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成为往事

第21章


他试图驱赶开盘桓在脑子里的各种想象,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是他全部精神所要达到的目的地……越是在他全力奔向那个目标的时候,越会有一种念头来瓦解他的斗志——我哪一点儿与他们不同?我不就是井云飞的儿子吗?我十四岁就离开那里了,我是在马家崾岘长大成人的……为什么偏偏我要用这可怕的奔跑来向人们证明自己呢? 
  他开始怜悯自己。 
  “我的身体本来单薄,”绍平想,“如果我是穷人家的子弟,我就可以借此不参加担架队。在参加担架队的五个马家崾岘后生中,哪一个长得不是牛犊子一般?葛满康挑人的时候,曾经质疑我的体力,我在马家崾岘人面前必须说我能行……仅仅因为我是井云飞的儿子,我就必须参加!” 
  当诸如此类的思想在他脑子里漫延开来的时候,他的脾气就异常暴躁。双柱如果哪一点儿冒犯了他,或者在行动上没有配合好他,他就会默默地用充血的眼睛死死盯住他,那目光甚至使天不怕地不怕的双柱都感到毛骨悚然,不知道温顺的绍平和这个令人畏惧的绍平到底哪一个是真的。 
  双柱一路都在选择判断,就好像把判断稳定在某种状态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最后,判断大致形成了——在双柱的心目中,绍平完全不是温顺的,他是一个内心残忍的人……这就是说,已经淡漠了的绍平的形象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稳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这个形象并没有在双柱心目中增生新的敌意——毕竟,这么多年来绍平并没有做什么恶事。他只是在内心警告自己 :要操心这个人,这个人心里残火着哩!可不敢跟他过于别扭,把狗日的惹急了,狗日的兴许杀人哩,狗日的杀人可能都不眨眼。他想到五年前绍平对他那次残酷的殴打。 
  葛满康不得不让担架队员休息一下,尽管他知道时间对于伤员极为宝贵。最近的一个战地 
  医院被敌人破坏了,他们不得不把伤员送往十二里以外一个叫贺家崖的村庄。他知道他的战士们在咬牙奔跑,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程度。他下了休息的命令。 
  后生们轻轻放下担架,尽可能地照护了一下伤员,便马上匍匐在路边熟睡过去了。葛满康试图视察一下他的队伍,便从前面向后走过来。他感觉到天和地搅在一起,耳边响起了一阵可怕的喧嚣之声……他也扑倒下来睡着了。 
  这是一条深深的峡谷,整个儿谷底都被枯萎的和新生的草类植物覆盖着,中间只裸露出一条两三尺宽的小路。峡谷两边高耸着峰恋都溶到夜色中去了,空气中弥漫着松脂的气味。栖息在附近岩壁上的夜鸟不时发出一两声凄厉的嘶鸣。站在陡峭山岩上的野狼,警觉地观察着突然出现在这里的人群,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绍平扑倒在担架旁边,可是他没有睡着,微微睁着眼睛。天上的星星像许多蜜蜂一样聚在一起,“嗡嗡嗡”地叫着,埋没在草丛里的小溪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多真切呀,像是在耳朵边上响呢!他不知道这是在哪里,也不知道这是在睡觉还是在奔跑。 
  担架呢?呼三呢?他躺好了么? 
  他伸手去摸,摸到了横躺在身边的双柱身上,他以为是呼三。哦,他在,躺好,坚持一下,走出这条峡谷就好了。好老乡哩!忍着点儿,快了,快了。 
  呼三是靖州人,五年前靖州城解放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军。这次东征,他随红十五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立了不少战功,今天凌晨撤退的途中,他踩上了敌人的地雷。 
  呼三伤得很重,右腿完全断了,殷红的鲜血不断地从层层包裹着的白布中渗透出来,担架上的绳索也被染成了暗红色。绍平和双柱把他抬到担架上的时候,由于失血过多,他脸上已经显出灰白的颜色。有限的医学常识告诉这两个年轻人,这个伤员非常危险,随时都有可能昏厥,永远也醒不过来。 
  坚强的呼三好像完全不在乎,仍然神色开朗,笑着说 :“日他妈妈的,伤哪儿不好,偏伤老子的腿,还要劳累你们……” 
  听见呼三的话音,绍平一下子抬起了头:“你是靖州人?” 
  “我当然是靖州人,这还能是假的吗?兄弟你是哪搭人?” 
  “我是……马家崾岘人。”绍平的靖州口音完全变了,他能够掩饰自己。“我能听出靖州人说话……” 
  “啊!”呼三很高兴,“靖州话好听,是不是?” 
  “走吧。”双柱把担架挽带挂在脖子上,回过头,用征询的口气对绍平说。 
  他们把担架抬起来,走上山岗,尾随上从刚才发生战斗的镇子里走出来的担架队。 
  “兄弟,”躺在担架上的呼三仍然眉飞色舞,翘着身子和绍平说话。“等咱胜利了,我带你们到咱靖州看看,那可是天底下都难寻的好地方。我们靖州没有这么高的山,到处都平堰堰的,还有盐池,有海子——兄弟你知不知道海子?那是沙漠当中的湖泊,就像海一样一眼望不到边,海子里的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鱼,做的时候不用放油,你把它放在锅里就能炕出油来……过去有井云飞这样有权有势的人欺压,田地、海子都是人家的,庄稼人的日子苦。尔格好了,红军把大大小小的井云飞都镇压了,把他们的财产和土地都分给了老百姓,海子里也有为自己捞鱼的穷人了……受苦人么,有了这些儿,不就够了?还图啥?” 
  双柱笑着看绍平,好像在说 :看你那号老子!还能哩!他注意倾听绍平说什么。很长时间,绍平什么也不说。 
  呼三继续说 :“我去过井云飞家。红军一打过来,咱当长工的,造反哩嘛!我就是那时候拿起枪的。我去过他家,别的全不说,单说那个少爷羔子的住处……啧,日他妈的,这些地主都不是东西!不打倒他们,哪有咱穷人的活路?这次东征,我打了个美,真解恨……我是没碰上日本鬼子,要是碰上,嗨,看我呼三的大刀开荤吧……” 
  双柱的大刀就放在他身边,闪着熠熠的寒光。 
  沉默。双柱和绍平都谨慎地避开了呼三的话题。 
  担架队正在向一座大山的腹地蠕动过去,太阳斜斜地照射着,大山的上半截辉映在赭色的阳光之中,它的底部则晕染了青灰色,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漫起了雾气,涣涣地向高处攀缘,一阵风儿刮过来,又退缩回去。一只老鹳站在突起的岩石上,一动不动,就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来的塑像。天上的云飞速地向东南方向飘行,落在后面的被冲撞成了碎片,消失到更大的云块之中。 
  绍平身上的汗水已经把衣服浸透了。 
  剧烈的伤痛使钢铁一般的呼三也不得不缄默下来。为了避开绍平的视线,他把脸扭到一边去了。他咬紧牙关,忍受着从伤口处向全身弥散的迟钝疼痛,这疼痛使他浑身都处于一种僵直的状态。 
  这一切,绍平全看到了。 
  过河以来,第一次看到鲜血,绍平曾经感到过恐惧。他也为伤员的痛苦而痛苦,可是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得如此直接,又如此剧烈。这当然是一种精神的感知,可是,它却无可控制地向生理漫延了:他也感觉到自己的腿散发出拉锯一般的疼痛……是不是疼痛也可以转移呢?这样倒好,他至少可以替呼三分担一下,这是他目前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们手里没有药品,只有抢时间赶到贺家崖救护所去。整个儿担架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才一直在奔跑。 
  呼三能够忍受疼痛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健康的人,和绍平和双柱说这说那,说的更多的仍然是他的家乡靖州,描绘那里的山川风景,县城里的大街小巷,春节、元宵的时候持续不断的烟花、社火和秧歌 ;他回忆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伙伴,说有一次他们把一只猫的四只脚都绑缚上了核桃皮,走起路来就像是小马一样…… 
  他没有诅咒井云飞,在他的生活中似乎并没有这个被他深深仇恨着的人,他的童年完全不像贫困人家孩子的童年,他和所有衣食无愁的人的童年一样,充满了好奇、幻想和恶作剧,这就使得绍平感觉眼下躺在担架上的人是离他的心最近的人,他感觉呼三就是小时候的玩伴,因为在大人的世界中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才分开,才各奔东西。 
  他们回味过去的时候,或许已经不再使用相同的语言,不再使用相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件事情,但是,一个孩子本能地保存下来的东西,却真实地再现了彼此都能够理会的场景,绍平甚至能够从呼三的叙述中,闻到烟花和羊肉泡馍的香味,看到靖州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是多么熟悉的情景啊! 
  自从五年前来到马家崾岘,有谁曾经唤起过他的这种珍贵的记忆?他十四岁以前的过去甚至成为了他的羞耻,就连母亲也总是回避它,他的生命仿佛是从十四岁开始的,而从十四岁开始的生命是那样沉重,沉重地压迫着一个稚嫩的心灵,那颗心灵已经丧失感受善良和美好的能力,他一心想做的就是希望人家看到它不是别的样子,它就是人们希望的样子。 
  但是现在,他知道它不是那个样子,它永远不会是那个样子——世界烙在这颗心上的印记是不会被岁月和事变磨灭的,永远都不会被磨灭。 
  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绍平才健全地感觉到自己,才知道自己是那样热爱呼三,就像热爱小时候的一个玩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