安南国国王,明帝国势力退出交趾。
  几月后,黎利写信给朱瞻基说,陈皓突然死亡,要求他来继承安南国国王的位置。朱瞻基明知黎利在耍花招,可已经没有能力再发动战争,只好同意了黎利的请求。黎利独立后,并没有和中国对抗,而是采取了侍奉大国政策,两国邦交更为敦睦。
  两国的友谊持续到1522年,安南国的权臣莫登庸控制了黎氏王族,1527年,也就是姚镆重新把广西变成叛乱者乐土时,莫登庸羽翼已丰,他杀掉了五年前就已控制在手的黎氏国王,自己称帝。但黎氏王族在安南经营多年,拥有军队的成员多如牛毛。莫登庸必须要经过一场大的内战才能站稳脚跟,也就是说,安南国现在处于大乱状态。
  桂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派王阳明到广西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趁安南国局势大乱时把安南重新并入明帝国版图。
  实际上,早在1480年黎氏王族窝里斗得最凶时,明帝国第七任帝朱见深(明宪宗)的西厂领导人汪直就怂恿朱见深收服安南。全体政府官员都强烈反对,他们的论调是朱棣的顶级大学士解缙早就说过的:“交趾就是个不安分的恶棍,和他保持关系的最佳方式是承认它作为国家的存在,让它按时进贡即可。它那地方的地理情况没有设置郡县的条件,把它纳入版图只是平添烦恼。”
  朱见深不是雄图大略的君主,所以他唯一一次拒绝了汪直的请求。此后明帝国对安南的态度,解缙的那番话始终是基调。但对有些雄心壮志,并了解帝国历史的人来说,安南始终是他们心上的一个痛点。
  桂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桂萼不但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而且还有犀利的政治眼光。他认为莫登庸打内战至少要打上三五年。这三五年间,中国军队完全可以先帮黎氏打垮莫登庸,最后再消灭黎氏。
  桂萼大概和朱厚熜提过这个计划,但朱厚熜一口就否决了。打仗需要钱,而现在中央政府没钱。这从王阳明在江西南部剿匪时,官员们竞相上奏章盛赞王阳明就能看出,很多奏章都重点指出,王阳明的功绩不仅仅剿灭了多年的匪患,还因为他只花了很少的钱。
  桂萼虽然遇到挫折,却没有放弃这一想法。他后来强烈建议起用王阳明,无非是想让王阳明平定广西匪患后乘追击残匪之机南下,收服安南。杨一清看透了桂萼的想法,同时也确信王阳明不可能执行桂萼的计划。很简单,王阳明是个极能审时度势的人,绝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一旦真的进入安南战场,王阳明没有必赢的把握,到那时,本来就受到多人非难的王阳明,肯定成为众人的靶子。王阳明不会做这种蠢事。
  桂萼认为自己的权威会对王阳明产生影响,所以他让朱厚熜在1527年农历六月下旬再向王阳明发出旨意:必须立即启程去广西!
  王阳明接到圣旨后,无可奈何地叹气。他转身对弟子们说:“看来广西是非去不可了,不过你们看我的身体,还有活着回来的机会吗?”
  弟子们的鼻子一酸。王阳明开始剧烈地咳嗽,整个伯爵府的一草一木都能感受到那来自他肺中的疼痛。
  走在成圣的路上
  王阳明在1527年农历七月初接到中央政府要他去广西的圣旨,直到十一月二十才到达广西梧州,险些走了五个月。从浙江余姚到广西梧州在有路可走的情况下,距离大概是1600公里,一天即使走二十公里,三个月也足够了。王阳明走得这样慢,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他的身体状况不允许,当他离开浙江余姚时随身带着一位医生,他当时已不能骑马,只能坐轿,他在这段时期给弟子们的信中经常提到他患了可怕的痢疾,厕所成了他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第二,他在沿途各地都做了停留,和他的弟子们聚会讲学;第三,多年对他不公正的风风雨雨消磨了他的斗志,他已不可能拥有当年去江西南部剿匪时的朝气,急如星火地上路。
  他离开余姚前,发生了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两位弟子各持己见,王阳明详细地向他们做了解析。
  很多王阳明心学研究者都认为“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继“致良知”后的又一次升华,不过我们不必看王阳明的解析,只在这二十八个字上望文生义,就可以发现,它可能仅仅是王阳明致良知的一个程式,也就是面对一件事时如何“致良知”。用一种不客气的话来说,“四句教”被后来王阳明心学的服膺者们极不明智地夸大了。
  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下。假设我们坐在天空下,只是没有目的地望着天空,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无善无恶”的。但当天空一颗陨石正坠向一个熟睡的人时,我们的心马上就会动起来,这是“意之动”。我们的心动起来会产生两种“意”,一种是善意,一种是恶意,所以这时就有了“善恶”,善意是,及时提醒那个即将被砸的人,恶意是,看热闹。这两种“意”,是善是恶,我们是如何区分的呢?我们凭什么说看热闹那个意就是恶的,提醒那个意就是善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能知善知恶。那么,我们下面要做的事就是“为善去恶”,如果只是知道善意和恶意,却不去行动,那也不是致良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