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成为往事

第1章


本书来自www.sjwx.info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sjwx.info 
  生命中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当青春成为往事 作者:陈行之     
  第一章 孤独的河   
  作者简介:   
  陈行之,1951年出生于天津市蓟县,在北京读小学和中学,1969年到陕北插队,就读于延安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陈行之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及其他体裁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他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走出黄土地》获得中宣部1993年“五个一工程奖”。 1994年,陈行之回到北京,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危险的移动》,获得广泛好评。 
  陈行之的小说视野开阔,对社会人生的探索广博深入,对人物心灵的描绘逼真细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家陈忠实评语   
  从《危险的移动》到《当青春成为往事》,陈行之以深刻冷峻的社会思索、敏锐精微的心理洞察力和独立独特的艺术体验,跻身于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列。 
  陈行之独具魅力的长篇小说的相继出现,成为一道别具一格的文学景观,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势必引起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和品评。 
  期待陈行之新的佳作不断面世。 
  ——陈忠实   
  评论家雷达评语   
  这是一本具有思考者品性,能把人带到形而上境地的书——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真实的自我。 
  陈行之构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主人公的命运被投入无尽的长河之中,经历了奇特甚至极限的颠簸,情节大起大落,峰回路转,尽情地抒写了生命的疲惫与虚弱,瑰丽与辉煌,展现出独特的理性风采和人性深度。 
  ——雷 达 
  CONTENTS 
  第一章 孤独的河 (1-20) 
  1.“黄河!黄河!” /1 
  2. 知青之死 /4 
  3. 尊严对生命诉说 /13 
  第二章 博士逸事 (21-38) 
  4. 被称之为楷模的人 /21 
  5. 寂寥的山村 /26 
  6. 真实还是虚构? /33 
  第三章 母 亲 (39-64) 
  7. 浅与深 /39 
  8. 那天的事 /42 
  9. 当人需要证明自己是人的时候 /51 
  10. 恐惧与皈依 /55 
  第四章 分离就是死别 (65-82) 
  11. 前沟里下雨后沟里晴 /65 
  12. 把忧虑埋起来 /70 
  13. 离别的日子 /74 
  第五章 蜕 变 (83-100) 
  14. 红色背景 /83 
  15. 不可触摸的地方 /89 
  16. 一个人的死和一个人的生 /96 
  第六章 往 事 (101-120) 
  17. 时光·宿命 /101 
  18. 即使在冬天 /107 
  19. 祸 起 /112 
  20. 何人?何地? /117 
  第七章 知道不知道? (121-138) 
  21. 靖 州 /121 
  22. 点头或者摇头 /129 
  23. 老 宅 /135 
  第八章 风 云 (139-156) 
  24. 那个年代 /139 
  25. 危 局 /146 
  26. 动 机 /152 
  第九章 心之音 (157-180) 
  27. 孕 育 /157 
  28. 降 生 /165 
  29. 争 夺 /172 
  第 十 章 死 亡 (181-196) 
  30. 在大地上生根 /181 
  31. 激 愤 /189 
  32. 水深的地方看不到波澜 /194 
  第十一章 生 命 (197-212) 
  33. 死亡扇动翅膀 /197 
  34. 绮丽之舞 /203 
  35. 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209 
  第十二章 山不转水转 (213-232) 
  36. 起源、方向与目标 /213 
  37. 天·地 /221 
  38. 父与子 /227 
  第十三章 时间与人物 (233-250) 
  39. 阳光下 /233 
  40. “带好我的儿子!” /235 
  41. 不可避免的结局 /240 
  42. 风萧萧 /248 
  第十四章 封闭还是遗忘? (251-272) 
  43. 杀 鸡 /251 
  44. 行 远 /259 
  45. 原 罪 /264 
  第十五章 流血的心 (273-290) 
  46. 谁在活? /273 
  47. 正义之火 /279 
  48. 伤 逝 /285 
  第十六章 汇入波涛 (291-306) 
  49. 爱与死 /291 
  50. “我没能带好你的儿子……” /297 
  51. 瞬间就是永恒 /302 
  第十七章 活 着 (307-324) 
  52. 时间之箭 /307 
  53. 回到初始的地方 /312 
  54. 北京!北京! /317 
  第十八章 祭 诔 (325-344) 
  55. 岁月是一条河 /325 
  56. 崤阳散记 /332 
  57. 帷幕垂落在不经意之间 /335 
  第十九章 黄河照样流 (345-368) 
  58. 在路上 /345 
  59. 父亲·母亲·儿子 /350 
  60. 终 /359 
  后 记 文学应当有一条哲学的通道 (369-377)   
  1.“黄河!黄河!”(1)   
  生活给你怎样的馈赠,有时候是完全不能被预料的事情。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农历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初八),午夜,运载到革命圣地洛泉插队的北京知青专列隆隆地驶过河南的黄河大桥,向著名的西部城市龙翔奔驰。龙翔是K省省会,我们将在那里改乘汽车,往北再走四百多公里盘山公路,才能够到达洛泉。因此,在那个黑黢黢的夜晚,洛泉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精神上的灯塔,更是我们这趟远行的目的地,是被家人叮咛“到了那儿就来信”的地方。 
  三十七年以后的今天,二〇〇六年一月二十五日(农历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清晨,当我誊清本书稿件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这一天对于我整个人生决定性的意义,它是我人生的起点,是生活铺在我面前等待我用经历书写的一张白纸,我的一切都是从这一天开始的。没有这一天,就没有我所选定的文学事业,就没有我的恋爱、婚姻、我的女儿的降生,没有我在自己的经历中遇到的许许多多或者美好或者丑陋的人和事情,当然,更没有读者拿在手里的这本书。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当感谢这种不能不接受的馈赠——有所经历的人都知道,并不是所有馈赠都是你需要的,很多情况下,生活塞到你手里的其实并不是你期望得到的东西。 
  这本书也是一样。 
  那列从北京开往革命圣地洛泉的火车离开北京十几个小时以后,拥挤在车厢里的少男少女,由于精力旺盛或者那个年代特有的革命狂热造成的吵闹和喧嚷已经停歇,都朦朦胧胧地沉入到不能言说的生活图景和由此带来的情感激荡中去了。我听到刚才还在一起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红色革命接班人娇柔的梦呓—— 一个脸色红润的姑娘,好像在央求妈妈给她一件什么可爱的东西;一个结实的小伙子软软地斜倚在座位和窗户之间,不自觉地抽动着脸上的一块肌肉,嘴唇翕动着,显然,也正在进入到某种孩子气的回忆之中。 
  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过来过去的画面是:我所在的中学军代表为了动员我去插队,竟然亲自来到我家,向我的父亲和母亲讲述革命道理。 
  那时候,我不过是初六八届的中学生,严格说起来,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无论如何记不起来我是怎样被结合到学校的权力机构—— 革命委员会—— 中去的。我作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在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方面,自然负有某种大于一般人的责任。所以,当我们和北京市人民一道举行庆祝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发表大游行以后,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摆到了我面前—— 你必须要先于别人去插队了。 
  也许我出现了短暂的犹豫,所以才导致军代表到我家做我父母亲的思想工作。我当时不在家,是后来才知道这件事情的。他们这样做除了我是学校革命委员会委员这个身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如果我决定去插队,就可以带动身边十几个和我要好的同学一同去插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