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清贫

第134章


  常子胜坏笑低声道:“我去给你准备洗澡水,你赶紧洗了歇下,哥哥好给你吸空,不然你别想安生。”杨雪脸一热,捶了丈夫一拳,没好气地道:“你就巴不得有这事,看你笑得那副贼头贼脑的样子!”
  “妹妹你怎么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哪,我这可是在帮你解除痛苦!”常子胜一副委屈的口气,嘴角却上扬着。“坏东西,得了便宜还卖乖。”杨雪恼羞成怒,抓起这货的手咬了一口。常子胜一把抱起妻子,笑道:“妹妹还是赶紧洗了澡,再捱下去,你忍得难受哥哥也心疼。”
  马氏这阵子格外郁闷,小姑子还没出嫁,她就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如今小姑子都生了二闺女了,她还是只有两个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这肚子这几年就是没动静。二房房子起好了,也搬进去住了,马氏这回是真的开始忧心孩子的事情了。
  更叫马氏难受的是杨哥儿满一岁之后不久,孟氏又怀上了。眼看着其他几个儿媳接二连三地生孩子,马氏却一直没见怀上,赵氏都忍不住嘀咕起来了,甚至好几次让马氏去县城寻郎中瞧瞧,直把个马氏怄得不行。
  马氏忧心自己怀不上,杨雪却开始操心孩子的教育。她自己穿过来是女儿家,又是这样的出身,只能过清贫的生活。可是对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她却不甘心他们一辈子窝在乡下做一个靠天吃饭的农夫。
  别说有了庆王府世子这个靠山,就算没有杨雪也会努力培养孩子。如果是读书的料,就让他们走科举这条路。如果不是,那就设法让他们学做买卖。
  所幸楠哥儿这孩子从目前来看天资不错,杨雪从三岁开始教他《三字经》《百家姓》,发现这孩子不光记忆力好,领悟力也不差。马骏走科举的路子,家里的旧书比较多,知道杨雪想培养楠哥儿,就大方地支援了好些发蒙的读物。
  杨雪感激不已,须知这时代的书可是不便宜。这也是为什么乡学先生所收的束脩即便很低,也没多少人家肯送孩子去读书,因为描红写大字的纸和笔墨钱在乡下人眼里也是不小的开支。
  杨雪见儿子天赋不错,教起来也就越发上心。为了增加孩子的见识,杨雪还有意识地将前世自己书本上看到的,生活中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说给孩子听。
  楠哥儿六岁多的时候,杨雪生下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一个漂亮的女儿。常子胜喜得不得了,一回家就抱着宝贝闺女紫姐儿哄,却将两个儿子扔到了一边。杨雪为此郁闷不已,心道古代不都重男轻女吗?怎么自家这货反其道而行之啊。
  杨雪生下紫姐儿之后的五天,马氏也生了个闺女,取名常翠。孟氏的第三胎是个儿子,这样一来,常家四个孙媳妇,就二房只有一个儿子。马氏自来要强,好不容易怀上之后,天天念叨着菩萨保佑自己生个儿子。
  谁知生下的却是闺女,马氏极其失落,对这个叫常翠的闺女养起来也就不是很上心。所幸常橙很喜欢这个小妹妹,照料起来比大人还细心。
  楠哥儿眼看着就要七岁了,杨雪自己没参加过科考,教孩子一些简单的东西还行,真要下场考试,还得请专门的先生来教。马骏已然考中了秀才,正为秋闱而奋斗着。他某次特地带着楠哥儿去见了自己的启蒙先生,那先生随便考了考楠哥儿,对孩子的天分大加赞扬,主动提出只要杨雪他们肯将儿子送到自己门下,他一文束脩都不要。
  那位老先生虽然至今没教出过一位进士,但举人却是教出了三四个的,本事还算是有的,杨雪和常子胜商量后,决定楠哥儿一满七岁就将孩子送去镇上跟着那先生读书。
  为着楠哥儿要走科举的路子,常家长辈这几年没少帮着四房做农活,好让常子胜空出时间出去做工挣钱,毕竟走科举的路子花钱的地方较多。杨雪却知道光靠这个远远不够,费尽心力地想起了挣钱的路子。
  
☆、丢失
  前世乡下人发家致富,无非种植养殖,可人家那是要成规模大范围地搞,眼下就凭自家这点田土,根本弄不起来。当然就算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好几户人家跟着自己一道干,技术也是个大问题。
  杨雪前世大学学的专业跟种植养殖不沾边,即便沾边了她也才读到大一就穿过来了,根本没机会掌握那些要害的技术,所以什么水稻养鱼之类的点子想都不要想。
  剩下的挣钱法子就是做买卖,可做什么买卖呢?要想赚钱最好能另辟蹊径,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子。杨雪想了又想,也没想出一个好的门路。
  可怜她前世是个只知道埋头读书的书呆子乖乖女,生计什么的从来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穿过来做了杨家的幺女备受宠爱,杨家虽不富裕但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挣钱什么的根本轮不到她操心。
  果然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她若是一早就想着做买卖,当初在县城服劳役买菜的时候,就可以留心各类买卖的利润空间资本投入以及人手需要等等细节问题,多结交各行各业的掌柜。若是那时候就着手了,哪有如今的茫然无措。
  而且真要做买卖,就得抛下乡下这份家业,两头兼顾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常家沟别说离县城太远,就是离马家集都有十几里路。下定决心做买卖,就得去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的闹市租赁铺子。这个可是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杨雪担心常子胜那里难说服。
  纠结为难之际,端午节到了。马家集已经连着几年没正经举行过龙船比赛了,今年有乡绅牵头,邀请上下游两个镇的村子也参加,官府也愿意出面主持并维持秩序,最后有十二只龙船报名参加比赛,算是盛况空前。
  紫姐儿还没满百天,天气那么热,即便有杨元莲家可以歇息,杨雪也不想带着女儿去遭罪。她决定自己不去看龙船留在家里看孩子。杨哥儿也只四岁,那样拥挤的场合同样也不适合他,杨雪本来是不准他去的。
  可这小子人小鬼大,老早就听大人说起看龙船,又得知自家老子要带着哥哥去看,立时吵翻了天。这事让常兴家知道了,特地跑过来替孙子求情,拍着胸脯说自己会亲自照看杨哥儿。而且常建礼罗老太太虽然一把年纪了,却都是龙船迷,端午那天他们也要去马家集,也可以帮着看孩子。长辈发话,杨雪只好同意小儿子跟着去看船。
  古代乡下人娱乐活动太少,看龙船于他们来说,实在算得上一件难得的大事。所以端午那天一大早,常家沟村就骚动起来了。一吃过早饭,人们就成群结队陆续出发往马家集赶。整个村子半多人家都是倾巢出动,留在家里的要么是杨雪这样带着襁褓之中孩儿的妇人,要么是垂暮之年行动不利索的老人。
  这一天,马家集一带各村的情况和常家沟差不多,为此小小的马家集人山人海,有限的两条街道差点没给挤爆。杨哥儿年小一些,常子胜就将小儿子抱在手上,常兴家则负责牵着楠哥儿的手。
  常家大房一家六口都出动了,二房马氏带着翠姐儿留在家里,常子柱带着常松常橙去看龙船。三房青姐儿着了凉,孟氏带着小儿子在家守着她,就常子樵带着檀哥儿去了马家集。常建礼见自家带的孩子有好几个,生恐孩子走散,一路上不断地招呼着大家不要自由行动,要始终在一起。
  然而越怕出事越出事,檀哥儿不听话,不要常子樵牵着自己的手,结果被挤到了一边。眨眼间就被汹涌的人潮给卷得不见了踪影。一家子人吓得魂飞魄散,寻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寻到人。有了这次教训,此后大人们百般小心,丝毫也不敢马虎。
  十二只船队经过几番角逐,最后胜出的两只龙船争夺冠亚军。两只龙船一只是马家集镇上的船,另一只则是马家集下游那个镇子的船,对方今日来现场观看比赛的人也不少,现场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看了大半天,楠哥儿嚷嚷着口渴,本来常子胜想亲自带着大儿子去买水的,但赵氏白氏齐声说自己也口渴了,白氏的小儿子也嚷着要喝水,赵氏就提议自己牵着楠哥儿和白氏母子一道去买水。
  天气热,看龙船又一看就是大半天,人最容易口渴。马家集本地有些有生意头脑的人家就挑了井水摆在江边叫卖,一文钱一瓢水,半大的瓢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喝还是够了。
  祖孙四人挤到卖水的跟前,白氏掏出一文钱,卖水的婆娘舀了一瓢水递给她,白氏将瓢凑到楠哥儿嘴边道:“楠哥儿你最先喊口渴,你先喝。”楠哥儿确实渴坏了,立马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
  他喝够了之后,白氏正打算将瓢递给赵氏,怀里的小儿子却急得直喊要喝水要喝水。赵氏心疼孙子,便让白氏先喂他。谁知这孩子还没喝好,就听得江边人群大声鼓噪起来,原来冠亚军的最后争夺比赛已经开始了。
  看了半天,最精彩的就是这一场比赛,赵氏白氏一听都急了,大口喝完瓢里的水,婆媳两个便带着孩子折身往回走。可是她们还没回到常家人看龙船的地方,两只龙船就越来越近眼看着就要划过来了,岸上观众兴奋莫名,叫嚷声越发大了。
  婆媳两个一心看到船,被这气氛一激,哪里还顾得上去和家里人汇合,只管带着孩子拼命往江边凑拢,奋力踮起脚尖透过人头空隙将视野投往江边。
  楠哥儿也急了,可怜他人矮,即便踮起脚尖也只能看到别人的后腰。好在他可以仗着人小,钻过人墙往里挤。这孩子听话,即便和赵氏隔着人墙,也没有松开祖母的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