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阴谋4:维也纳死亡事件

第52章


他们来到一块长方形的凹陷地。这里是当年的火化坑所在地,如今已经被黑色玄武岩填满了。
    “立刻杀了我吧,他妈的!不要带我去以色列!现在就下手,作个了断吧!而且,你最擅长这一手了,对不对,艾隆?”
    “不是在这里,”加百列说,“不是在这个地方。你甚至都不配踏上这块土地,更别说死在这儿。”
    拉德克膝盖一弯,跪在了坑前。
    “如果我同意跟你走,等待我的是什么?”
    “真相会等待着你,拉德克。你要站在以色列人民面前,承认你的罪行。你在1005行动中充当的角色,你在比克瑙谋杀的囚徒,你在‘死亡之旅’的途中干下的杀人勾当。你到底还记不记得你杀害的那些女孩子,拉德克?”
    拉德克的头扭转过来:“你怎么会……”
    加百列打断了他:“你不会因为你的罪恶而受到审判,不过你要在监狱里度过余生了。你在狱中服刑期间,必须同大屠杀纪念馆的人合作,彻底整理、记录1005行动的全部历史。你必须告诉抵赖的和怀疑的人,让他们知道你是怎样隐藏历史的,怎样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屠杀销毁证据的。平生第一次,你将会吐露真相。”
    “谁的真相,你们的还是我的?”
    “真相是唯一的,拉德克。特雷布林卡就是真相。”
    “我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很丰厚,按理你是不配得到的,”加百列说道,“梅茨勒的血统身世,我们不会拆穿。”
    “就为换来一个我,你们容忍一个极右翼的政治家当上奥地利的国家总理?”
    “我有理由相信,梅茨勒会成为以色列和犹太人的挚友。他是绝不愿惹我们生气的。说到底,就算你死了许多年以后,我们手里照样攥着把柄,足以毁了他。”
    “你们是怎么说服了美国人,让他们背叛了我?讹诈,我猜是的——犹太人的伎俩。不过一定还有其他手段。显然,你们承诺过,不再提起我加入格伦谍报组织的事情,也不提和中情局的媾和。我料想你们对真相下的本钱也就只有这么点儿了。”
    “告诉我你的答复,拉德克。”
    “我怎么能相信你,一个犹太人,凭什么相信你们会履行承诺?”
    “你又读《先锋报》了是吗?脑子不清楚看?你只能相信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这样又有什么意义?能挽回死者的性命吗,哪怕是一条?”
    “不能,”加百列承认道,“但是全世界会了解真相,而你会在适合的地方度过余生。接受条件吧,拉德克,为了你的儿子也得接受。就把它看作最后一次逃亡。”
    “这些事不会永远沦为秘密的。有朝一日,真相还是会浮出水面的。”
    “说到底,”加百列说道,“我想没人能藏得住真相。”
    拉德克慢慢扭头,他用轻蔑的目光盯住了加百列:“你要真是个男人,就自己动手了断我。”他努力做出讥笑的表情,“说到真相,当初在行动现场也没人在乎,如今更不会有人在乎。”
    他扭头看着万人坑。加百列将伯莱塔放回口袋,走开了。奥代德、泽尔曼和纳沃特一动不动地站在他身后的步道上。加百列同他们擦身而过,一语不发,径直穿过营地,直奔火车站而去。在走进树丛之前,他略一停步,回头看了看拉德克,只见他正在攀着奥代德的手臂,慢慢地站起来
    第四部 阿布·卡比尔的囚徒
    
    39
    以色列,雅法
    将他关在何处的问题,引发了很大争议。勒夫认为他是个安全隐患,希望情报部门永远把他攥在手里。沙姆龙一如既往地唱反调,何况他也不希望自己钟爱的机构变成一座监狱。至于总理,他只是半开玩笑地建议,拉德克应该被强行押入内盖夫沙漠,让秃鹰和蝎子去啃他的老骨头。最终,加百列的意见占了上风。他说,像拉德克这种人,最好的惩罚莫过于波澜不惊,将他看作一名普通罪犯。他们在雅法市找了一处妥帖的地方,将拉德克锁在里面。那是一处警察局的拘留所,是英国人在托管期间留下来的一座建筑,而它所在的城区,依然保留着阿拉伯的名字——阿布·卡比尔。
    七十二小时后,拉德克被捕的消息最终公之于众了。总理的公告十分简短,而且作了刻意的误导,尤其小心翼翼地避免给奥地利造成不必要的尴尬。总理称,经查明,拉德克以假身份作掩护,生活在某个国家。后经过谈判,该犯同意自愿前往以色列。依据协议条款,该犯将不会受到审判,因为依照以色列法律,唯一可能的判决结果就是死刑。故该犯将被终身行政拘留,并将做出实际的“认罪”行为一一他将同大屠杀纪念馆和希伯来大学的历史学家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份详尽的史料,彻底揭露1005行动的罪恶。
    没有太多的吹嘘,也没有逮捕艾希曼之后的那种兴奋雀跃。事实上,拉德克被捕的消息不到几个小时就被掩盖了,因为一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了耶路撒冷的一座市场,夺走了二十五人的生命。勒夫为此而产生了一种扭曲的满足感,因为爆炸案从侧面证明了他的观点不无道理——这个国家还有比追捕陈年纳粹更重要的事情。他把这次行动称作“沙姆龙办的蠢事”,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部门的基层下属和他不是一条心。在扫罗王大道,拉德克的抓捕唤起了当年的热血豪情。勒夫随即调整立场,应和大众的情绪。然而为时已晚,人人都知道,拿下拉德克是“哨兵”和加百列一手策划的,而勒夫一直在处处作梗。勒夫在将士们心中地位落到了危险的边缘。
    对于拉德克身份的保密工作做得十分敷衍了事,于是他是奥地利人的真相很快被拆穿了。捅破窗户纸的,是一盒他抵达阿布·卡比尔的录像带。奥地利媒体迅速而准确地认出此人是路德维格·沃格尔,是位颇有名气的奥地利商人。他真的是自愿离开维也纳的吗?如果不然,那他是不是从固若金汤的第一区豪宅里被人强行绑走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报纸上充斥着各种推测,人们对沃格尔的神秘职业和政治关系做出种种猜想。媒体调查掀起的波澜危及了彼得·梅茨勒。改善奥地利政党联盟的雷娜特·霍夫曼发出了呼吁:要求正式调查沃格尔涉嫌参与战争问讯处炸弹袭击的案子;正式调查犹太老人麦克斯·克莱恩的神秘死亡事件。她提出的要求大部分石沉大海。炸弹是伊斯兰恐怖分子所为,这是政府的解答。至于麦克斯·克莱恩的不幸身亡,那是自杀。司法部长发话了,进一步调查,毫无意义。
    拉德克事件的后续故事没有发生在维也纳,而是在巴黎。那里有一位长了霉的前任克格勃特工跳了出来,在法国电视节目里宣称,拉德克是莫斯科安插在维也纳的人。再往下,还有位前西德国家安全部的角色,如今在德国颇有点名气,他也声称拉德克是他们的人。沙姆龙起初怀疑,这些都是刻意设计的假情报,为的是给中情局注射疫苗,免得被拉德克的病毒感染,惹一身臊——因为换了他,他就会这样做。然而接下来,他听说在中情局内部,也有人认为拉德克当初很可能吃里爬外,同两个营垒都有瓜葛。这番传言还引起了一阵慌乱。陈年旧账从尘封的档案中翻出来;一队前苏联的老把式匆匆聚在一起。一想到他在兰利的中情局同行们焦虑难安的样子,沙姆龙禁不住暗喜。沙姆龙说,拉德克如果真是个双重间谍,那才真应了天道轮回呢。阿德里安·卡特尔提出要求,希望拉德克同历史学家的事情一了,就立即对他展开调查。沙姆龙答复他说,以色列方面一定会充分考虑他们的要求。
    阿布·卡比尔的囚徒对他引发的风暴基本上一无所知。对他的拘禁虽然不太严酷,却也与世隔绝。他把自己的囚室和衣物都打理得整齐、洁净,他领取自己的那份饮食,绝少抱怨。看守他的卫兵都觉得应该恨他,又恨不大起来。他的骨子里有警察的气质,狱卒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他们熟悉的东西。他对待他们很有礼貌,于是也换来了同样的礼遇。他是个谜。他们在学校里都读到过他和他这种人的罪行,他们轮番在他的囚室周围转悠,就是为了看看他。拉德克越来越感到自己像是博物馆的一件展品。
    他只提过一个要求:每天能读到一份报纸,以便跟进时事。这个要求一直传到了沙姆龙的案前。他同意了,只要是以色列报纸,不是德国发行的就行。每天早晨,一份《耶路撒冷邮报》会摆在他的早餐托盘里。他通常会跳过有关自己的新闻故事——大多都是些不实之词。他会直接翻到海外新闻,关注奥地利大选的进展。
    为了完成见证实录,摩西·里弗林来探访过他几次。经决定,这些访问时段将被录像,并在以色列电视台的夜间节目里播出。随着首次播出的临近,拉德克似乎变得越来越焦躁。里弗林悄悄地向看守所所长提出,应该严防该犯意图自杀。走廊里增设了一名警卫,就站在拉德克的囚室旁边。拉德克起初为格外的监控而愤怒,不过很快就坦然接受了。
    拉德克见证会的前一天,里弗林最后一次来访。他们在一起待了一个小时。拉德克魂不守舍,第一次表现得非常不合作。里弗林收拾起文件,招呼警卫打开囚室的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